山東食草恐龍

山東食草恐龍

白堊紀(1.4億年前至9700萬年前),地球的氣候仍然溫暖,但內陸變得十分乾旱,自然環境不利於恐龍的生存,而現今中國東部的山東地區卻成了恐龍樂園。這裡出土了大量食草恐龍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食草恐龍
  • 地點:山東
  • 時間:1.4億年前至9700萬年前
  • 出土:大量食草恐龍的化石
  • 種類:棘鼻青島龍、中國鸚鵡龍
棘鼻青島龍
1951年,在青島附近金剛口村,出土了建國後的第一具恐龍化石,被命名為“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這是一種生存在白堊紀晚期,帶有頂飾的鴨嘴龍,在鼻骨的後部有一條帶棱的棒狀棘。棘鼻青島龍裝架後身長6.6米,高4.9米,體重可達7噸。它不善於奔跑,大部分時間泡在沼澤和湖泊里,過群居的生活。
1964年,在山東諸城採得5條鴨嘴龍的骨骸,其中一具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是現所知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裝架後,巨型山東龍身長15米,站高8米,體重約30噸。它的頭長而平,無頂飾,齒骨長,共有60個齒溝,上下排成好幾列,上面長有成百上千顆牙齒,新牙一排一排長出來以替換被很快磨損的舊牙。從體重估算,巨型山東龍每天要吃幾百公斤食物,食譜中除了樹上的嫩葉外,主要是水中多汁的藻類。
中國鸚鵡龍
在山東萊陽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一條比較完整的鸚鵡嘴龍,被命名為中國鸚鵡龍。它長有鳥的腳,後肢雙足行走,嘴彎成鉤狀,酷似鸚鵡嘴。中國鸚鵡龍身體不大,只有貓或狗那么大,所以被老鄉稱為“石貓”。它們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小昆蟲為食。
鸚鵡龍是小型恐龍,兩足行走,頭短寬而高,吻彎曲似鸚鵡的喙,故而得名。顴骨高向外伸,牙三葉狀,牙冠低,頸短。這種小恐龍在我國分布較廣,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鸚鵡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勾的鳥嘴,科學家由它的體形及生存年代來推斷,認為鸚鵡龍可能是大部分角龍類恐龍的祖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