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信息
吾校同學濟濟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礪汶水濱,恪守總理遺訓,養成親愛精誠之德性,艱苦耐勞之精神,樹立復興民族之責任,完成教育救國之使命。―――八聯中校歌
出安丘城沿下小公路西行50公里,就進入安丘市最西南部的郚山鎮,這裡群山起伏,連綿不斷,是抗戰時期魯中山區的西北邊沿。70多年前,日本鐵蹄踐踏中國,全民族奮起救亡的戰爭年代,在這片抗戰的熱土上,誕生了山東省立第八聯合中學,簡稱八聯中。在國土淪陷、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八聯中高舉教育救國的大旗,對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抗日熱情,培養壯大抗日力量無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歷史沿革
辦學興教救亡圖存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各派抗日力量先後進入魯中山區,大批抗日誌士、進步人士也雲集於此。在教育救國大旗的感召下,1939年春,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郚山籍熱心教育事業的愛國知識分子,與齊聚到這裡的進步人士一起,創辦了山東省立第八聯合中學,培養發展抗日力量。
八聯中校址設在郚山南逯村,借用泥溝、冷家山、南逯等村大戶的油坊、商鋪,經修繕後作校舍,於農曆五月十三日正式開學。當時的經費主要由本地富戶捐助解決。開始共有教員七人,除校長李榮錦、訓育主任王學信外,其他五人都是郚山籍。校長李榮錦(字制美),管公卞家窪村人,留學美國,曾到省鄉村建設學院學習,是王廉全的中學老師,二人關係十分密切。“七.七”事變後,他們聯繫回鄉,辦學興教,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
烽火硝煙砥礪前行
八聯中除在本地招生外,還招收了許多來自昌樂、濰縣、壽光等日寇占領區的失學青年和投奔抗日根據地的進步學生。第一批招收233人,同年秋又招收230人。隨著學生不斷增加,僅靠當地富戶、士紳捐助,學校難以維持,辦學經費非常緊張。教職工基本不發工資,教材很少,好多課程要靠教師自編自教。更困難的是缺少糧食。學校只得向時任山東省第八區專員、駐郚山泥溝村的國民黨海軍陸戰隊司令楊煥彩求援,勉強得以支撐下去。
1939年底,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陪同重慶國民黨教育部要員韓舜卿到八聯中督察教學工作,他們看到八聯中規範有序的教學管理,學生們奮發上進的學習熱情很受感動,一致慨嘆:在這烽火硝煙的抗戰前線,居然有這樣規模正規的學校,實屬罕見!從此省政府開始直接向學校撥付經費,當地駐軍也增加了資助,使學校知名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前來求學的進步青年大量增加。一時間,郚山成了山東境內教育救國的繁盛之地。
1940年春,隨著學生人數增加,學校只得在墨黑設立分校。但分校開課不久,連遭日寇飛機兩次轟炸,校舍被炸毀,遂遷回南逯本校上課。1941年春,學生進一步增多,此時學校只得再次進行布局調整:將部分班級學生遷到杜家莊村上課,稱為第八聯合中學第一分校,主任由於益甫擔任。
1940年到1941年是八聯中鼎盛時期,到1941年底,全校共有教學班18個,總計在校學生882人,教員41人,工人24人。為適應戰時需要,八聯中實行非常時期的學制,一年3個學期,每個學期4個月,不放暑假。
八聯中的畢業生,一部分走向社會從事教書育人等職業,一部分直接參軍奔赴抗日前線,還有相當一部分升入了省政府設在郚山店子村的山東省臨時政治學院,成為軍政後備人才。
同仇敵愾夾縫求生
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八聯中高舉“抗日、愛國”的大旗,師生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並創作了“吾校同學濟濟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礪汶水濱,恪守總理遺訓,養成親愛精誠之德性,艱苦耐勞之精神,樹立復興民族之責任,完成教育救國之使命”的校歌,以砥礪意志,鼓舞士氣。
八聯中的日益壯大和廣大師生同仇敵愾的抗日豪情,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極端恐慌和仇視。
1941年底,日寇調動重兵對魯中山區進行瘋狂掃蕩,臘月二十一日,日寇一千餘人自沂水竄至郚山,臘月二十二日下午到了南逯,將八聯中校舍燒毀,年逾古稀的老教師周丹忱(清光緒舉人,安丘東埠人),為掩護學生撤離,自己被鬼子堵在街口。情急之中,他躲進了一家藥鋪,假裝坐堂先生。鬼子漢奸以為他是藥鋪掌柜,就下令搜身,將老先生掀翻在地,扒去身上的皮襖,搶去身上的財物。又翻箱倒櫃,將藥鋪里值錢的東西搶劫一空。老先生怒不可遏,顫巍巍地爬起來,掄起拐杖向鬼子漢奸打去!最後,慘遭日寇殺害。
教導主任王廉泉帶領師生撤到山裡與敵人周旋,由於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不幸身染重病,於當年秋天故去。王廉泉出身教育世家,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學識淵博,他講課深入淺出,學生們都十分愛聽。據說他講地理時,背對著黑板上的中國地圖,講到哪個地方,教桿往後一指,絕對錯不了!讓人佩服之至。他的故去,不僅使校長李榮錦痛失愛徒和“臂膀”,更使八聯中學生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師長!
由於日寇不斷對郚山一帶進行掃蕩,長期襲擾,八聯中師生經常化整為零,拿起刀槍與敵人周旋,一有空就見縫插針,分散上課。
幾經遷轉迎來解放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4月,八聯中改稱山東省立安丘中學,時有高中、國中、簡師19個班800餘人。這時的省臨時政治學院也由安徽阜陽遷回濟南,1947年改稱山東省立師範專科學校。1948年春,安丘城解放,山東省立安丘中學停辦。1951年,安丘縣委、縣政府成立山東省安丘中學。
在抗戰的烽火硝煙中,八聯中始創於郚山南逯村,後幾經遷轉,歷盡艱辛,為抗日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一部人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為國捐軀;也有一部分人作為國民黨軍政要員去了台灣。至今,在台灣仍有“八聯中同學會”。他們身在異鄉,卻仍惦念母校,思念故鄉,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大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更多的八聯中畢業生則選擇留在了這片熱土與這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他們中有的成了大學教授,有的成了駐外大使。原外交部政治顧問劉緒先、國務院能源辦局長於耀文、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全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祥春、山西軍區政治部主任李延嶺、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汝聰、台灣著名畫家、中華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高瀅等都是八聯中學生。
歲月滄桑,世紀輪迴,七十年光陰轉瞬間!只有巍巍太沂山(太平山、沂山),滔滔金龍河,仍見證著當年八聯中轟轟烈烈、興盛繁榮的那段歷史;見證著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廣大愛國志士、莘莘學子教育救國、驅除倭寇的豪情壯志。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