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建立的農民民眾組織。1940年7月,山東省聯合大會在山東省沂南縣召開,準備成立省工、農、婦、文各界總會。8月上旬,山東省農民抗日救國聯合總會成立,執委21人,常委五人,郭英任會長...
中共山東省工委舊址位於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青駝東村,原為一座古廟,名青駝寺。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在中共山東分局的領導下,在這裡召開了山東抗戰史上著名的“青駝聯合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山東各界人民代表300餘名。會議選舉產生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最高行政機關--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後改為省戰時行政委員...
山東省各界聯合大會 1940年7月26日,山東省國大代表試選大會,山東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大會,山東省參議會成立大會,山東省工、農、青、婦、文化各界聯合大會,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總會成立大會的聯合大會,於26日在沂南縣青駝寺隆重開幕。聯合大會 到會代表300餘人,大會主席團長由朱瑞、范明樞、黎玉、李澄之等27...
年底,第五戰區職工抗日聯合救國總會(即山東省總工會的前身)從淄博地區搬到在沂蒙山區省委駐地後,黨組織又派他參加了第五戰區總工會的領導工作,再次擔起了領導工人運動的重任。在險惡的戰爭環境下,高光宇不顧個人安危,經常深入到各根據地工廠中調查研究,總結在戰爭條件下工人運動的特點與任務,寫出了《當前山東工人...
會後,黃振亞返回海頭地區,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建武裝隊伍,組織“抗日救國會”、“抗日同志會”、“青抗會”、“婦救會”等,發動人民大眾參軍參戰。海頭區共捐獻槍30多支,全縣合計150多支槍(人),由李漢、李黎明、黃金容、張興、黃振亞等率領,參加著名的“雲龍改編”。改編後,黃振亞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
婦抗日救國會合併為各級工農青婦抗日救國總會聯合會。1944年5月,冀魯豫與冀南兩區合併後,冀魯豫區的民眾團體組織機構名稱不變,冀魯豫區抗日救國聯合會機關各部與各界抗日救國會分設。高元貴任冀魯豫區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王震宇、高元貴、吳亞南分別任工人抗日救國會、農民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
由於工作區域的擴大,3月調整行政區劃時,撤銷原太岳區青年、婦女救國聯合總會下屬的四個分會,分設岳北、岳南兩個分會。工人、農民救國總會下設岳北、岳南救國會。1945年2月,太岳工救總會改稱太岳區職工聯合會。4月,太岳區工、農、青、婦各團體召開聯席會,成立太岳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趙守攻任主席,衛恆...
1938年5月,霍士廉與中央派往山東的一批幹部,在郭洪濤的率領下來到泰安。霍士廉被省委派往以魯北平原為中心的清河區擔任特委書記。他到任後不久,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決定,將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五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遊擊第三支隊”,馬耀南任司令員,霍士廉任政治委員,楊國夫任副司令員。...
後參加辛亥革命,被選為山東省各界聯合總會會長。 其後東渡日本,專心研究佛學。抗戰勝利後回國,1950年在北京定居。為支援國家建設,買5萬萬元(舊人民幣) 公債,抗美援朝時又捐款4萬萬元(舊人民幣)。1955年被選為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1963年,將珍藏的珍貴文物、字畫捐獻給北京歷史博物館9件、山東省博物館60...
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四中隊成立,張天民兼指導員。參加了攻打淄川城的戰鬥。5月,任第五戰區職工抗日聯合會副主任。1939年10月,參加中共“七大”。1940年8月,被選為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總會常委、職工救國總會會長(山東省總工會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天民先後任中國建築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
山東分局對中央派來的青年幹部十分重視,《大眾日報》為此刊登了訊息。在分局駐地,以山東各界抗日救國總會的名義召開了歡迎大會。鐘效培來山東後,立即組建了新的山東省青委,由鐘效培任書記。隨後,新的省青委在中共山東分局的領導下,積極地展開工作。1941年10月10日,省青委發出了《關於加強黨對青年工作領導的...
之後,又相繼建立了墾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農民抗日救國聯合會、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等民眾組織和第一至第五區區委、區公所。同年9月18日,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電令第三旅繼續北進,以打通清河區與冀魯邊區的聯繫。清河區黨委、第三旅立即組織力量,準備北渡黃河,向利津以北、霑化以東...
張延積,男,1921年12月生,山東省肥城縣人,貧農成份,中學文化程度。1937年11月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一一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在第一大隊當戰士、大隊部文書。1938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到沂蒙山區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學習,結業後回部隊擔任自衛團政治部青年科長。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後...
1938年3月,劉群組織30多人,參加由長山中學地下黨組織領導的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隊伍,即“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這是魯北清河平原上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後編入十二中隊,劉群被任命為副中隊長。1938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同時,劉群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調任特務營一連政治指導員...
許光明(1905-1985),原名許業正,曾用名韓其成,山東省淄川縣賈村人。幼時父母雙亡,到藏梓村隨舅父生活,給地主放羊。後到日管淄川煤礦下井。1925年,他參加了淄川炭礦工人俱樂部“銅鑼會”的活動,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七七事變爆發後,許光明參加了淄博礦區工委領導的礦區抗日游擊隊,任第一游擊小組組長,開展抗日...
王中祥(1896/1897-1947),山東省巨野縣人。幼年就讀私塾,後當教師。1934年春,王中祥奔走於汶、鄆、巨、嘉四縣邊區,宣傳鼓動民眾,為保家防匪,成立了“聯莊會”,被推選為總會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聯莊會管轄的區域裡,開展抗日救國工作。1938年春,根據中共鄆城中心縣委的指示,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國...
陳鏡蓉(1918-1940),號秋舫,山東省德州市樂陵縣(現為市)人。193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原吳橋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0年被敵人殺害,時年22歲。人物生平 陳鏡蓉(1918-1940),號秋舫,山東省德州市樂陵縣(現為市)人。他的父親是一個教師,是樂陵的早期黨員,他的家是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由於革命環境的...
甄磊和大家含淚掩埋了王哲,繼續奔赴抗日戰場。1940年8月,山東省婦女救國聯合總會在青駝寺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甄磊被選為執行委員。同年11月,中共山東分局為了推動山東地區的婦女工作,決定建立一個婦女文藝團體——姊妹劇團,通過開展文娛活動,組織和發動廣大婦女投身到抗日救國運動中。1941年3月8日,姊妹劇團正式...
高元貴,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的地質教育家。1908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鄒平縣。1936年中國大學肄業,是“一二•九”運動中國大學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歷任山東省冠縣縣委民運部長,魯西北地委民運部長,魯西區黨委民運部副部長,冀魯豫邊區抗日救國聯合總會主任,冀南區...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團長,一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南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魯南區黨委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副書記,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軍區第一副司令...
同年初,宋宜安被選為四縣邊聯農救會長,發動農民參軍參戰、站崗放哨、鋤奸支前。1940年7月當選為山東省農救會總會副會長、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2年春受到來山東指導工作的中央代表劉少奇的接見。劉少奇評價說:“像宋宜安這樣的農民領袖,在民眾中很有威望,到基層去作用更大。”1943年調任中共魯南區委...
山東省職工抗日聯合總會 山東旅外同鄉聯合會 山東旅京婦女文化教育促進會 山東商務促進會 山東路礦協會 山北社 山西人民監政會 山西民族革命同志會 山西青年抗H決死隊 山西建設救國社 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 山西省旅京同鄉會 山西第四行政區憲政促進會 山脈詩歌社 山海關工人俱樂部 千人會(蘇)千人會(鄂)川...
在天津蒙難期間,他利用同學關係,先後在河北工學院、天津商業職業學校、天津法商學院任齋務員和庶務主任。1936年,他參加了由國、共兩黨和無黨派人士組成的“華北抗日救亡總會”,負責照顧留津的抗日家屬,並蒐集日軍活動的情報。1941年,“總會”遭破壞,他於年底返回原籍。1942年春,他千辛萬苦步行二百餘里,到...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轄下的一人口行政大村。"先秦古集、千年古鎮、魯西南革命根據地首府":建於先秦,名曰安陵,亦稱安平陵,宋代改為安陵鎮,明初曹州治所一度遷此,清末改鎮為集,抗日至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在此設立過安陵縣。(菏澤市地名辦公室)2023年7月5日,山東省文旅廳公示安陵村為 “山東省紅色...
1938年4月,王少奇參加了中共薊縣縣委在盤山千像寺召開的代表會議,會議決定舉行冀東抗日大暴動,成立薊縣抗日救國總會,王少奇任薊縣抗日救國總會宣傳部長。他們到各地進行活動,建立救委會,發展會員、籌措槍枝和經費,組織武裝。7月31日,他率部配合八路軍第4縱隊一舉攻克了薊縣縣城。1938年年底,任中共薊縣縣委武裝...
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童年時家庭貧困。1937年考取山東滋陽縣鄉村師範。不久,流亡至湖北,入湖北國立中學學習。1939年隨校遷入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先在自然科學院中學部上高中,後到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隨文藝工作團到華北,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工作。
1995年,被山東省衛生廳評定為“一級甲等”醫院。2000年,全街道有衛生院1處,村(居)級衛生室42處,病床185張。人民生活 1949年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經濟收入極低。新中國成立後, 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經濟收入48元。20世紀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
1937 年畢業於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1938 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主要在膠東抗日根據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曾任牟平縣六區教育抗日救國會主任。1941 年,任文西縣速成師範學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威海市中學黨委書記、東海軍分區衛生所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萊陽專署教育科科長。1950 年3 月...
濱海專署授予該村“抗日楷模村”的光榮稱號,淵子崖被譽為“山東抗日第一村”。1942年6月,中共山東分局、省戰工會、省參議會、八路軍115師師部等領導機關移駐莒南縣,自此,莒南縣成為全省黨、政、軍指揮中心。一大批中共高層領導人和抗日將領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1943年1月,中共山東分局確定莒南縣為分局...
曾任中共膠東特委巡視員、“一一·四”暴動東路第二大隊政委、中共文登縣委書記、中共膠東特委委員、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軍械部部長、中共膠東特委保衛局局長、膠東區委民運部部長、膠東各救總會會長等職。建國後歷任國家建築工程部行政司司長、淄博市副市長等職。曾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為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