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是山東農業大學最老的院系之一,其前身是1906年創建的山東高等農林學堂,1947年 9月正式設立山東農學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山東農學院林學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歷設林學專業(含林學師範方向)、蠶學專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園林專業(含景觀設計方向)、花卉專業。50餘年來共培養本科學生六千餘名,專科學生一千餘名,研究生200餘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 創辦時間:1947年 9月
  • 所屬地區:山東
  • 主要院系:蠶學專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園林專業
學院簡介,學科設定,科研成果,碩博士點,

學院簡介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已經具有百年辦學歷史,始建於1906年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的林科和蠶科。1947年正式設立山東農學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山東農學院林學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
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536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27人。教職工88人,專任教師6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 3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4人。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1人,講座教授2人,兼職(客座)教授2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5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3人。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7門省級精品課程。
學院現有林學蠶學、園林、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風景園林5個系,1個實驗教學中心,1個林學綜合實驗基地,17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擁有林學、蠶學、園林、風景園林、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學與工程、藝術設計(景觀設計)、生態學8個本科專業,涉及農學、工學、藝術學、理學四個學科門類;設有林學、生態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森林培育二級學科博士點,林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森林培育、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經理、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特種經濟動物飼養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林業碩士和農業推廣碩士(林業領域)2個專業學位點;擁有森林培育、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個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國家林業局泰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山東省土壤侵蝕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校森林培育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風景園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木材科學研究所、泰山生態經濟林創新工程中心、山東農業大學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山東農業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平台。
學院著力推進科研工作,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0年以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子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行業科技專項、國際合作等項目50餘項,累計到位科研經費6800萬元。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9項。申請國家專利19項,通過省級審定林木花卉新品種15個。發表核心期刊論文6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51篇。
學院堅持開放辦學,重視交流合作,先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等近10個國家的相關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2000年以來,有50餘人次出國攻讀學位、合作研究或訪問交流;外籍專家30餘人次、國內專家150餘人次來院交流訪問。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教授擔任名譽院長和兼職教授,聘請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美國農業部國家土壤侵蝕重點實驗室的教授或博士擔任本院講座或兼職教授;與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加拿大UBC大學相關學科達成了長期合作培養意向。
截至2013年,學院共為社會培養本專科生和研究生等各類優秀人才一萬一千餘人,他們活躍在教學科研、技術推廣、企業經營和黨政管理崗位上,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學科設定

林學系
——歷史沿革
林學是百年農大建校之初的三個專業之一。
一個世紀以來,林學係為國家林業高等教育和林業科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經過幾代人的奮鬥, 特別是近幾十年, 在以梁玉堂、龍莊如和許慕農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林學家的不懈努力下, 林學系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並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以山東省為中心的區域林業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科建設
本系設有“森林培育”博士點、同時擁有林學一級碩士點,下設“森林培育”和“林木遺傳育種”兩個碩士點,有林學和林學師範兩個本科專業。現有生態與環境工程實驗室,林木栽培生理研究室,林木遺傳育種研究室,林木種質資源研究室,擁有壓力室、PCR儀、蛋白質檢測儀、光合速測儀等先進設備。
——師資隊伍
本系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博士7人,碩士2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7人。
——科研水平
近10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科委、林業部、省科委、省教委及橫向科研項目5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2項,廳(地)級獎38項。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林業科學》、《遺傳學報》、《園藝學報》等國內外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總計280餘篇。出版《種苗學》、《經濟林培育學》等專著及教材30餘部。 ——教學水平
本系共承擔院(校)內外課程30餘門,共獲教學成果獎10餘項。本科生、研究生、函授生、推廣碩士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有豐富的理論、實踐教學經驗。為全省唯一一個具有培養林學專業高等人才的學科。共培養本專科生近萬人。校內教學基地40畝,校外固定基地5處。學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
——學術交流與合作
近幾年來,先後派多名教師去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進行研修或合作研究。1名教師成為南京林業大學兼職教授,同時與中國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山東省林科院等單位進行了聯合科研攻關,並外聘教授5名,聯合培養研究生。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系
——歷史沿革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起步於1989年,1990年經山東省教委批准創建了水土保持專業,1991年開始招收水土保持專科,199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招收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本科;2000年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碩士學位授權點,並於200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同時,於2004年開始與森林培育學科合作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
——專業特點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是多學科結合的交叉性學科,屬農學門類中的環境生態類專業,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三個環境生態類專業之一,與國家環境建設、生態安全和國土資源保護密切相關。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學、生態學、森林培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水保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水利水保、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規劃、設計、施工及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植物學、測量與遙感技術、工程製圖、土壤學、環境科學概論、水文學與水資源、水力學、土壤侵蝕原理、林業生態工程學、水土保持工程學、荒漠化防治工程學、水土保持規劃學、水土保持計算機輔助設計、水土保持信息技術、流域管理學、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措施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防治、監測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師資隊伍
本專業現有教師8人,博士6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其中45歲以下且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75%以上;教授占25%,副教授63%,講師12%。具有學歷高年青化、活力強、潛力大的師資隊伍優勢。另外從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中國科學院聘請5名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作為學科兼職教授。
——教學水平
本專業共承擔院(校)內外課程20餘門.本科生、研究生、推廣碩士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有豐富的理論、實踐教學經驗。是我國華東地區和淮河流域唯一一個具有培養水土保持專業高等人才的學科。至2005年,共培養碩士研究生28人,本科生300餘人,專科生180人;歷屆本科生考研率在55%以上,位居全國同類學科的領先水平;學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
——科研水平
本專業緊密結合國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開展研究,現承擔國家林業部、水利部、省科技廳、中國博士後基金、校博士基金、市科技局及橫向研究課題項目20餘項。已形成流域治理與信息技術、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流域水文與水資源3個穩定的研究方向。近10年來,該專業獲得省科技進步獎3項,市科技進步獎3項;在《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水土保持學報》、《生態學報》、《套用生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水利學報》、《山地學報》、《植物生態學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等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6部,主編教材6部。在北方土石山區的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庫區水源林和旱地水保林的水文與生態生理特性、旱地水文水資源循環規律與集蓄利用以及黃河故道沙地治理等領域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實驗條件
本專業設有水土保持林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設計2個實驗室和1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研究所,實驗室面積 54m2 ;主要儀器設備有全自動微型氣象站、CIRAS-2攜帶型光合作用測定系統、植物冠層分析儀、露點水勢儀、土壤水分測定儀、土壤滲透儀、數位化儀等。具有平邑縣資邱鄉、山西王家莊鎮退耕還林科研示範點、泰安黃前流域、淄博市淄川區峨莊流域、肥城市潮泉鎮、泰安下港鄉馬蹄峪小流域等實習與科研基地。同時,具有《編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乙級資格證書》和《水土保持監測國家乙級資格證書》兩個證書的資質條件。
園林系
總論 :
幾年來,我們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深入探索新概念園林教學的模式,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更新,包括四個方面的工作--傳統教學任務的改革,技術類課程的調整,新興學科的融入與實踐,景觀規劃設計與理論的強化。
二是教學方法的探討,包括七個方面的工作--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套用"複合式"活頁教材,注重技術知識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構築新的評價方法,建立研討會計畫,注重培養的階段性與整體性之間的貫通。
三是努力抓好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調整工作。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之一,教學研究成果"園林專業三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李鵬波、趙蘭勇等)於2000年11月獲山東農業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榮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同時,2001年承擔校級教學研究課題"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綜合改革的研究"(陳東田、趙蘭勇),目前,課題進展順利。
專業研究方向:
一.園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花卉、觀賞樹木及草坪植物的繁殖及栽培理論與技術,以及抗性生理、花卉采後生理、花期調控等方面。關於該方向的研究工作,我們已經開展了多年,其中,"切花植物引種選育及開發技術研究"、"切花種苗脫毒技術研究"除選育出了一批優秀切花品種外,在切花的微體快繁、保護地栽培技術、鮮切花保鮮等方面,將進行全面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加重要的研究成果。預計今後幾年,將先後承擔省級課題5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0篇,獲省級成果獎3項。
二.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本研究方向以國際名花及中國傳統觀賞植物為研究對象,採用常規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重點研究園林植物的觀賞性狀、適應性、抗逆性等的遺傳物質基礎、數量遺傳規律及種質資源評價,雜交育種及雜種優勢的利用,通過輻射、加倍、基因工程等方式培育新品種。通過本方向的研究,制定傳統名花的育種策略、新方法、新手段,採用傳統育種及新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出具有新的觀賞性狀、並具有高適應性、高抗逆性的新品種。預計今後幾年,將先後承擔省級課題3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5篇,獲省級成果獎2項。
三.環境藝術及景觀設計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藝術設計基本理論、現代環境設計方法及工程設計等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其主要特色是涉及面廣、研究內容多、創新能力強,能及時為城市建設解決理論與實際問題。預計今後幾年,將先後承擔省內橫向課題5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5篇,獲市級成果獎5項。
四.現代景觀設計及風景旅遊區開發規劃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景觀建築學、城市規劃原理、建築學、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旅遊學、風景名勝區及森林公園規劃、旅遊度假地及旅遊開發區、高科技園區等規劃理論、方法、技術及工程設計。主要特色是涉及面廣、研究內容多、創新能力強,能及時為城市建設和風景旅遊區開發提供理論和技術指導。預計今後幾年,將先後承擔國家及山東省20餘項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承擔國家及省內課題研究5項,先後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篇,參編教材2部,獲山東省級優秀勘察設計成果三等獎5項。
五.CAD工程及現代景觀技術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CAD工程及相關現代景觀技術,已進行了多年研究,並取得了Autodesk公司的授權和認證,主要特色是套用性強、創新能力強,能及時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提供技術指導。預計今後幾年,將先後承擔山東省10餘項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承擔省內課題研究2項,先後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篇,參編教材1部。
人才培養方案
一、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在城市建設、園林、林業部門、園林公司、花卉企業以及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事風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套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園林植物、觀賞園藝、園林設計、園林建築、園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繪畫及表現技法、規劃設計、園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藝術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城鎮綠化、園林建築、園林工程、園林植物造景等規劃設計及園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養護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紮實的數學、化學、計算機、外語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生物學、林學、建築學、設計藝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3.掌握風景名勝區規劃、森林公園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園林建築設計、園林工程設計、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方法、園林植物栽培、繁育及養護管理的技術;
4.具有一定的繪畫技法及風景園林表現技法,能套用藝術理論及設計理論對植物材料、自然景觀進行藝術設計的基本能力和園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
5.了解國內外園林學科的理論前沿、套用前景及發展動態;
6.熟悉我國國土綠化、風景名勝區及森林公園建設、環境保護、森林資源及國土資源管理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從事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1.學制:學制4年
2.學位:農學學士學位
四、主幹學科與主要課程
1.主幹學科:生物學、林學、建築學。
2.主要課程:生態學、觀賞植物學、園林植物遺傳育種、插花藝術、園林史、設計初步(包括形態構成與表現技法)、環境藝術學、植物造景設計原理、園林建築設計理論。
五、學時、學分總體安排
1.課程學時、學分
①課程總學時2700學時,總學分185學分。其中課程總學分150學分;實踐教學35學分。
②必修課學時、學分:必修課總計1998學時,111學分,占總學分74%。
③選修課學時、學分:選修課總計702學時,39學分,占總學分26%。
2.實踐教學環節總學分(總計35學分)
①基礎實踐(8學分)
(1)軍事理論及訓練1周,計1學分;
(2)生產或公益勞動1周,計1學分;
(3)體育俱樂部訓練課2學分;
(4)讀書與社會實踐活動(兩課)4學分。
②專業實踐(12學分)
(1)美術實習2周,計1學分;第二學期。
(2)園林植物分類學實習1周,計1學分;第二學期。
(3)測量學實習1周,計1學分;第三學期。
(4)普通生態學實習0.5周,計0.5學分;第三學期。
(5)園林樹木學實習1周,計1學分;第四學期。
(6)花卉學實習1周,計1學分;第六學期。
(7)園林種苗學實習0.5周,計0.5學分;第六學期。
(8)園林綜合教學實習6周(含園林建築、工程、規劃設計),計6學分;第七學期。
③綜合實踐(15學分)
(1)畢業及生產實習,計10分;
(2)畢業論文(設計),計5分
六、教學進程表 (點擊查看)
1. 園林本科專業必修課教學進程表
2. 園林本科專業選修課教學進程表
3. 園林本科專業實踐教學計畫進程表
4. 園林本科專業計算機模組課程教學進程表
七、畢業標準與要求
1. 達到德育培養目標。
2. 修滿本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總學分不少於185學分。
3. 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
蠶學系
歷史沿革
蠶學專業始建於 1906 年的山東高等農林學堂,是當時僅有的農林蠶三個專業之一,招收本科生至解放前,之後停辦。 1972 年恢復招生,隸屬山東農學院蠶學系, 1979 年調整為林學系蠶桑專業, 1995 年調整為林學院蠶學系。 1995 年獲 “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 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6 年、 2002 年列為山東農業大學重點建設學科。近百年來,蠶學專業為我國蠶絲業輸送了大批的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人才不但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更以操作能力強、適應性強而著稱,一直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恢復招生以來,本專業共培 養 博士生 7 人,碩士生 52 人,農業推廣碩士 22 人,本科生 1200 餘人,本、專科函授生 1000 餘人,為蠶桑生產部門培養技術人員 2000 餘人,目前是全國同類專業中招收本科生最多的專業點之一。目前在校博士生 6 人,碩士生 26 人,本科生 180 人。
目前,本專業在蠶病發生流行規律與防治技術、家蠶食性生理與人工飼料養蠶實用化、速生豐產省力化蠶桑綜合技術研究、生物製藥和桑樹轉基因技術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和特色,部分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科研成果

“九五”以來省級以上教學成果
1
時間:1991年
成果名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校內三結合實習基地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等
等級:省級二等獎
2
時間:1997年
成果名稱:最佳化課程結構,建立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研究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
等級:省級二等獎
3
時間:2001年
成果名稱:園林專業三結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李鵬波
等級:省級二等獎
“九五”以來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刺槐建築與礦柱材林最佳化栽培模式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2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桑蠶主要傳染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3年
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球根花卉優良品種引進篩選及相關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4
劉訓理
成果名稱:桑蠶新品種“泰豐×曉暉”的育成與推廣套用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5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楊樹良種產業化開發
獲獎等級: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
時間:2002年
6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青石山造林技術開發試驗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7年
7
牟志美
成果名稱:山東省桑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8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及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9
第一完成人:崔為正
成果名稱:家蠶稚蠶人工飼料實用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8年
10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高黃酮甙銀杏良種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11
第一完成人:劉慶信
成果名稱:家蠶抗氟性遺傳育種方法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2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抗叢枝病泡桐無性系的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切花植物引種選育及開發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8年
14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青石山經濟林營造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0年
15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香石竹、切花菊種苗脫毒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1年
16
第一完成人:曹幫華
成果名稱:幾種經濟樹種種子後熟生理及萌發條件的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2年
17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銀杏良種快繁殖技術的研究
獲獎等級: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6年

碩博士點

森林培育博士點
森林培育博士點於2003年申報成功,於2004年開始招生。
研究方向:
1. 人工林培育與植被重建方向: 本方向長期以來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與林木生長發育生物學、生態生理學特性的關係,開展了造林樹種選擇、人工林群體結構和混交林種間關係的研究,提出了集約栽培條件下工業人工林最佳化栽培模式;開展了困難造林地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揭示了植被自然恢復規律和人工重建機理。本方向是林學學科傳統的研究領域。下設2個領域(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論與技術;(2)困難造林地植被恢復理論與技術;
2. 林木良種壯苗繁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本方向形成了以林木良種選育、快速繁殖、技術推廣三大模組為主體的科研模式。運用樹種改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收集了國內外楊樹、銀杏、刺槐等樹種種質資源350餘份,建立了固定的種質資源基因庫;經過區域化試驗,篩選出一批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研究了主要樹種種子後熟生理和苗木活力。
3. 經濟林栽培理論與技術方向: 以華北地區主要經濟樹種為研究對象,以經濟林豐產、優質、高效栽培為研究目標,深入研究了主要經濟樹種的生物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特性,揭示了集約栽培條件下經濟林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增長進程和質量形成機制,掌握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的林地環境調控、土壤培肥、節水灌溉和樹體管理技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鮮明特色的華北農區林業發展和經濟林開發技術模式。
導師隊伍:
人工林培育與植被重建方向 王華田、張光燦 教授。
林木良種壯苗繁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邢世岩、孫明高 教授。
經濟林培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牟志美、陳學森、侯立群教授。
森林培育碩士點
森林培育碩士點於1981年開始招生,目前(至2002年)共培養碩士50人。
研究方向:
1. 人工林培育與植被重建方向: 本方向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與林木生長發育生物學、生態生理學特性的關係,開展造林樹種選擇、人工林群體結構和混交林種間關係的研究,開展困難造林地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揭示植被自然恢復規律和人工重建機理。本方向是林學學科傳統的研究領域。下設2個方向(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論與技術;(2)困難造林地植被恢復理論與技術;
2. 林木良種壯苗繁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本方向以林木良種選育、快速繁殖、技術推廣三大模組為主體的科研模式。運用樹種改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收集了國內外樹種種質資源,建立種質資源基因庫;經過區域化試驗,篩選出一批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研究主要樹種種子後熟生理和苗木活力。
3. 經濟林栽培理論與技術方向: 以華北地區主要經濟樹種為研究對象,以經濟林豐產、優質、高效栽培為研究目標,深入研究主要經濟樹種的生物學、生理學和生態學特性,揭示集約栽培條件下經濟林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增長進程和質量形成機制,掌握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的林地環境調控、土壤培肥、節水灌溉和樹體管理技術。
導師隊伍:
人工林培育與植被重建方向 王華田、林全業 教授。
林木良種壯苗繁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邢世岩、孫明高 教授、曹幫華 副教授。
經濟林培育理論與技術方向 陳學森、侯立群 教授、李 鍵 副教授。
林木遺傳育種碩士點
林木遺傳育種碩士點於2003年申報成功,於2004年開始招生。
研究方向:
1. 經濟林種質資源蒐集、保存、研究與利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將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相結合、資源評價與遺傳育種相結合、常規有性雜交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品種選育與配套栽培技術措施研究相結合選育新品種。
2. 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以木本植物為研究對象,以創建豐產、優質、多抗木本植物新種質為目標,運用植物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基因工程技術,對木本植物目標基因進行了定位、分離、克隆和轉化。
導師隊伍:
經濟林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研究與利用 邢世岩、陳學森、馮殿齊。
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張克強、豐 震。
林木良種選育 孫明高 、王長憲。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碩士點
山東農業大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蠶)碩士點,掛靠在林學院蠶學系,199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1997年正式招生,已招生7屆,共34人,另外招收在職農業推廣碩士生16人,已畢業研究生4屆,11人,其中有7人考取了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博士研究生。
導師隊伍:本學科點現有正式導師8人,其中博導2人,導師中獲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5人。他們是:牟志美 教授(博導)、崔為正 教授(博導)、劉訓理 教授(博導)、劉慶信 教授(博導)、王洪利 副教授、李衛國 副教授、王彥文 副教授、鄒風竹 副教授、周垂欽 研究員。另外,從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浙江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等單位聘請客座教授和兼職導師1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研究方向:蠶桑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家蠶生理生化與飼養技術、家蠶病理與蠶病防治、蠶桑生物技術、絲繭學與蠶絲化學、生物資源工程。
學位課程: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外語、高級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高級蠶桑學、動物生化實驗技術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碩士點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創建於1990年,2000年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兩屆)15人。本學科現有山東農業大學水土綜合治理研究所、生態環境工程實驗室。
研究方向:
流域管理與信息技術: 本方向密切結合中國目前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以北方土石山區為重點,以山東省石質山地為核心,以3S技術為基礎,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和經濟開發理論與技術研究。
植被恢復與生態修復:本研究方向密切結合目前我國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點研究北方石質山區、山東省黃河故道風沙區以及工礦區廢棄地等退化生態系統的植被恢復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
沙地治理與經濟開發:本研究方向密切結合目前我國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設,以山東省的沿海風沙化土地與內陸風沙化土地為主體,研究各種類型沙地的綜合治理與經濟開發理論與技術。
導師隊伍:
本學科現有導師組成員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4人。分別是:
張光燦 楊吉華 張良成 馬樹升 劉福勝
李傳榮 劉 霞 倪深海 張慶華 李天科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點
山東農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點,掛靠在林學院,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並正式招生。
研究方向:
園林植物栽培生理;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園林植物造景套用
導師隊伍:
本學科點現有導師8人,其中博導2人,導師中獲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3人。他們是:
趙蘭勇 教授(博導)、張志國 教授(博導)、臧德奎教授、豐震 副教授、樊金會 副教授、邢黎峰 副教授、陳東田 副教授、於東明 副教授。
科學研究:
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省、廳級科研課題30餘項,獲得各種科技獎勵20多項,在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10多部。
學位課程:
自然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外語、高級植物生理學、園林植物品種分類學、園林植物造景與套用。
出現騙子:
09級園林專業王勇,網上詐欺錢財,尚未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