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改革實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改革實驗區
  • 實驗主題:區域幸福教育
  • 組 長:王 艷 青島開發區管委副主任
  • 副組長:張喜軍 區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
實驗主題:區域幸福教育
組 長: 王 艷 青島開發區管委副主任
副組長:張喜軍 區教體局黨委書記、局長
成 員: 位俊生 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教體局黨委委員
宋雲宏 區教體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隋俊昌 區教體局副局長
背景和意義
(一)實施幸福教育是時代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圓中國夢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教育作為改善民生和社會建設之首,促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時代賦予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二)實施幸福教育是青島開發區城市發展的要求
2012年,青島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戰略目標。近年來,開發區的發展日新月異,被評為“輝煌十一五·中國最佳綜合實力開發區(園區)”,成功創建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為人追求幸福而存在。2013年,隨著青島市對區劃的重新調整,作為青島經濟發展龍頭的西海岸經濟新區提出建設“幸福新區”的目標。新形勢下,學生、教師、家長的幸福指數愈顯重要,辦讓人民幸福的教育已成為建設幸福新區的必然要求。
(三)實施幸福教育是教育內涵發展的要求
開發區始終堅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教育事業成就顯著:山東省教育工作示範區、山東省社區教育示範區和山東省學前教育先進區先後成功創建;普通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青島市現代化學校建設等重大工作均實現了跨越性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面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開發區教育必須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軌。
幸福是教育內在的倫理訴求,是教育本身的應有之義。反觀今天的教育,由於受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的影響,考試成績、升學率等成為教育的現實追求,致使教育變成了一種辛苦的事情。在今天的校園裡,相當一部分學生並沒有感到愉悅和幸福,相當一部分教師職業倦怠,缺乏成就感,而相當一部分家長則憂心忡忡。
不容樂觀的教育現狀迫切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回歸教育本質,改進、調整、重建教育體系,實現從追求知識本體向追求生命體的轉變,從目的異化到本質回歸的轉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師工作樂趣、提升人的生活、生命質量。
實驗目標
(一)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通過實驗,探索提升教師幸福指數的途徑和策略,有效提高教師職業成就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通過實驗,探索提升學生的學習幸福指數的途徑和策略,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生活和校園生活質量。
(三)提高學生家庭的幸福指數。通過實驗,探索家校合作新途徑,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親子溝通能力,形成和諧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成長環境;同時,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度,激發家長參與教育和支持教育的熱情。
實驗內容與重點工作
以探索構建適應教育現代化的“四大體系”為核心,推進全區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和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打造與建設幸福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相適應的幸福教育。
(一)構建幸福教育的保障體系
開發區政府以進一步完善教育優先發展的保障機制為核心,構建幸福教育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體制,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建立新區建設優先規劃學校(幼稚園)建設保障機制;建立教育人才引進和教師專業發展專項投入保障機制;增建特教中心,改善殘疾兒童發展條件,為家長和社會分憂;增建青少年活動中心,改善農村、偏遠地區兒童的校外生活。
(二)構建幸福教育的區域管理體系
開發區教育主管部門以完善學校評價、健全用人制度為核心,改善管理,強化服務,構建幸福教育管理體系。
1.探索綜合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途徑,改革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評價學校的模式。督導評價學校管理過程、管理水平;增值評價評估學校辦學效益;服務對象評價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教育服務;學業水平考試評價教育質量。同時,把“學生快樂不快樂、教師樂業不樂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對學校評價的指標之中。
2.探索建立學生認知、體質、心理成長監測制度,完善學生品德、學業、體育、藝術等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學校、教師、家長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
3.堅持育人為本,建立學生學業負擔監控機制,減輕過重學業負擔。推行“亮眼工程”、“強身工程”,為學生自主學習留出空間,提升學生學習快樂指數。
4.加強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積極探索完善校長負責制、校長輪崗制,探索實行校長職級管理;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完善教育幹部選拔、培養、考核和獎懲等制度;激活全體幹部教師的創造力,增強其凝聚力,為開發區教育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5.制定《青島開發區中國小教師專業建設標準》,明確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入職條件,明確老、中、青教師專業要求和名師、骨幹教師的崗位責任。制定《青島開發區中國小教師工作績效評價體系指導綱要》,督促各學校建立和健全教師的考核評價辦法,科學、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量、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實現考核結果與聘用掛鈎,與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緊密結合。激勵教師自主學習,終身學習。
6.創新校長、教師激勵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實施“學者型教師”、“優秀案例集”等專著出版援助項目,支持教師出書;通過設立功勳校長、一級校長、首席教師、傑出教師等級別;建立“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派送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名校掛職鍛鍊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職業成就感,促進其專業成長。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一支有擔當、負責任、有思路、懂管理的幹部隊伍,一批學者型的名師和骨幹教師。培養出2-3名全國知名校長(園長),4-6名山東省名校長(園長),3-5名全國名教師,10-15名山東省名教師,一批青島市名師。
7.創新培訓機制與方式,助推教師成長。教體局各業務服務部門要加強調研,確定影響教師幸福的因素,採取相應的改進策略。啟動未來教育家、名師名校長(名園長)和骨幹教師梯次培養工程,搞好全區教師幸福教育理論及實踐培訓、現代化教學技術套用培訓、新教師崗前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培訓、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教育幹部培訓、骨幹教師培訓等。
(三)構建幸福教育的學校管理體系
1.推動學校民主管理向縱深發展。理順並完善校委會、教代會、工會在學校管理中的權力和義務,提高教職工對學校的歸屬感。
2.完善學校教職工評價、聘用、晉級、獎勵的有關制度,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使每位教職工在感受公平公正的同時,建立對學校、對團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並形成學校發展不竭的動力。
3.建立學校定期評選教學新秀、骨幹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年級組長等制度,開拓教師的專業成長空間,鼓勵教職工在工作中體現生命的價值。
4.引導教職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個人專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目標,激發教職工的學習意識和專業發展意識,鼓勵教職工自我超越,引領教職工走出職業高原期。同時,學校通過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等途徑,為教職工成長搭建展示平台,使教師在職業成長中體驗幸福。
5.建立教師學習需求調研的制度,根據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發展標準,全面設計培訓內容,探索分階段、分層次的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促進教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
6.以提煉、形成學校核心價值觀為重點,加強學校(幼稚園)文化建設,按照“環境優美、人際和諧、身心健康、心情愉悅、育人優質”的思路,力爭在五年內形成能夠凝聚組織精神,體現在學校制度、教職工行為和校園建設上的學校企業文化,營造高層次的幸福環境氛圍。
(四)構建幸福教育的學生成長體系。
1.創新德育途徑和策略。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明確幸福德育的內涵、特徵、核心,培養學生正確的幸福觀。
2.確定幸福德育的主題,深入開展德育品牌創建工作,推樹首批區級德育品牌,著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德育品牌,形成幸福德育的基本思路和模式。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學生提前對自己的職業和人生進行規劃,進而實現幸福人生目標。加強服務學生的力度,定期了解學生需求,組織高年級學生參與,認真設計、積極整合現有德育課程、德育活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課程與活動中真正有興趣、有收穫、有成長。
3.實施學生自主管理,讓學生成為校園生活的主人。給每位學生創造提供做主角的機會,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主活動提供時間、空間和一定的條件支持和技術指導,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且成為學生體驗生活、參與實踐、自主成長的地方,享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為學生未來多元多變的人生做好準備。
4.建立幸福課堂的基本要求,創建幸福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小班化教學。找出影響師生課堂幸福的因素,針對問題研究改進策略,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著力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教師過重的工作量,打造“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師生合作、其樂融融”的高效課堂、快樂課堂、幸福課堂。組織召開全國幸福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會,推出全國課改模式課3-5節,省級公開課、示範課10-12節。
5.在認真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前提下,改革課程結構,引進、開發、開設幸福教育課程,構建符合實際、學生喜歡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模式,引導學生快樂學習。
6.關愛特殊學生群體,探索利用高校資源進行多樣化創新人才培養,拓寬他們的學習領域。
7.建立家校共建共育機制。進一步完善學校家長委員會建設,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的各項制度,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聯繫,發揮好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實施社會監督的作用;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親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與學生的溝通能力,增強家長參與孩子成長的教育滿意感、學生被關懷的成長幸福感、教師受尊重的職業成就感。
8.加快數位化、信息化學校建設。加強對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的研究,引進和使用便捷、高效的數位化學習設備,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打造一批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數位化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