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背景
鑒於此,有識之士提出“有陳列則有比較,有比較則有優劣,有優劣則有競爭,有競爭然後存進步”的經濟競爭思想。隨著這種新思想的萌發增長,廣大商人及實業界逐漸認識到舉辦展覽會的莫大影響,對展覽會、實業賽會的態度更加積極。力圖通過創辦商品陳列所、勸工會、勸業會,籌辦物品展覽會等一系列活動,增強工商各業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競爭意識,以促進實業發展。1914年6月,在濟南召開的山東第一屆物品展覽會在官商共同參與下取得了不凡的業績。
此次展會的籌備發起者首推當時的山東實業司長潘復。據1916年出版的《濟南指南》中記載:“民國二年春,(山東)實業司長潘君馨航(潘復)立意創辦展覽會以為提倡實業之先導,但事無先例,又困於經費,而各縣之物產又乏精良之品,無敢望其成者。潘君運之以宏才,濟之以毅力,卒將展覽會經費三萬元列入二年度預算案內。是年冬,北京籌備巴拿馬賽會,催辦各省出品,乃並兩機關為一,延攬各省人才,就預算所列經費,撙節開辦,而三萬元之經費,亦無不給之虞。各縣亦以為山東未有之盛舉,故出品極為踴躍,、乃有今日之盛況。”這段緣起簡明清晰地說明了當時山東第一屆物品展覽會的籌備背景,並特別提到了山東實業司長潘復在籌備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事實上,這次物品展覽會規模之宏巨,影響之深廣,均可謂前所未有。它的主辦參與者更是山東有史以來人員規模最盛的一次,其參與範圍涵蓋了山東工商農學軍各行業,任職(兼職)人員上至山東都督,下到各縣商會、農會會長,可以說當時山東各界精英盡在其中。當時,為成功舉辦好這次展覽會,專門成立了一個主辦機構來負責具體運作,稱為“山東展覽會兼辦巴拿馬賽會出品協會”,會內設會長、監督,下分五科治事:總務科、陳列科、庶務科、會計科、文牘科,科設主任、副主任、科員、助理員。另外,為審查各部之出品,特設評議部,各部設評議長、幹事、主任、評議員。歷代金石參考館設監督主任、審查員。臨時市場設總理、協理。招待部設招待長、招待員。體育部設主任1人。遊藝館設協贊員4人。此外,又有特派協贊員,各縣協贊員若干。總計職員百餘人,協贊員(多為各縣農會、商會會長親自充任)400餘人。主辦機構如此龐大,參與人員更是涵蓋了各界精英,僅舉部分參與人員及其當時社會職務就可見其一斑。
山東物品展覽會協會職員表:
會長:山東巡按使蔡儒楷;監督:山東實業司長潘復;總務科主任:山東教育司科長林修竹;副主任:山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張岩南;庶務科主任:山東工藝傳習所所長張朱;副主任:山東電話局局長馬官和;會計科主任:山東公立商業專門學校校長葉春墀;陳列科主任: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許衍灼;科員:山東教育會會長董毓璿,山東省農會會長鬍寶峨;歷代金石參考館監督:岱北觀察使夏繼泉;臨時市場總理:山東商務總會總理張肇銓;市場監理:商埠局局長劉學誠;體育場主任:山東高等學校校長孔祥柯;名譽會長:山東都督靳雲鵬;名譽監理:山東內務司長龔積柄。
這次展會在資金使用方面統籌調撥,力求精簡高效,儘量利用現有之場地設備。在此之前,濟南已有一座商品陳列館,位於商埠公園內,創於宣統三年(1911年),為勸業公所設立(後轉為商會接管)。這次展會考慮各方面因素,最後決定會場設在五里溝商埠公園內的商品陳列館之後。新建房屋,共用建築費9000餘元。長30丈,寬8丈,所有陳列物品,除第一部(教育及學藝),在公園大廳外,其餘皆陳列於此。對原有之商品陳列館加以修飾,作為辦公處及接待室。陳列館樓上作為金石參考館。又在其大門外新修水池,以為襯托。以公園之正廳為特別接待室。其西邊偏舍為會場臨時組織協調中心。馬路之東長50丈,寬20丈;馬路之西,長25丈,寬60丈,臨時市場與遊藝館皆坐落於此。由於場地建築方面所用資金的節省,所剩預算經費得以在展覽會的其他方面從容使用,更增強了展覽會的影響及效果。
本次
展覽會的工作日程和展覽活動的安排擬訂詳實,布置妥當,緊張有序,展品豐盛,是其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據展覽會章程所載:山東第一屆物品展覽會於1914年6月15日開會,7月15日閉會。所有出品以山東本省天產物、人為品為限。物品陳列分為10部:第一部,教育及學藝。主要為省垣高校學生所作模型及標本及科技圖書。第二部,美術及美術工藝。其中尤以省立第一女子師範油彩畫畫法生動,設色鮮麗。第三部,農業及園藝。凡五穀雜糧及蔬菜水果、各種草藥及各種木材無不具備。第四部,染織工業、棉織物。以愛國布為大宗,其他出品有電光布、提花布、白粗布、絲織物、毛織與交織物、被服及裁縫品類。第五部,製作工業。主要有金屬製品餐具、仿古製品;周村信紙信封及人造紙花;省城商號自製皮鞋及日用品。第六部,飲食品。各地名產紛紛登場,如洛口之陳醋,滕縣之玫瑰,濟寧之點心,煙臺張裕各種葡萄酒,平度各種罐頭、洋麵粉。第七部,化學工業。包括陶瓷器,如泗水之拓窯花瓶;博山之瓷器與玻璃製品;蠟燭及石鹼類,如周村仿造之洋燭與志城造胰廠之肥皂;藥物類,如東阿阿膠,及各種丸藥。第八部,機械及船車。此類以省城工藝傳藝所為最多。如抽水機、壓水機、榨油機、石印機、救火機等。第九部,採礦冶金、礦物及地質。如沂水之金鑽石、文登之蟹石,掖縣之竹葉石;煤炭礦業,淄川、
坊子、泰安各縣之出品;煉炭及製造業,淄川各縣之煉焦炭。第十部,水產。有沿海各縣之各種魚蝦、各鹽場食鹽及煙臺漁業公司各式漁具和魚桿。金石參考館,會集官方及民間文物收藏精品,最可寶貴者為宋繡觀音像一軸、多心經一軸。
舉辦意義
為發達經貿交往,促進市場流通,本次展覽會特設臨時市場作為各業商家洽談交易、互通信息的場所,以輔助展覽會的進行。來此參觀的各界人士也可任意挑選部分工藝品及土特產。臨時市場具體組織由山東商務總會負責,各縣商會、農會擔任協調籌備工作。各縣紛紛展出本地精品,種類之繁、品質之優令人嘆為觀止,國貨聲威為之高漲。展會期間交易頻仍,更有商家大量訂購,產銷雙方皆感受益。同時,為保障展覽會的順利進行,主辦者做了認真細緻的安排。展覽會特設看守、稽查處,並派巡警日夜巡查,以保障市場的治安。會場建築大多為木式結構,加之展覽會期間氣候較為乾燥,防火問題甚為緊迫。主辦者在會場附近增設蓄水池和消防機關以備滅火。為方便廣大遊客,在展會附近設飲食館供應餐點。並有清潔消防處負責打掃會場,保持每天的清潔。並於市場各處,修築馬路,以便遊客乘人力車隨時可通至。為使此次展覽會規範有序,主辦者在參照國外展覽會有關規則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而又具體的章程《山東物品展覽會章程》,共分5章50條。而其他項目如臨時市場、財務運行、遊覽活動等也各自製定了相應的細則。
為進一步增強工商業者的競爭意識,以謀求產品的改良與進步,本次展覽會進行了嚴格細緻的產品評選活動,規定對於最優者予以金牌褒獎,優等者銀牌褒獎,壹等給予銅牌,貳等給予證書褒獎,各獎牌均附以評議證狀。對於陳列物品中品質精良並宜于海外貿易者,特別選擇200餘種以備遠赴巴拿馬賽會。為保證評選的公正權威性,特設評議部,各部展品分設評議長、幹事、主任、評議員。各參加評議人員皆為行業人士或技術專家,並要求所有出品人必須提交解說書。為維護評選的公正,展覽會特別規定:評議員對於自己所出物品及自己培植、採取、產出、加工製作或參與製作之物品均不得自行審查評議。據會後統計,此次展覽會共給予金牌褒獎120名、銀牌褒獎295名、銅牌354名、證書褒獎384名。
影響
精心的籌劃加上各界廣泛的參與,使這次展覽會獲得巨大成功並產生了深遠影響。據山東省長公署公布的《山東物品展覽會報告書》中所記載:“此次展會以民國三年(1914年)6月15日開會7月15日閉會,時間雖短,而出品陳列者計達累萬。全省物品,徵集周全。其規模之宏巨,影響之深廣,均可謂前所未有。”中外來賓,參觀蒞會者,每日不下萬餘人。其中6月23日,北京政府農商部總長張謇抵濟南專程參加了山東物品展覽會,並予以極高評價。此外,“德國膠澳總督特派民政長葛洛司參觀了各部陳列,其對本會物產之豐富,組織之完備,甚為讚揚”。展覽會期間,中外報刊也對此作了詳細報導,並給予較高評價。如天津英文《京津時報》評論說:“各縣呈送物品有數千百種之多,無美不收,可見山東工業暗中之進步。種類繁多,實難細數……俾參觀之人,詫為見所未見,可以觀中國天產之豐富,手工之精巧,輝煌燦爛,極為美觀。”青島德文《新報》也注意到:“山東之展覽會性質不甚與各省相同,緣系注重本省物品之改良。以供本省公眾展覽觀摩……商界之輸送物品入會陳列者,極為踴躍。每縣各以本地產品送會陳列。計山東全省各種物產,無不具備……欲觀山東實業現象者盡往觀焉。”對於此次展覽會,山東地方輿論更是給予極大關注,濟南《山東日報》特派記者進行採訪連載:“至園門外,馬龍車水,途為之塞。遊客聯翩,趾踵相接……有至優之點數則:一、可使一般社會知本省之製造出產,已無不應有盡有,不必仰給於外貨,若是人人能知此,能守之不移,則金錢不致於消耗於國外,地方之受福無疆矣。二、設備周到,統計有法,故能以少數之會員,調度極大之會場。極小之處無不井井有條,無叫罵紛雜,張皇失措之態,此雖小結,足見經營此全部分之職員有一種沈毅之精神。”從相關報導中可以看出,山東第一次物品展覽會不僅在組織之完備、參與之廣泛、規模之宏巨方面均為近代山東前所未有的第一次盛會,而且還為山東經濟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展會的主旨,就在於勸獎競爭,而競爭觀念的增強,是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舉辦展覽會不僅加強了工商各業間的相互聯繫,還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工商業者參與世界商品競爭的意識和實業救國的民族自豪感,正如展覽會章程中所指出的那樣:“凡所以促土貨之改良,獎實業之進步,比較策動,而植異日發達之基礎者,皆本展覽會之責也。”同時,這次展覽會的成功舉辦,顯然要得益於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全省各界人士積極協助舉行各種展會的熱忱行動,反映了當時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開拓商品銷路、統一國內市場、謀求商品經濟大幅度增長的強烈願望,也是以實業救國為旗幟的經濟民族主義興起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