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 (2023-2030年)

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 (2023-2030年)

《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 (2023-2030年)》是由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的規劃,於2023年10月10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 (2023-2030年)
  • 頒布時間:2023年10月10日
  • 發布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規劃發布,規劃全文,

規劃發布

2023年10月10日,《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 (2023-2030年)》發布。

規劃全文

第一章 總體要求
黃河山東段長628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11.5%,從東明縣入境,流經菏澤、濟寧、泰安、聊城、濟南、德州、淄博、濱州、東營9市,在墾利區注入渤海。有金堤河、大汶河、浪溪河、龍柳河、玉帶河、錦水河、安欒河、幸福河、清水溝、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12條一級支流。規劃範圍為黃河乾支流流經的縣級行政區。核心區為黃河幹流河道管理範圍及向外延伸1000米覆蓋的區域,12條一級支流河道管理範圍,以及周邊重要生態節點,面積約9825平方公里。聯動區為沿黃9市其他縣級行政區。規劃期至2030年,分兩個階段推進實施,第一階段為2023年至2025年,第二階段為2026年至2030年。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發展和安全、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戰略要求,緊緊錨定“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目標定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左右岸、堤內外、乾支流協同推進,以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為基礎,以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為底線,以綠化美化、污染防治、節水控水、城河互融、文旅融合為重點,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閒觀光、生態農業於一體的複合生態廊道,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山東路徑、作出山東貢獻。
第二節 主要原則
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住黃河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堅決打贏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切實維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草則草,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依據黃河不同區段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統籌處理耕地保護、灘區發展、城鄉建設的關係,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打造黃河流域典型風貌帶。
源頭管控,防範風險。堅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嚴格規劃環評審查、節能審查、取水許可審批和項目環評準入,嚴控新增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協調、監督機制,有效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休養生息,還水於河。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最佳化用水結構,強化生態水量保障,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大江大河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新標桿。嚴格落實防洪安全、環境安全、生態保護等各類保護管控要求,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模式,系統推進綠點、綠帶、綠網建設,構築以黃河口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全國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新樣板。把解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領域突出問題作為主基調,把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態保護放在壓倒性位置,適度增加主要支流生態補水量,加速補齊沿黃空白段防護林帶,全面統籌黃河灘區、南展堤、北展堤綜合整治工程,堅決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形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強大合力。
黃河流域城河互促共融新典範。發揮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創新沿黃城市空間利用模式,把全生命周期管理、韌性城市理念貫穿沿黃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分區分類分段推進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推進森林城市、森林村居品質提升,從城河為鄰走向城河相融,實現擁河而興、水城共融,打造人城河和諧共生、相依共榮的活力廊道。
山東省生態文化旅遊發展新高地。統籌推進黃河文化活態化傳承、現代化發展、國際化交流,加快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推出沿黃特色精品文化旅遊線路,提升沿黃廊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休閒服務功能,打造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第四節 空間布局
立足黃河山東段自然地理特徵,以黃河幹流為骨架,以12條一級支流為脈絡,以自然保護地、水利風景區等重要生態節點為支撐,堅持左右岸、堤內外、乾支流、點線面統籌布局,構建“一乾三段,多支多點”的空間格局。
“一乾”,即黃河幹流生態主廊道。突出黃河幹流在流域生態安全格局中的核心作用,以穩定河勢、規範流路、保障行洪能力為前提,以增加生態綠量、提高生態質量、鞏固生態安全為主攻方向,建設集防洪護岸、水源涵養、生物棲息等功能為一體的幹流生態廊道。推進“二級懸河”治理,降低黃河大堤安全風險。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恢復水生態,保障河道基本生態流量,確保河道不斷流。填補綠化空白,提高綠化水平,貫通近岸綠帶。開展黃河灘區綜合整治,保護修復黃河口及各類生態功能區,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三段”,即黃河山東段三大特色區段。根據黃河山東段自然地理風貌、兩岸發展基礎,劃分為河田融合生態修復段、河城一體生態景觀段、河海聯動生態涵養段。
河田融合生態修復段。涉及菏澤、濟寧、泰安3市,自東明縣焦園鄉起,至東平縣舊縣鄉,河道長度約252公里。針對兩岸堤距較寬、灘區面積較大等特徵,推進灘區土地整治、沿線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促進河、灘、田、鎮、村、人和諧共生。
河城一體生態景觀段。涉及聊城、濟南、德州、淄博、濱州5市,自平陰縣東阿鎮起,至博興縣喬莊鎮,河道長度約238公里。針對兩岸堤距較窄、灘區面積較小、河城關係緊密等特徵,統籌推動幹流沿線生態保護與城鎮建設,促進河城融合發展。推動濟南擁河發展、北跨發展,實現地理阻隔向發展樞軸轉變。實施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融合歷史文脈、人文特色,推進沿黃生態休閒系統與城鎮慢行網路有效連結,打造河城交融、藍綠交織的沿黃特色風貌帶。
河海聯動生態涵養段。涉及東營市,自利津縣北宋鎮起,至入海口,河道長度約138公里。針對河口尾閭段地勢低洼、易受海水侵蝕、土地鹽鹼化等特徵,實施清水溝、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工程,聯通河口水系,擴大自然濕地面積。加強沿海防潮體系建設,防止土壤鹽漬化和鹹潮入侵,恢復黃河三角洲岸線自然延伸趨勢。開展物種棲息地恢復與動植物保育,著力保護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孤島刺槐林修復,提升河口地區防洪防潮能力。實施土壤鹽鹼化綜合治理工程,擴大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
“多支”,即多條支流生態次廊道。突出黃河山東段12條一級支流在流域生態安全格局中的支撐作用,以河道綜合治理、生態流量保障、河岸綠化造林為重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次廊道。強化魯豫合作,加快實施水資源保障提升工程,補齊防洪短板,把金堤河打造成為造福魯豫兩省人民的安瀾河、幸福河。堅持以保為主、以綠為本、以治為要,通過清淤疏浚、維修岸堤、污水治理、生態補水、綠化造林、生態修復等多種手段,全面提高大汶河防洪標準和生態水平。統籌推進浪溪河、玉符河、北大沙河等其他10條支流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綠化美化,打造具有防洪補源、生態保護、旅遊休閒等功能的綠色安全螢幕障。
“多點”,即多處生態功能節點。依託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水利風景區等重要生態節點,合理定位自然保護地主體功能、邊界範圍,高標準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高水平提升東平湖生態功能,高質量建設濟南大寨山、泰安徂徠山等自然保護區,高品質建設泰山風景名勝區等自然公園和菏澤黃河、濟南百里黃河、墾利區黃河口等水利風景區,建立系統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第五節 任務目標
到2025年,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閒觀光、生態農業多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沿黃生態廊道初步形成。核心區自然景觀、人文資源、文化遺產實現應保盡保,河堤林帶無缺損斷帶、質量顯著提升。規劃區內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防洪減災能力明顯增強,黃河文化影響力明顯擴大,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淨、城更美,沿黃生態廊道綜合生態效益和生態示範效應初步顯現。
到2030年,黃河安瀾充分保障,堤內外綠帶一體融合,沿線綠點充分保護,全域綠網串通交錯,功能節點繽紛多彩,靚麗風景充分彰顯,環境質量根本改善,生態系統穩定可靠,美麗城鄉舒適宜居,建成大江大河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新標桿、全國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新樣板、黃河流域城河互促共融新典範、山東省生態文化旅遊發展新高地。
第二章 貫通近岸綠帶
以沿黃生態主廊道為重點,推進河灘生態涵養帶、河堤生態景觀帶、堤外生態防護帶一體保護,填補綠化空白,提高綠化質量,打造臨河防浪林無斷帶、堤頂行道林連續無缺、淤背區適生林整體覆蓋、護堤林齊全完整、護坡草皮美觀平整的沿黃近岸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一節 河灘生態涵養帶
強化水土分區治理。實行生態保育區、高效農業區、鄉村發展區三區聯治,正確處理河灘田林濕村關係,保障河道基本生態流量,提高灘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優先保護現有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展濱水緩衝帶保護與濕地修復,修復提升嫩灘生態系統功能。在滿足灘區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顧灘區生態功能和生態效益,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高效農業。依託黃河獨特文化資源,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魅力鄉村。(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沿黃9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不再列出)
加強濕地生態修復。嚴格控制以人工湖、人工濕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觀。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保護既有濕地生態空間,提升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完善淄博天鵝湖濕地公園等重要濕地生態功能,打造集水源涵養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濕地保護區。(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綜合整治灘區土地。黃河灘區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與修復應當滿足河道行洪需要,發揮灘區滯洪、沉沙功能。在黃河灘區內,不得新規劃城鎮建設用地、設立新的村鎮,已經規劃和設立的,不得擴大範圍;不得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已經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影響防洪安全的,應當逐步退出;不得新開墾荒地、新建生產堤,已建生產堤影響防洪安全的應當及時拆除,其他生產堤應當逐步拆除。嚴禁圍河造田、種植阻水林木和高稈作物,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非法挖砂、取土等破壞生態的行為,維護灘區生態安全。規範整治不符合防洪要求的農業設施。補植更新養護灘區護堤地防浪林,削減風浪爬高、防止堤防破壞、有效緩流落淤,增強安全行洪能力。填補東明、梁山、歷城、章丘、高青、墾利等防浪林斷帶空白。(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河堤生態景觀帶
提升堤頂行道林。通過補植完善、最佳化提升、撫育管理等措施,提檔升級堤頂行道林。填補長清、天橋、濟陽、利津、河口等行道林缺損。在城鎮區段,喬灌結合、多彩搭配,栽植彩葉、開花喬木,配植低矮灌木,打造濟南“銀杏長廊”、濱州“黃河彩道”、東營“百里林蔭長廊”。在鄉村區段,結合鄉野自然、鄉土樹種、地方特色,融入黃河景致,打造春花錦簇、夏意盎然、秋葉輕拂、冬雪銀白的田園詩意觀賞帶。在人文歷史富集地段,融合黃河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打造宜行宜觀宜駐的黃河大堤歷史人文路。(山東黃河河務局、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負責)
提升淤背區適生林。結合淤背區實際寬度,建設多林種、多層次、立體化防護林生態屏障。改善種植結構,原則上單一樹種綠化面積不超過300畝、連續長度不大於2公里。在保證防汛物料充足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生態景觀林種植比例。推進東阿大堤淤背區提升工程,填補齊河、槐蔭、濟陽等適生林空白。推動與生態防護無關的建設用地調出淤背區,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南市天橋區、齊河縣、東營市墾利區淤背區村莊搬遷和土地復墾。(山東黃河河務局、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提升大堤綠化水平。在堤坡植草區段,主要選擇耐旱、耐貧瘠草種,確保植草覆蓋率不低於90%。在草皮鋪植區段,草皮覆蓋率不低於95%。在鹽鹼化嚴重區段,按照“先治鹼、後綠化”的原則,逐步進行草皮更新補植。全面消除梁山、鄄城等背河護堤林空白段,建成連續完整、覆蓋全線的背河護堤林。適當抬高土壤鹽鹼度較重區段臨河護堤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淄博、濱州、東營臨河護堤地低洼水澇段,合理利用現有台田空間進行綠化。提升濟南付家莊等險工段綠化水平,打造高村黃河歷史文化苑等8處歷史文化型、打漁張涵閘工程文化基地等10處工程文化型文化公園。(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大堤慢行綠道。加強綠道聯通,構建連續、便捷的生態景觀慢行綠道網。濟南市串聯黃河沿線景觀節點,建設百里腳踏車道和步行道,打造慢行綠道、觀景台、黃河客廳三位一體,左右兩岸融合貫通的堤上休閒體驗線路。東營市突出黃河濕地特色,推動大堤慢行綠道融入城市綠道體系建設。濱州市、東明—東平湖段、淄博市高青縣等有條件的地方規劃建設慢行線路,打造慢行遊憩單元。(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堤外生態防護帶
加強堤防安全保護區綠化。在沿黃堤防安全保護區其他林地、裸露地植樹造林,鼓勵培育混交林。採取林窗補植補造、樹種更新等措施,開展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復,提升森林生態防護功能。逐步清退非法和廢棄建築物、構築物,禁止打井、鑽探、爆破、挖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動。(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負責)
擴大生態延展區綠色空間。在符合條件的區域適當擴大綠量,推進林草更新,提高林木立地條件。開展綠色空間挖潛,實施差異化綠化引導,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濟南市天橋區、濱州市濱城區等城區段,加強堤外生態防護帶建設與城區綠地景觀系統銜接;在鎮村區段,提升沿黃森林鄉鎮和森林村居綠化水平。(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章 扮靚沿線綠點
以廊道串聯自然保護地、水利風景區等重要生態節點,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打造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繽紛多彩的生態靚點。
第一節 高標準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
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探索多流路入海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實施清水溝、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等工程,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實施引水提水、沉沙濕地、濕地水系大連通、濕地小連通等工程,構建河陸灘海聯通網路和水系循環格局,促進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群落恢復與生物資源保育。建立野大豆保護基地,恢復檉柳灌叢和天然柳林群落,治理互花米草,修復鹽地鹼蓬退化區域。建設越冬鳥類食物補給區,實施鳥類補食區生態維育項目,加固黑嘴鷗繁殖地11公里防護工程,建設東方白鸛繁殖招引巢,提升改造鳥類救護中心,建設鳥類監測站點。建設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網路,改造提升黃河口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標準站。(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高水平提升東平湖生態功能
提升東平湖水環境質量。實施東平湖定期清淤和沉積物清理,改善東平湖底泥質量,減少湖水富營養物質,提升湖水水質。採取污染物源頭控制、收割打撈、放魚養水、堆肥利用等措施,實現菹草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嚴格控制東平湖周邊池塘水產養殖規模、品種、密度,推廣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省水利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環湖生態廊道品質。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環東平湖、沿大汶河”等區域為重點,協同推進沿湖生態防護林等工程建設,完善環湖生態隔離帶,提升東平湖綠化質量,建成環湖生態綠地。堅持自然恢復為主、濕地生態修復為輔,採取鳥類棲息地改造、水系連通、植被恢復等措施,加強濕地物種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省水利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環湖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修復提升東平湖、稻屯窪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完善環湖、環城山體引水上山設施,提升山體生態綠化水平。開展沿黃環湖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推進山體生態覆綠和土地綜合整治。(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牽頭負責)
第三節 高質量建設自然保護區
加強規範化建設。推進森林生態系統與地質遺蹟保護修復,建立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保護管理體系。強化火源管控、隱患排查、設施配套、聯防聯護與隊伍建設,加大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等防治力度。提升信息管理、視頻監控、野外定位巡護等設備現代化水平,打造動態高效的管護巡護系統。強化科研監測綜合數據系統化管理套用,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打造現代專業的科研監測系統。建立生態展示與科普教育基地,提升配套設施,打造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系統。搭建智慧雲平台,促進科研監測、保護管理、生態旅遊等功能融合,打造智慧保護區。(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加強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自然保護區實行分級、分類、分區管控。加強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與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強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內重要地質地貌等地質遺蹟資源的完整性保護,開展必要的科普宣傳活動,建立集地質遺蹟保護、科普教育於一體的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第四節 高品質建設自然公園
推進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以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多樣性為重點,堅持保護優先、系統治理,推進濕地公園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提高濕地水源質量,保障濕地生態用水。加強野生動植物生境修復、植被重建、有害生物防治,強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齊河黃河水鄉國家濕地公園等黃河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實施大汶河、康王河、秦皇河、小開河等河流綜合治理,修復濱岸濕地植被與河流漫灘,恢復河流濕地自然生態。最佳化天寧湖、黃河玫瑰湖、白雲湖、洛神湖、麻大湖等湖濱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湖泊生態系統自淨調節能力。(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森林公園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森林群落管護與物種多樣性保護工程,保護森林風景資源,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完善各類公益性基礎設施,發揮生態保育、文化體驗、科普宣教、休閒旅遊等綜合功能。推進山東東阿黃河國家森林公園及濟南北郊、濱州博興打漁張、東營王莊等地方級森林公園與沿黃近岸綠帶一體建設,開展森林撫育、沿黃特色優勢樹種培育,構築沿黃森林生態屏障。實施植樹造林、雨水攔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工程,加強山東棋山幽峽、牛山、蟠龍山、蓮花山、鶴伴山、藥鄉、萊蕪華山等山嶽型國家級森林公園保護修復,提高山體綠化覆蓋率,最佳化森林景觀節點。(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推進地質公園遺蹟保護。開展地質遺蹟保護,提升地質公園遊覽服務設施,保護展示獨特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加強科學研究,挖掘資源價值,完善科普教育設施,充分發揮地質公園科普功能。加強濟南九龍大峽谷地質公園岩漿岩地貌、地質災害遺蹟、自然山泉湖泊、人文古蹟和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實施地質遺蹟保護標識牌建設和地質遺蹟修復工程,完善科研監測、科普遊覽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泰安鶴山地質公園生態環境與配套設施品質,以寒武紀饅頭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地層剖面和整合接觸面等地質遺蹟保護為基礎,整合周邊自然風光和人文遺蹟資源,打造地質科學考察旅遊觀光目的地。(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推進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修復。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完整風貌,最佳化配套服務設施,打造集生態保護、遊覽觀賞、文化體驗、科研教育於一體的風景勝地。加大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保護力度,實施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精準防控與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推進泰山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建設彰顯泰山特色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實施泰山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泉水水源地保護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升泰山區域生態屏障功能。提升泰山、千佛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濟南大明湖等地方級風景名勝區建設品質,加強建設項目控制管理,全面保護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完善特色景觀展示體系,發揮生態與景觀功能。(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水利風景區品質提升。深挖水利、生態、文化等獨特資源價值,推進各級各類水利風景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結合河流水系與水網建設,串聯區域內河、湖、庫、渠、塘等水利風景資源,推動水利風景區風光帶和集群發展。依託黃河渾厚壯觀的自然風貌、獨特的工程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美化工程環境、體驗自然山水、弘揚黃河文化為特色,提升菏澤、東阿等國家級黃河水利風景區生態環境質量,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打造集水利功能、旅遊觀光、休閒遊憩、科普教育為一體的黃河文化生態休閒綜合體。加強水利設施和水域岸線保護,強化水文化建設,完善綠色安全服務設施,豐富景觀節點,最佳化提升博興縣打漁張引黃灌區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大汶口汶河等省級水利風景區建設品質。(省水利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負責)
第四章 最佳化全域綠網
依託河流水系、交通幹線、縣鄉道路,串聯農田林網、城鄉綠地、防護林帶,貫通城鄉節點,聯通生態資源,串點成線、以線成網,構建相互關聯、層次清晰、覆蓋全域的綠色網路。
第一節 水系綠網
推進黃河一級支流生態保護修復。強化12條支流河道兩岸生態防護林建設,發揮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寬河固堤等功能,統籌河湖岸線風貌保護,塑造以綠色為本底的生態風貌。在不違規占用河渠兩側、水庫周邊耕地以及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拓展河道沿線生態綠化範圍。根據立地條件和植物生態習性,沿線綠化選用抗逆性強、生長強健、抗病蟲害的鄉土樹種,堤岸綠化採用草皮、藤本、淺根系花灌木叢相結合的方式,低濕河岸選用適應耐水濕和抗鹼性的喬木樹種。(省水利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以保障大汶河生態流量為重點,持續改善大汶河下游、東平湖及周邊生態環境,提升戴村壩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能力。加強大汶河水資源超載區治理,推進大汶河及瀛汶河、柴汶河等支流河道、湖泊水體生態修復,確保大汶河王台大橋等重點斷面水質達到國家管控要求。實施濕地植被恢復工程,種植水源涵養林及防護林,恢復大汶河沿線濕地生態系統,推進濟寧大汶河等濕地公園建設,打造大汶河綠色生態長廊。實施金堤河水源保障綜合提升、堤防加固、閘壩泵站新建改建及堤頂道路改造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強化雨洪資源調蓄能力和排澇功能。(省水利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大濟南南部山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修複流域周邊山體,實施造林綠化工程,涵養水源。推動北大沙河、錦水河等重要入黃支流建成“一河口一濕地”,改善入黃支流水環境質量。推進章丘區相峪、長清區田莊等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玫瑰湖、濟西濕地等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省水利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其他河流生態修復。開展小清河、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洙趙新河、東魚河、東魚河北支、鄄鄆河、洙水河、趙王河、鄆巨河、廣利河、沾利河、秦口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加強河道清淤、水系連通、沿岸生態緩衝帶修復,提升河岸植被覆蓋率,攔截面源污染,修復水生態環境。加強水庫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林草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省水利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交通綠網
提升公路沿線隔離帶綠化水平。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沿線綠化為基礎,構建道路交通綠網,推進濮新高速、濟南繞城高速、高商高速等在建公路綠化建設,推動已建成菏寶高速、京台高速、京滬高速等高速公路,G327、G200等國道,S328、S101等省道綠化提升。落實國省幹線兩側公路用地範圍內綠化任務,提升綠化配置水平,選用觀賞價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協調空間層次、樹形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變化的關係,塑造各具特色的公路沿線風貌。(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鐵路沿線防護林帶。在保證鐵路通行安全的基礎上,協調周邊環境,合理搭配彩色、常綠與落葉樹種,近軌側以草本或矮灌木為主,遠離軌道側選擇易於成活和養護的鄉土樹種並控制樹高,兼顧防護功能與景觀效果。(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重要節點綠化品質。加強鐵路道口、大橋兩側、隧道進出口、互通立交景觀設計,在不影響行車通視條件的前提下,採用立體復層綠化模式,推動交通設施與近岸綠帶有機銜接。在交通通道與城區、旅遊景點等交界處,正確處理橋隧與河流、城市之間景觀關係,提升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濟南黃河大橋、京台高速黃河大橋、青銀高速黃河大橋、濟陽黃河大橋、建邦黃河大橋、齊河黃河大橋、穿黃隧道景觀水平。豐富植物種類,增加季相變化,實現便捷交通與美化綠化的完美統一。(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城鄉綠網
提升城鎮綠化水平。統籌安排綠化用地,最佳化城鎮綠化空間。實施規劃建綠,系統推進城鎮綠化規劃建設,建立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的城鎮綠化景觀格局。實施見縫插綠,充分利用城鄉邊角地、房前屋後、閒置地等小區域,營造街角花園、休閒公園,拓展城鎮生態空間,鼓勵推廣牆體、屋頂、陽台、坡面等立體綠化模式,充分利用可綠化空間,結合城市更新,挖掘綠化潛力。實施沿路補綠,在道路兩側植被稀少老化處增綠補綠,整體考慮道路兩側建築物、綠化、街道設施、色彩、歷史文化等,合理點綴具有黃河標記的路燈、小品等設施,打造城鎮景觀路線。實施提質優綠,科學配置本土適生闊葉樹種、彩葉樹種,對缺株斷帶、樹種單一、防護功能較差的林帶,穩步有序最佳化調整或更新改造,注重原生植被保護,提升城鎮綠化品質。實施拆違還綠,加大對城鄉違法建設、亂堆亂放整治力度,拆違騰退土地,及時跟進綠化硬化,建設花園遊園,最佳化城鎮人居環境。(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科學推進農田林網建設。遵循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的原則,充分利用農村道路、溝渠、田坎等現有空間,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改善農田小氣候,提高農業生產力,減少水土流失,構建結構更優、系統更穩的農田林網體系。嚴格落實國家關於農田防護林建設管理工作要求,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結合生態保護修復、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統籌開展農田林網建設。(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連線貫通城鄉綠地。增強城鄉綠地系統性、協同性,利用區域交通通道、城鄉過境河流水系,構建貫通綠楔,將城郊自然生態空間向城市中心延伸拓展。開展宜林荒山荒地荒灘、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綠化。適度有序開展城鎮周邊節水綠化,合理確定造林規模和密度。(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五章 深化污染治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治理,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綜合整治流域污染,全面管控環境風險,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築牢流域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一節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合理調整施肥結構,加強農田退水生態攔截淨化和循環利用。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綠色技術,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綠色防治和專業化防治。開展農田氮磷流失監測,做好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農田灌溉水質檢測。在東營、菏澤等市灘區農田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壓減東平湖周邊農藥化肥使用量,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治理養殖業污染。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嚴防養殖污染入河。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嚴控圍墾養殖、灘涂養殖規模,依法清理不符合分區管控的水產養殖設施。推動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提檔升級,加大沿河湖岸堤周邊、支流溝渠等堆存畜禽糞污治理力度,鼓勵採用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保持100%。(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治理農用地污染。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落實分類管理制度。以農用地土壤超篩選值、農產品質量超標集中區為重點,全面排查土壤污染來源。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實施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排查整治農用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治理農用薄膜污染。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以標準地膜推廣、廢棄農用薄膜回收、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等為主要途徑,推進農用薄膜科學套用,健全廢棄農用薄膜回收利用體系。規範農膜生產、銷售和使用,嚴禁生產銷售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加大工業污染協同治理力度
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黃河幹流、東平湖、小清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修復,建立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實施河海統籌總氮污染控制,對總氮濃度出現反彈的入海河流開展“一河一策”系統治理,開展小清河流域陸海協同共治試點。嚴格限制布局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項目,嚴格化工項目用地審核,禁止在黃河乾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深度治理工業廢水,實施工業園區污水管網配套和改造,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工業廢水應收盡收,穩定達標排放。完善全流域垃圾打撈處置體系。到2025年,黃河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得到有效控制;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國控斷面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不低於76.5%,地表水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沿黃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科學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探索制定差別化管理制度。以“一企一庫”“兩場兩區”為重點,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推進濟寧市、泰安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試點,實施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工程。建立地下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水利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強化污染源頭管控,實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管控,遏制臭氧濃度增長趨勢,推動PM2.5濃度持續下降。加強揚塵精細化管控,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實施建築工地、工業企業堆場、礦山揚塵整治。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進移動源污染綜合治理和淘汰更新。落實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統一預警標準,按要求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到2025年,PM2.5濃度控制在40.8微克/立方米以內,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66.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2%以內。(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排查固體廢物堆放、貯存、傾倒和填埋問題,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等違法行為。最佳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布局,推進分級分類管理,完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補齊工業廢鹽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短板。健全縣域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支持泰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嚴格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推進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居民區和學校、醫院、療養院、養老院等單位周邊,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推進人口密集區化工企業騰退土地安全利用。(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統籌推進城鄉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推進生活污水污泥治理。實施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黑臭水體“兩個清零”和城市污水處理廠“一個提標”工程,紮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查整治排水管網,解決污水管網覆蓋不全、管網混錯接、管網破損、雨污混流等問題,實施片區管網系統化整治,逐步消除管網收集空白區。推進污水處理廠差別化精準提標,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應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污水處理廠出水用於綠化、農灌等用途的,確保達到相應污水再生利用標準。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禁止處理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全部清零,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部清零,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城市建成區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60%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推廣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完善城鄉垃圾收運配套系統和無害化處理設施。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加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降低環境安全風險。以緊鄰黃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等為重點,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到2025年,沿黃9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四節 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開展尾礦庫綜合治理。嚴格尾礦庫環境準入,建立尾礦庫環境監管清單,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控制尾礦增量,禁止在黃河幹流和重要支流岸線管控範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以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區域為重點,開展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完善尾礦庫尾水回用系統,提升改造滲濾液收集設施和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排放管線防滲漏設施。對沿岸3公里範圍內運行到設計最終標高或不再進行排尾作業、停用時間超過3年、無生產經營主體的尾礦庫,實施閉庫治理。鼓勵企業通過綜合利用減少尾礦堆存量,推進尾礦庫所屬企業開展尾礦庫污染狀況監測。建設和完善尾礦庫下游區域環境風險防控工程設施。到2025年,沿黃9市基本完成尾礦庫污染治理。(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應急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推進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開展礦區污染治理和生態修複試點示範。以鄆城、肥城等為重點,實施採煤塌陷地治理修復工程。建設新泰農光互補治理區、鄆城漁光互補治理區。採取消除地質安全隱患、土地復墾、恢復植被等措施,組織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省自然資源廳、省能源局牽頭,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六章 打造美麗城鄉
立足生態優勢,培育特色生態空間,整合沿黃文旅資源,統籌廊道建設與城鄉發展,提高城鄉建設品質,差異化打造富有黃河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優美城鎮、和美鄉村。
第一節 建設城河互融中心城市
提升濟南濱河景觀特質。突出城河自然交融景致,串聯黃河、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重要湖庫等多樣生態節點,實現城市與黃河自然生態系統有機融合。高質量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提升城市形象品質和公共服務功能,打造都市陽台片區。彰顯濟西濕地、鵲山龍湖濕地等節點生態功能,營造更具品質和詩意的鵲華煙雨、齊煙九點沿線風光,展現黃河水韻之美,凸顯“鵲華城光”。控制沿黃建築高度,強化堤頂路與小清河之間城市天際線協調。貫通丁太魯、藥山、鵲山、華山、第九彎等沿黃重要節點。修復棉張、趙莊、鵲山、八里、埝頭灘地生態系統,提升西張、鄭店、劉七溝、丁莊、蓋家溝、張褚窩灘地植被覆蓋率。(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負責)
推進濟南河城風貌一體融合。建設長平山水、鵲華城光和濟章田澤三大獨具特色的沿黃風貌段,打造浪溪河、玫瑰湖、北大沙河、濟齊濕地、鵲華、濟章六大節點。密切黃河與小清河的生態聯繫。加強與濟南城區內重點景觀聯繫,協同打造黃河—小清河—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山泉河湖城”精品旅遊帶。加強與泰安、濟寧兩市聯動,構建“岳瀆交匯”“山水聖人”自然人文風貌格局。(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負責)
完善濟南跨黃交通體系。加快黃崗路穿黃隧道、G104黃河大橋複線橋、濟濼路穿黃北延隧道、航天大道穿黃隧道、奧體西路穿黃通道、順河高架穿黃通道、齊州黃河大橋等跨黃通道建設,加快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7號線一期以及至濟陽有軌電車項目建設,構建沿黃河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加快南北兩岸公共運輸聯繫,有效溝通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與南岸城區。推進邊界路暢通連線,濱河景觀、邊界路和城市綠道貫通融合,構建沿黃慢行系統。(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建設城河相嵌濱河城鎮
展現東明黃河入魯第一縣生態秀美風光。科學劃定黃河沿線生態保護帶與生態涵養區,聯動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與城區綠地生態景觀系統,打造郊野空間、藍綠網路、公園體系融合的城市生態空間體系。提升東明黃河、菏澤莊子湖濕地公園等重要節點生態品質。開展萬福河、五里河、漁沃河、洙趙新河、東魚河等主要河流生態修復,營造濱水休閒空間。(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平陰黃河灘區山水人居典範。保護修復治理沿黃生態保育區、低山丘陵生態保育區、安欒河生態水系走廊、玉帶河生態水系走廊、浪溪河生態水系走廊、玫瑰湖生態濕地、大寨山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依託豐富的山水資源,發揮玫瑰鎮、東阿鎮、洪範池鎮沿黃節點作用,展現“山、河、花、田、濕、城、村”相映成輝的特色風貌,打造“長平山水”山河生態風貌帶。(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建設高青優美宜居生態“綠洲”。以大蘆湖、千乘湖、天鵝湖為中心,打造樂居生態綠核。以文昌閣等城市公園為重點,打造安居生態綠地。沿黃河、小清河,打造水綠相融、貫通全域的幸福生態綠脈。推進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黃河綠色城村,塑造水美、湖美、園美、城美、村美、人美交相輝映的優美九曲安瀾後花園。(省水利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塑造濱州城河一體城市風貌。銜接南北城區生態服務功能,打造黃河生態帶城市綠肺。整合三河湖濕地公園、鳳凰古城等城市外圍休閒遊憩資源,提升生態文化旅遊功能,打造徒駭河生態帶。串聯城市公園,將生態休閒功能和優美景觀嵌入城市內部,打造秦皇河、新立河、秦台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強化小清河、德惠新河、馬頰河、漳衛新河等河流水系生態保護修復,加大蒲湖、秦台、龍吟、江南等平原水庫水環境保護力度。(省水利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凸顯東營入海口城市景觀特色。依託黃河兩岸大堤和南展大堤,串聯龍居生態林場、東津濕地、王莊森林公園等沿線重要生態片區,打造以森林濕地為特色的生態長廊和國際濕地城市。推進綠網水網融合,打造藍綠交織、林水共融的利津黃河入海第一渡魅力景觀。充分發揮河口區油地軍港場綜合優勢,推動河海聯動發展,打造沿海生態屏障。依託墾利區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突出泰安大汶河流域風貌特色。彰顯泰安黃河南翼、大汶河主脈的歷史文化、時代氣息、山水自然特色,協同城市歷史文化軸、時代發展線、環山景觀帶,推進大汶河泮河風光帶建設,塑造北依泰山、南接徂徠、汶水環繞、山水城一體的城市總體形象,建設國際旅遊名城。深挖大汶口文化內涵,整合大汶口文化遺址及其周邊資源,推進大汶口古鎮、泰山天頤湖提檔升級,打響“中國·大汶口”文化旅遊品牌。依託東平湖自然稟賦,持續放大生態優勢,鞏固提升戴村壩、黃石懸崖等湖岸沿線旅遊節點,打造“古韻東平、宜居水城”。(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建設黃河特色和美鄉村
提高堤內鄉村人居環境。鞏固完善老村台,綜合提升新村台,加快完善教育、衛生、文化、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強化供水、排水、用電、用氣、網路、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營造品質突出、特色鮮明的村容村貌。妥善保護東明縣洪莊村、老君堂村、辛莊村,鄄城縣毛窪村,梁山縣閆那裡村、雷口村,東阿縣苫山村、艾山村、井圈村等村落黃河傳統古村台文化。(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著力提升堤外森林村居。通過護岸固堤造林、退化林修復、林質精準提升等工程,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發揮整體連片森林生態效應。充分利用非耕地範圍內的空閒地、廢棄地、邊角地、拆違地,實現村村有林、戶戶見綠、處處顯景,提升打造一批精品森林村居。培育一批設施齊全、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森林康養基地,發展森林特色旅遊。(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面提升村莊環境風貌。運用小品空間、慢行系統、商業集市等設計手段,挖掘田園風光、自然生態、農耕文化、紅色資源與歷史文化價值,培育黃河風情村、紅色文化特色村、鄉村旅遊重點村、農業文化遺產村。加大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活化利用鄉村古街、古居、古樹、古橋等歷史文化遺存,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振興傳統工藝,講好黃河“千村故事”。推進長清區歸德街道雙乳村、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等沿黃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推進梁山縣小路口鎮黃河灣村黃河與運河交界處沿黃村落保護工程。(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四節 建設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
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遺產。實施東平湖三河六岸、濟南百里黃河遺產帶、入海口鹽業遺址群等重點保護工程,推進濟南城子崖、濟南大辛莊、高青縣陳莊—唐口、濱州龍華寺遺址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支持黃河入海口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挖掘整理治河史上的史籍典冊、遺址遺蹟、傳統治河工藝和工器具等,妥善保護現有水利工程實物,保持各類防洪工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挖掘黃河沿岸各地農業文化遺產,加強岱嶽區汶陽田農作系統等遺產地生態修復,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地建設。加強黃河流域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以黃河流域為重點開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建立山東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設立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活態利用項目,對黃河流域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行重點支持與培植,逐批次對全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中的系統進行培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山東黃河河務局、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激發黃河非遺民俗活力。加快推進黃河文化(東營)、泉水文化、孫子文化(惠民)、曹州文化等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保護活化利用與黃河有關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德州大禹治水傳說申報國家級非遺,推動“非遺在社區”、非遺特色街區、傳統村落建設。傳承沿黃傳統戲劇、曲藝類非遺資源,用好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等民俗資源,培育黃河民俗節會品牌,搭建“黃河大集”等民俗文化展示載體,推動黃河流域優秀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推進“山東手造”工程,評選“山東手造”重點企業和區域公共品牌,認定省級非遺工坊,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省委宣傳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黃河文化旅遊融合。圍繞打造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展示帶,串聯沿線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各類文化資源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美麗鄉村等旅遊資源。聯合沿黃其他省區,推廣“沿著黃河遇見海”文化旅遊品牌。整合濟南百里黃河遺產帶、東營黃河入海口、大汶口遺址、魯西黃河堌堆等文化旅遊資源,培育“大河風光”“黃河入海”“黃河故道文化”“黃河·運河文化”等黃河特色精品旅遊線路,打造黃河文化國際旅遊目的地。(省文化和旅遊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搭建黃河文化交流互鑒平台。以濟南、東營、泰安、德州、曲阜等為主體,整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文化資源,打造黃河文化國際交流合作高地。依託“封禪大典”“金聲玉振”“泉城夜宴”等大型精品演藝策劃項目,展現黃河文化時代魅力。舉辦黃河口文化旅遊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會議節慶活動。(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文化和旅遊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黃河文化數位化水平。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數位化平台(一期),建立黃河文化資料庫,完善“好客山東雲遊齊魯”智慧文旅平台,推動沿黃涉旅數據應接盡接。打通智慧研學平台、旅行社分銷平台等垂直領域業務平台,推動省市縣三級智慧文旅平台、省直文旅系統細分領域服務平台互聯互通。實施數字賦能工程,加快數位化體驗新場景建設,推動沿黃加快產業數位化,配套推進數字產業化,培育開發一批動漫、沉浸式體驗、線上演播等數字文旅項目。組建景區、商家聯盟,依託全省“居民碼”,推出“好客山東一碼通”,實現遊客“一碼通訂、一碼通驗、一碼通行”。深化百企領航專項行動,支持開發文化套用場景、公共文化服務、視聽增值服務等數位化產品,培養新型文化業態、文化企業。(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負責)
第七章 強化安全保障
加強黃河河道、岸線、堤防、河口管控,推進“二級懸河”治理,實施防洪減災工程,提升水旱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築沿黃生態廊道安全螢幕障。
第一節 守住保護管控紅線
嚴格落實管控範圍線。強化黃河幹流河道及12條一級支流河道岸線保護,嚴格落實黃河河道和工程管理範圍保護要求。強化堤防安全保護區管理,做好堤防(含舊堤、舊壩)、險工、涵閘、滾河防護壩、分洪、滯洪、控導(護灘)等工程及其附屬設施維修養護。明確黃河河口黃河入海河道管理範圍,禁止侵占刁口河等黃河備用入海流路,完善清水溝河道、刁口河故道及黃河故道等區域保護機制。加強對沿線城市建設、工礦企業、化工園區等“貼線”開發管控,構建人水和諧的黃河沿線空間管理保護格局。(省水利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切實加強管控治理。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範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從事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礙河道行洪的活動,禁止違法利用、占用河道、湖泊水域和岸線。禁止在黃河流域開放水域放流外來物種、雜交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安全要求的物種。禁止在河道管理範圍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及高稈作物、礦渣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等活動,禁止侵占黃河工程、損壞防汛設施。嚴格黃河河口管理,提升綜合治理水平,規範河口城市、工業、交通、農業、漁業、牧業、旅遊建設,兼顧濕地保護,保障流路和泥沙入海暢通。(省水利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提高防洪減災能力
推進幹流防洪防汛鞏固提升工程。實施黃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東段),推動“二級懸河”和下游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確保堤防安全。以防禦高村站20000立方米/秒洪水為目標,對高村以上56公里遊蕩型河道河段進行綜合整治,對高村以下重點河段河勢進行改善,保障黃河幹流行洪能力。(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負責)
加強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論證實施東平湖老湖區清淤增容、南排通道應急疏通、改建司垓閘等,提升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能力。論證實施金山壩加高加固、新建分洪閘雙向運用、金山壩以西居民穩妥有序外遷等,研究論證老湖區實施分區運用。疏通湖區排水乾渠排澇通道,推動湖區內三類以上病險水閘除險加固。(省水利廳牽頭,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增強河口地區防洪能力。實施河口北大堤加高幫寬,對部分險工和控導進行改建加固。開展入海流路行河方案研究,維持清水溝流路相對穩定,加強刁口河備用流路保護治理。(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沿黃重點地區防洪除澇能力。採取堤防加固、護岸、清淤等措施,推進大汶河、浪溪河、錦水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及小清河、徒駭河、馬頰河等河流綜合治理,提高河流行洪排澇能力。開展水利工程病險隱患排查和安全鑑定,對病險水庫水閘實行動態清零。(省水利廳牽頭負責)
健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把全生命周期管理、韌性城市理念貫穿沿黃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城區易澇積水區治理,提升城市滲、滯、蓄、排、淨、用能力,打造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推進城市建成區排水設施建設,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庫、排水系統設施,增強城市抵禦洪澇災害能力。(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構建災害預警應急體系。推動“智慧黃河”數位化平台建設,建立輻射黃河流域的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最佳化監測站網布局,建立覆蓋骨幹河道的立體化數據採集監測網路。建設高素質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提升防汛搶險綜合能力。(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牽頭,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完善水安全支撐體系
系統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統籌黃河水、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源,科學調控用水指標,構建多水源供應保障格局。實施引黃涵閘改建工程,對引黃乾支渠系進行疏浚防滲整治。建立大汶河流域重要水工程聯合調度機制,將東平湖打造成為水資源調配中樞。發揮南水北調一期工程作用,穩步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山東省幹線及配套工程,系統推進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水資源調蓄能力建設,持續推進大中型水庫工程、水網骨幹工程建設,加強局域水系連通和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和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大雨洪水資源利用力度,強化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聯調聯配,將淡化海水納入沿海地區水資源統一配置。(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山東黃河河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面推進深度節水控水。實施馬扎子、王莊、陳垓、位山、小開河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推行農業灌溉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分區確定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灌溉用水向主糧傾斜。鼓勵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污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促進企業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推進中水產業化發展,鼓勵工業、環衛、綠化等優先使用再生水。除生活用水等民生保障用水外,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不得新增取水許可,水資源臨界超載地區應當嚴格限制新增取水許可。禁止取用深層地下水用於農業灌溉。(省水利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八章 組織實施
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於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意義重大。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整合優勢資源,確保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提供強力支撐。
第一節 完善推進機制
堅持“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工作原則,在省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強化省市縣三級聯動,凝聚形成工作推進合力。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等部門、單位按職責抓好相關任務落實,加強指導服務,幫助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沿黃9市和黃河乾支流流經的縣級行政區人民政府履行規劃落實的主體責任,結合本地實際,編制實施規劃或方案,明確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切實把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省有關部門、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二節 強化要素保障
統籌國土治理、生態環保、科技創新、水利、交通、基本建設、文化等相關領域資金,加大對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平台支持力度。在分配新增專項債券額度時,根據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債務風險水平、財力狀況等因素,對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統籌予以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拓寬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融資渠道。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和預期目標的生態保護修復主體,允許依法依規取得一定份額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從事旅遊、康養、體育、設施農業等產業開發。(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三節 強化法治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加快制定山東省黃河保護條例,制定黃河口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等地方性法規,完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等制度,涉河項目、活動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嚴厲打擊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違法犯罪,做好涉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建立健全黃河生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勤聯動協作機制,依法規範對黃河生態保護產生不良影響的各類行為。(省司法廳、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牽頭,省公安廳、省法院、省檢察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第四節 強化督導落實
從嚴從實抓好中央、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等披露問題整改,推動解決一批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嚴禁突破生態保護紅線、違反土地政策、違規取用黃河水或抽取地下水、過度舉債、過度開發建設各類公園。按照“開工一批、完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要求,謀劃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將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成效體現到具體項目上來。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典型,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的良好氛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