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已經山東省政府同意,現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5月17日
- 發布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魯政辦字〔2021〕42號
全文,解讀,
全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共建共治,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山東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工作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公碑炒應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的能力不斷增強蜜贈嘗,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三、重點任務
深入開展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試點省份建設,在全省基本建成涵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六大體系的公共服務現代化框架體系,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廣奔迎肯泛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建設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
1.調查風險底數。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要素全面調查,查明區域防震抗災能力,建立全省和縣域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完成國家第六代地震區劃編制省域內基礎性工作。加強沂沭斷裂帶、大中城市、近海海域等重點區域地震活動構造、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服務國土空間利用和重大工程規劃。
2.嚴格抗震監管。依法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評價“放管服”改革,推廣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重大工程地舉牛辨厚震安全性評價應評盡評,落實全省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不低於七度抗震設防要求,學校、幼稚園、醫院、養老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要求提高一檔、抗震措施提高一度,加強鄉村公共設施和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和服務。加強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套用,強化超限高層建築抗震防災措施,促進城市抗震韌性整體提升。
3.推進抗震加固。及時更新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能力信息,加快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建設,完善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台賬化管理制度,坑協凳肯優先完成地震易發區重點區域抗震能力嚴重不足的房屋設施抗震加固,科學規劃並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機制。
4.擴大科普宣傳。宣傳、教育、科技、科協、應急管理、地震等部門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協同配合和資源共享。組建省市縣多層級的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隊伍,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參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推進“網際網路+科普”和融媒體建設,推動防震減災文化建設和科普產業化發展。深入推進科普宣教“七進”活動,著力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
(二)最佳化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業務體系。
1.最佳化監測站網。最佳化測震觀測和地球物理場觀測站網,增加地震多發地區監測站點密度,建設海島地震觀測台站,構建沿海地震監測站網,提升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強化地球物理場基準站點建設,增強地震異常信息捕捉能力。引進地震觀測新技術新方法,實施監測設備升級換代,提高監測智慧型化水平。
2.強化預測預報。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預報業務,構建重點地區斷層模型。加強重點區域震情跟蹤及預測研究,完善震例庫和異常備註庫。健全適於山東地震構造特點的地震預測指標體系,推進地震數值機率預測,提高長中短臨預測水平。完善震情會商機制,建設智慧型震情分析會商平台,完善震後快速判定系統和地震預測評價體系,提升地震預測殼記預報時效。
3.科學發布預警。建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機制,規範發布程式。充分利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手段,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棄頁您終端,精準發布地震預警信息,實現到村到戶到個人。面向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地震預警定製化服務,不斷拓展地震預警套用。
4.建設專用台網。濟南、濟寧、泰安、菏澤等設區的市推進煤礦等專用地震監測站網建設,提升非天然地震監測能力。針對軌道交通、跨海特大橋、大型水庫、超限高層建築和受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嚴重次生災害的油田、礦山、石化等重大建設工程,建設專用地震監測台網或強震動監測設施,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控。
(三)健全地震應急救援業務體系。
1.加強應急準備。健全地震應急預案定期評估和修訂機制,健全地震現場工作隊聯動機制和現場隊伍預置機制。重點推進Ⅰ類和Ⅱ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準化建設、使用和運維管理。工業和信息化、商務、糧食和儲備、衛生健康、應急、地震等部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做好防災設施設備的統籌使用,保障“防大震、救大災”基本需要。
2.強化應急回響。構建“震前預評估、重點隱患排查,震時快速評估、開展烈度評定,震後破壞調查、服務恢復重建”業務體系。重點地區每年開展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健全地震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共享機制和震後災情快速獲取機制,提升地震應急技術系統快速回響能力,為應急處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提升救援能力。加強應急救援區域中心建設,強化培訓師資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和應急保障條件建設。縣級以上政府每年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推進基層應急能力綜合提升社區建設,提升基層應急基礎能力。強化救援技術專家隊伍、現場應急工作隊伍、災情速報隊伍、志願者隊伍和第一回響人隊伍建設,引導社會救援力量有序參與地震應急救援。
4.震災情景構建。立足重特大地震災害,強化部門協同聯動配合,編制巨災應急預案,構建巨災情景工作方案,開展應急任務與能力分析,制定完善應對措施,開展巨災應急推演,強化底線思維,確保極端條件下的應急物資儲備、通訊電力保障、醫療救援救助等基本生活條件到位。
(四)健全地震信息服務業務體系。
1.夯實服務基礎。構建防震減災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和專項服務體系,制定動態化服務事項清單和產品清單,出台相關政策和標準,構建多層次聚合、跨領域治理的防震減災信息服務數據中台,推進核心業務系統全面雲化與深度融合,提升基礎業務數據服務的精準度。
2.創新服務產品。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地震行業深入套用,提升地震業務系統的泛在感知能力、分析研判能力、協同工作能力、精準服務能力,提升信息技術在業務領域的引領作用,不斷形成創新服務產品。
3.拓展服務領域。建設“智慧地震”服務體系,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豐富公***品,實現省市縣級政府決策類服務全覆蓋,地震速報、強震預警、科普宣傳等公益性信息重點地區全覆蓋,對重點行業提供個性化定製的防災減災服務,基本建成智慧型普惠的信息服務業務體系。
(五)強化地震科技創新套用。
1.建設創新平台。建設開放、共享的地震災害風險防範重點工程實驗室,開展關鍵科研技術攻關,構建地震災害損失快速評估模型,加強地震情景構建、地震預警、可操作餘震預測等創新產品開發,支持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防治新技術和技術裝備研發的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
2.加強合作交流。加強地震、應急、氣象、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大數據等部門的數據資源共享。加強地震部門與高校、科研院所在信息技術、地球科學、地震工程、結構抗震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強防震減災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3.鼓勵成果轉化。推進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促進地震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套用推廣,實現部門、行業和地方的集成聯動,加快產業化進程。
(六)構建防震減災社會治理新格局。
1.健全體制機制。深入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理順各級各部門防震減災工作責任,強化各級防震減災領導指揮機構職能,督促防震減災法定職責落實落地。
2.強化基層基礎。完善基層防震減災管理體制,推動地震台站業務轉型升級,建立地震預報員制度,探索建立新時期群測群防工作模式,加強市縣兩級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形成各級地震機構與應急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建立與當地地震災害風險相適應的工作機制,將地震安全風險防範納入基層社區格線化治理體系。
3.強化法治建設。推動《山東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修訂和地震預警、非天然地震監測等防震減災制度建設,推進地震業務、服務和管理的地方標準建設套用。
4.強化行政執法。深入推進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改革,強化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將地震行政執法全面納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主動接受人***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
四、重點項目
實施“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工程”項目,具體包括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等4個分項工程,由省地震局牽頭組織實施。
(一)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基礎工程。
1.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地震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編制全省和縣域地震構造圖、地震危險區劃圖和重點縣活動斷層分布圖。開展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重點隱患數據調查,編制地震災害隱患分布圖。開展房屋建築抽樣詳查和人員傷亡調查,建立地震易損性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機率評估,編制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建成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實驗基地。
2.重點區域地震構造環境探查。詳查沂沭斷裂帶等部分重點區域的地震構造情況,對重點地段進行活動性鑑定和精細探查,探明抗震不利地段,為城市規劃、產業布局和重大工程選址避讓提供依據。支持濟南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深化地震構造環境探查,在省會、魯南、膠東三大經濟圈各選1—2個城市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和危險性評估。服務海洋強省建設,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重點海域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查。
3.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充分利用地震、教育、科協等部門現有場館及地震台站等公共資源,增加完善防震減災科普展項,建成10個左右具有區域特色和影響力的地震科普場館。
(二)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分項工程。
1.智慧型地震監測站網建設。實施地震監測台網設備升級換代。最佳化地震監測站網布局,對重點地區進行加密觀測,布設流體和氣體地球化學觀測點,完善流動地磁場觀測系統,開展北斗衛星地殼變形及斷層面應力等監測。增建近海地區的地震監測站點,形成海島地震觀測鏈。建設地震台網運行管理綜合平台,提高站網運維、數據質檢和計量校標的智慧型化水平。
2.主動震源觀測技術系統建設。推進新型高精度探測技術套用,建設氣槍震源激發、觀測系統及配套設施,實現對沂沭斷裂帶及其附近地區的連續監測,動態分析斷層精細結構及斷層帶物質組成和性質,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測和危險性分析。
3.地震預測技術系統建設。建成並完善歷史震例庫、前兆異常庫和干擾備註庫等基礎資料庫,構建重點地區結構和斷層模型,實現觀測數據的實時分析反演、異常變化自動識別等新技術套用。對現有會商平台進行升級改造,建設適用於山東地區的智慧型地震會商技術系統。
4.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最佳化全省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網,在省會城市和重點地區增加預警終端,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入戶。完善數據分析、信息評估和運行保障體系,提高預警信息精準度和時效性。面向軌道交通、礦山、危化、燃氣等行業(企業)建設定向預警系統,提供定製化信息服務。
(三)地震應急技術裝備保障分項工程。
1.地震應急技術裝備物資庫建設。依託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地震監測中心站,購置地震災害調查評估、應急科考、建築物安全鑑定、通信保障、安全防護、地震監測、異常核實等裝備,建設區域物資儲備庫,保障地震監測運行和現場應急工作等需求。
2.地震應急救援教學條件保障建設。加強地震應急救援教學培訓能力建設,最佳化地震災害救援情景設定,購置地震應急救援教學和訓練裝備,配備智慧型化教學設施,建設虛擬仿真訓練系統,提升教學培訓的實戰化水平。
3.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台建設。更新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完善地震應急信息聯動系統功能。建設震害評估局域輔助系統,利用自動檢測和智慧型識別技術,快速獲取工程結構地震動力回響數據。整合各領域業務系統,建設集震情監測、趨勢判定、震害評估、輔助決策、信息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地震應急一體化信息平台,對接省一體化綜合指揮平台,全面提升震后綜合指揮服務能力。
(四)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分項工程。
1.公共服務數據中台建設。增加地震數據資源平台數據接入種類,建設多源數據匯聚、異構集中存儲、質量管控運維、安全統一服務的數據中台。全面推進核心業務上雲,打通核心業務鏈與數據流,重構關鍵環節間的互動流程,開展原生雲化業務套用改造,構建一站式互動業務套用技術系統。
2.公共服務產品製作系統建設。建成面向政府的應急決策服務產品製作系統,建設地震烈度及災情分析、地震安全保障服務和公益服務產品製作系統,快速產出公共服務信息。建立健全網路***監控與處置體系,滿足公眾對地震安全信息獲取需求。建成面向行業的專業定***務產品製作系統,提供不同行業套用場景下的信息服務產品。
3.全媒體綜合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最佳化雲化資源支撐體系,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建立信息網路態勢感知安全防護,搭建開放開源的一體化信息服務技術框架,全面集成公共服務信息化產品,構建全媒體綜合公共服務信息平台,滿足各級政府、行業內外和社會公眾對地震行業的信息服務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的防震減災任務,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相關部門和行業單位的作用,明確重點任務、工作責任、進度安排,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二)強化監督檢查。全面落實防震減災法定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向人大工作匯報中應納入防震減災工作情況,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要定期會同相關部門對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三)健全投入機制。健全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力相適應的各級財政投入機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地震重點危險區市縣兩級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拓寬經費投入渠道,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作用,充分發揮災害民生綜合保險效能,逐步形成多層次地震巨災風險分擔機制。
(四)強化人才支撐。暢通國內外防震減災人才交流、培養、合作、引進渠道,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和管理機制,構建優秀人才梯隊和創新團隊,建立健全人才資源激勵、評價和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處置等內容為重點的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五)做好規劃評估。明確規劃實施責任主體,健全政策制定和工作協調聯動機制,完善規劃實施和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加強評估結果套用,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實現。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5月17日印發
解讀
2021年5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將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發表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對防震減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視察唐山,提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三次會議上發表了關於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對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進行專門部署,深刻闡述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大意義、工作方針、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要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學編制《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有效舉措和具體行動。
二、編制依據
(一)中央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提升洪澇乾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禦工程標準,……,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發展巨災保險,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防震減災專項規劃是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法律法規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均有專門章節明確防震減災規劃編制要求。《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震減災規劃,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防震減災規劃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三)省級要求。省財經委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主要任務工作方案》,明確省地震局主要負責兩項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省防震減災規劃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專項規劃之一,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工程納入了《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也對防震減災現代化建設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重點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
三、編制意義
山東境內郯廬和聊考兩大斷裂帶縱貫南北,燕山-渤海地震帶在半島北部沿海通過,南黃海構造帶沿半島東南近海海域分布,存在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地震活動呈現分布廣、強度大、震源淺、災害重的特點。20世紀以來,我省內陸及近海共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10次。未來5年我省震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地震災害潛在風險較大。
“十三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試點示範省份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地震災害風險防治依然存在短板和弱項,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城市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覆蓋不全,地震災害重點隱患排查、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剛剛起步,全過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尚未形成;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不足,地震監測台網智慧型化程度不高,地震預報水平未取得明顯突破,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有待完善;全社會應對大震巨災的能力偏弱,各級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缺乏實戰鍛鍊,地震災情快速獲取能力不足,應急救援物資儲備不足;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基礎薄弱、供給不足,社會公眾防震避災知識普及不夠,社會力量參與防震減災工作機制不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省人口、產業和財富高度聚集,地震災害的敏感性、破壞性、複雜性愈發突出,大震巨災風險防治工作不到位,甚至會干擾和影響現代化強省建設進程。《規劃》聚焦服務山東省八大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現代化強省建設,明確了科學的地震監測預測、有力的震災預防和有效的救援應對措施,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廣泛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對我省提高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能力、推動防震減災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四、編制過程
2019年,省地震局啟動“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及專項規劃預研究工作,2020年上半年正式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編制結合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現狀和需求,充分體現了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防震減災的工作部署。
一是明確編制思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積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國家大應急管理體制,準確把握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充分體現省委省政府發展思路和戰略布局,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科學謀劃事業發展目標。按照要求向省發展改革委報送了規劃編制思路。
二是廣泛徵求意見。《規劃》編制過程中,在省地震局入口網站和震知卓見公眾號面向社會徵集了公眾意見,並充分吸收;組織召開論證會,聽取了中國地震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應急廳等相關業務部門意見;發文徵求了市縣地震工作機構意見;省地震局多次召開局黨組會、辦公會、專題會研討完善規劃文本。
五、主要內容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堅持問題導向、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共建共治,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山東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規劃目標。到2025年,初步建成“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工作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省防震減災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三)重點任務。深入開展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試點省份建設,在我省基本建成涵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監測預測預警、應急救援、信息服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六大體系的公共服務現代化框架體系,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廣泛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是建設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調查風險底數,嚴格抗震監管,推進抗震加固,擴大科普宣傳。二是最佳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體系,最佳化監測站網,強化預測預報,科學發布預警,建設專用台網。三是健全地震應急救援業務體系,加強應急準備,強化應急回響,提升救援能力,震災情景構建。四是健全地震信息服務業務體系,夯實服務基礎,創新服務產品,拓展服務領域。五是強化地震科技創新套用,建設創新平台,加強合作交流,鼓勵成果轉化。六是構建防震減災社會治理新格局,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強化法治建設,強化行政執法。
(四)重點項目。為服務規劃目標實現,地震部門立足行業優勢,聚焦和整合各級政府資源,解決防震減災基礎設施短板和弱項,擬實施“山東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工程”項目,具體包括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地震應急技術保障和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等4個分項工程。該項目計畫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和市縣財政共同投資建設。項目建成後,將大大提升我省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和防震減災現代化建設能力。
(五)保障措施。為保證規劃的落實,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檢查、健全投入機制、強化人才支撐、做好規劃評估等保障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