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是201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 文號:魯政辦字〔2016〕85號
檔案通知,魯政辦字〔2016〕85號,全文,

檔案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轉發省教育廳等部門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

魯政辦字〔2016〕8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16年5月20日

全文

山東省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省教育廳 省發展改革委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省科技廳
省民政廳 省財政廳 省國土資源廳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為促進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教育培養培訓體制機制,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對教育的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狀況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全面落實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推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多渠道發展教育培訓,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提升。
(一)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善。2015年,我省有中等職業學校435所,在校生85.7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143所,其中本科院校67所、高職(專科)院校76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90.06萬人,其中本科97.59萬人、專科92.47萬人;研究生培養機構33所,研究生在校生10.5萬人,其中專業碩士研究生5.44萬人。我省本科院校現有學科門類12個,專業類90個,專業種數324個,分別占教育部專業目錄的100%、97.83%和64.03%,對應一二三產業的專業布點數量比例分別為2.5%、22.2%、77.3%,覆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個門類中90%以上的行業。高職現有學科門類19個,專業種數450個。2015年全省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77.59%和90.83%。
(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我省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搭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相貫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組建30個省級職業教育集團,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全省高校與12700餘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有36所本科高校和44所職業院校與國內外高端大企業集團合作。實施特色名校建設工程,引導高校分類管理、特色發展。實施專業發展支持計畫,重點資助建設59個公辦本科院校套用型專業和39個民辦本科院校優勢特色專業。積極推進學分制改革,24所高校參與試點。
(三)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5年,全省高校共承擔科技課題21921項,科技經費達48.8億元,比2010年分別增長38.7%、96.8%。其中,承擔企事業單位委託科技項目7197項,經費13.3億元。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6項、省科學技術獎56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35項,分別占全省獲獎總數的48.5%、39.2%和90.4%。全省高校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8594件和3351件,比2010年分別增長269.2%和249.9%。實施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畫,立項建設23個、培育建設12個協同創新中心,共協同省內外高校45所、科研院所54個、企業103家、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20家,覆蓋了我省83%的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高校。
(四)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形成。2015年,全省有88所普通高校和11所成人高校開展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48.45萬人,其中,本科生27.24萬人、專科生21.21萬人。現代遠程教育在讀人數24.98萬人,電大開放教育在校生達6.14萬人,自學考試畢業生1.5萬人。
(五)民辦教育初具規模。2015年,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18所、在校生10.92萬人,分別占全省總數的27.13%、12.74%。民辦普通高校38所(獨立學院11所、本科12所、高職15所)、在校生34.99萬人,分別占全省總數的26.57%、18.41%。全省經教育部門批准設立的文化教育類培訓機構有6809所,從業人員7.3萬餘人,年培訓172萬人次。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培訓業與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校專業設定存在同質化傾向,省屬64所本科高校專業點總數為2687個,其中重複布點在20個以上的專業有40個。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布點超過40個,而社會急需的家政學、會展經濟與管理、智慧財產權專業分別只有1個、4個、6個布點。高校和職業學校在課程體系、實訓實習條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創新型、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高校高層次領軍人才和科研創新團隊數量不足,重大創新平台和基地建設不夠,難以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科學發展。2015年,我省高校有院士29人,江蘇、浙江、湖北三省分別有80人、35人、66人;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上述三省分別為20個、14個、17個。
三是社會多元化辦學機制有待完善。公辦民辦教育發展不平衡,民辦學校數量少,辦學實力和教育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民辦教育在資金扶持、融資、稅費減免和教師待遇等方面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教育培訓機構辦學規模偏小,培訓內容和種類單一,尚無在全國教育培訓服務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教育培訓機構多頭審批管理,行業標準不健全,培訓質量及行業公信力不高。終身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老年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不適應。
二、發展思路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教育培訓業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最佳化結構,轉換機制,創新模式,努力提供優質教育供給,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基礎和平台。
(一)教育發展模式向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轉型。在人才培養定位、辦學思路、專業結構等方面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對優質、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上來,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內涵發展、特色發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向創新創業型轉型。適應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對創新型、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實驗實訓設施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水平,著力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三)科技創新向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轉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未來需求,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我省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四)教育體系建設向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轉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廣泛開展社區教育,發展老年教育,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有效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多途徑多形式向社會提供有特色的教育培訓服務,建設學習型社會。
(五)辦學體制機制向多元化發展轉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校、職業學校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調動全社會參與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圍繞經濟轉型升級,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佳化教育結構,轉變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發展教育培訓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滿足人民民眾對多層次、多樣化教育的需求,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發展目標。
1.提升高等教育服務能力。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完善治理結構,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改革用人制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轉變發展模式,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推動我省高校特色發展、爭創一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建成一批服務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高水平套用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
2.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狠抓政策措施落實,加快形成辦學層次完善、專業結構合理、適應經濟轉型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到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套用型本科和專科職業教育的規模比重達到80%左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5年提高到12年。
3.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行業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促進各種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形成社會化、信息化、覆蓋城鄉的繼續教育網路,搭建終身教育服務平台。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到70%。
4.發展多樣化教育培訓。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個體終身發展需求出發,發展各種類型和形式的教育培訓。到2020年,建立培養培訓一體化、培訓形式多樣化,各類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社會聲譽良好的教育培訓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培訓品牌,年培訓規模達到200萬人次以上。
四、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
(一)轉變發展模式,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
1.動態調整發展結構。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健全動態調節機制,加大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最佳化學科結構,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發展急需的套用學科專業,鼓勵和支持普通本科院校向套用型轉型。大力發展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2020年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數占碩士研究生教育的50%以上。
2.調整最佳化專業結構。編制“十三五”專業發展規劃,引導學校合理調整專業設定,實行專業設定負面清單制度,綜合考慮專業布局、社會需求、就業情況,編制高校專業發展指導目錄、限制性目錄和預警目錄。通過規劃引領和項目引導,促使高校和職業學校專業設定與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發展特色優勢專業。
3.推進高水平特色學校建設。支持駐魯部屬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重點扶持6所左右省屬高校和20個左右優勢學科爭創國內一流。重點建設10所左右套用型高校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圍繞國家重點行業、我省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需要,立項建設20所以上省級優質高等職業院校、100所省級中職示範校和優質特色校。建設6所左右高職院校、7所左右中職學校進入“國家一流職業院校”行列。
(二)改革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
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凝練核心課程,提高課程質量,形成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建立職業教育課程與行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學科發展前沿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的機制,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深化學分制改革,擴大試點範圍,逐步在本科院校全面推行學分制。
2.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完善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有利於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長效機制。每年擇優支持100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鼓勵企業接納學生開展頂崗實習,政府按政策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落實稅收減免政策。
3.加強實踐教學設施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開放式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改善實驗實訓條件。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逐步實現實訓實習設施條件與先進生產技術水平相銜接。
(三)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服務創新型社會建設。
1.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畫”。支持政府與高校深度合作,強化高校人才培養、科技研創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對接,使高校成為區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科學研究的主陣地,優質勞動者的成長地;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組建教育集團、專業聯盟,支持企業與高校共同建設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台,合作開展重大課題公關和重大項目研創,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藉助企業研發平台助力企業發展;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協同發展,按照學科分類,整合省屬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資源,集聚資源優勢,形成發展合力,2016年選擇2所學科特點突出、基礎條件較好的科研院所先行試點,積累經驗後逐步推開。
2.建立高校技術轉移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建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新機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動機制,支持高校教師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
3.推進高校科研平台開放共享。制定具體的開放服務措施,推進高校科研儀器、設施向社會開放,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平台開放共享。
(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1.建設開放教育體系。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建設覆蓋全省城鄉的四級社區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探索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融合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實現不同類型繼續教育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積極推進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區、實驗區和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範縣建設工作,建設學習型社會。
2.培育教育培訓新業態。瞄準民眾多樣化需求,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教育培訓消費擴大升級。引導教育培訓機構從粗放型向精品型升級,樹立品牌意識,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滿足公眾個性化教育需求。鼓勵高校積極發展高端培訓,重點服務於提高公共管理、企業管理水平,推動關鍵技術、工程工藝及生產流程的研發和推廣。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創業創新培訓和文化教育培訓。
3.發展老年教育。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自主或聯合社會力量開辦特色老年大學、社區老年教育學校。選擇3-5所高校開展老年教育試點工作。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手段廣泛開展老年教育,增加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五)推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多元化發展。
1.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將民辦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探索發展國有民辦、民辦公助、混合股份等多元化辦學模式,推進民辦學校按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建立差異化扶持的政策體系。引導民辦學校以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需求為目標,加快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服務體系,加強督導評估,引導民辦學校規範、有序、健康發展。
2.鼓勵校企合作辦學。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全面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鼓勵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建設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實習基地。支持學校與行業企業組建教育集團、專業聯盟,建立校企合作協調推進機制。
3.有序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鼓勵支持高校同國外知名院校開展合作,創辦具有獨立法人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鼓勵支持高校和職業學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加快培養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專門人才,積極參與中外人文交流,主動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和規則制定,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職業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統籌推進教育培訓業轉型升級。各地要加強對教育培訓業轉型工作的領導,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統籌謀劃,全面推進。各級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爭取有關部門、有關方面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關學校和機構要制訂實施方案和工作規劃,加快轉型升級工作進程。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提高教育保障能力。適應培養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逐步提高高校和職業學校生均撥款標準。按照“分類管理、鼓勵特色”的思路,全面實施本科高校撥款定額改革。集中財力,加大“雙一流”大學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專項經費支持。積極探索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低息專項貸款等多種方式籌集經費,不斷拓寬高校和職業學校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各類學校。健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
(三)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教育培訓業健康發展。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法規規章保障體系,制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辦法,完善市場化管理機制,制定準入負面清單,建立教育培訓機構監管協作機制,促進教育培訓市場規範、健康、持續發展。推動山東省終身教育工作立法,依法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