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進一步促進我省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2號,以下簡稱《意見》)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產業發展態勢。
地理信息產業作為高技術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2012年以來,全球地理信息產業年增長率10%-30%之間,2016年總產值達到2.78萬億元;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年均增長率20%以上,2016年總產值達到4360億元,境內外上市和新三板掛牌的企業212家,在建地理信息產業園60多個,產業格局將在五年左右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產業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市場前景廣闊、吸納就業能力強,具有極高的產業關聯度和很強的乘數效應,拉動產值高出自身15-20倍,在各行業被廣泛使用,涉及汽車、通訊、環保等諸多產業,融合了電子商務、網路服務、精準農業、自動駕駛等新領域,有效支撐智慧城市、交通物流、風險管控、社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當前,我省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地理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必將為“四新”“四化”注入新動力,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我省產業發展情況。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2年以來,全省地理信息產業年均增長率25%以上,2016年總產值超過200億元,企業達1800多家。濰坊市建設了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基地落戶企業100多家,實現產值40多億元,從業人員逾萬人,園區面積、建築規模、企業數量和產值等指標均居全國前列。濟南、青島、濟寧等市結合自身優勢,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地理信息產業相對集聚區,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2.基礎環境明顯改善。我省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逐步完善最佳化,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實現了全省實時亞米級定位無縫覆蓋。首次建立國土資源遙感波譜資料庫,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和資料庫建設,建立了及時更新和共享交換機制。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獲取效率大幅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無人機航攝、移動雷射測量、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等技術廣泛套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日益豐富,地理信息覆蓋全省陸域及近海海域,海洋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取得突破。
3.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建立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台。數字山東地理信息空間框架基本建成,山東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成並廣泛套用,實現了國家、省、市、縣互聯互通,累計套用部門達到400多家,套用系統超過900多個,初步形成了縱橫聯通的套用體系。2016年獲得6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4.服務領域大幅拓展。地理信息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構建了分建共享、互聯互通、數據融合、協同線上的地理信息服務新模式。地理信息在全省各類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經濟和資源普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智慧城市建設、土地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防治等領域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在政務信息“一張圖”、不動產登記、精準農業、旅遊出行等方面得到廣泛套用。
目前,我省地理信息產業已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規模小、融合度低。我省地理信息產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不到5%,與山東經濟地位和產業發展區位優勢不相匹配,跨界融合度不高。二是產業鏈短,集中度低。地理信息產業單位點多面廣,集聚發展不足,大多處於產業鏈中低端,龍頭和骨幹企業少。三是產業人才缺乏,創新能力弱。地理信息產業科技帶頭、技術骨幹、複合型管理人才和科研機構少,缺少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品牌。地理信息產業競爭力不強,供給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
(三)我省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近年來,國家連續出台《關於印發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13〕97號)、《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2號)等檔案,初步形成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確立地理信息及衛星導航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7年7月1日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我省出台的《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5〕12號),是指導我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檔案,為全省地理信息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2.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在物聯網、網際網路、大數據、航空航天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地理信息獲取、處理和服務手段更加先進。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向多系統融合、高精度定位快速發展,具備了服務亞太並向全球推進的能力和條件。高解析度、高光譜對地觀測、多時相合成孔徑雷達(SAR)、機載多角度傾斜攝影和集群化遙感處理等技術獲得廣泛套用,地理信息系統更加注重空間和屬性信息的精細化管理,產品內容和形式向社會化、三維化、動態化、泛在化和智慧型化發展,科技創新為地理信息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3.社會需求日益旺盛。國家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一帶一路”、海洋強國、軍民融合、大數據、《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與舉措,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資源調查、“多規合一”等工作,以及發展共享經濟、通訊娛樂、醫療衛生和社會關愛等民生領域,對地理信息產業供給側改革和快速發展提出更高的多層次、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把握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和“四新”“四化”建設新機遇,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提高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聚和產品質量提升,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我省地理信息產業跨越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市場主導。發揮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統籌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政府、企業、大眾等各方面對地理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作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地理信息產業健康永續發展。
2.融合創新,跨界發展。統籌陸海、地上地下、城鄉,實施開放融合和軍民融合戰略,推行共建共享和分建共享等模式,強化地理信息與各行業各領域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套用,提高地理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能力。突出省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聚集和輻射效應,發揮我省產業基礎和要素資源上的比較優勢,打造山東品牌,形成山東特色。
3.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堅持自主創新,強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台建設,培育一支由科技帶頭人、技術骨幹、複合型管理人才以及廣大技能型人才組成的地理信息產業人才隊伍。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不斷釋放產業發展新活力。
(三)規劃期限。
規劃基準年為2016年,近期為2017-2020年,遠期為2021-2025年,與“十四五”規劃相銜接。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產業規模顯著壯大,形成產業集聚、鏈條完整、特色鮮明、跨界融合的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新格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取得突破,地理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建成地理信息產業強省,實現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
1.產業規模顯著壯大。到2020年,全省地理信息企業總數突破2400家,新增就業人數10萬人,培育龍頭和骨幹企業40家以上,年總產值突破700億元,占全國比重8%以上;到2025年企業總數突破3000家,新增就業人數達15萬人,培育龍頭和骨幹企業60家以上,年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打造智慧山東時空信息雲平台和“天地圖·山東”等名牌產品,產業保持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30%以上,成為我省新的經濟成長點。
2.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到2025年,形成“1個基地,3個特色集聚區”(簡稱“1+3”)的產業空間格局。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產值進入全國五強,建成千億級全國高標準示範園區,3個集聚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理信息資源價值,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競相、差異發展,產業集群效應和輻射效應進一步顯現。
3.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新建10家以上省部級地理信息套用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台。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力爭在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
三、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1.實施重大基礎項目。發揮重大基礎項目帶動支撐作用。建立分類型、分要素、按需更新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構建信息化生產管理體系,實現數據管理智慧型化。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加強監測成果的分析套用。建立健全地理信息應急保障體系。獲取近海、潮間帶、海島礁及大型水庫、內陸水下地理信息資源,滿足建設海洋強省的需求。鼓勵企業利用各類地理信息資源開展增值研發,充分挖掘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價值。
2.建設智慧山東時空信息雲平台。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政府、行業和大眾對時空信息的需要,融合基礎環境、數據、服務等各類資源,建設資源自動管理、服務便捷調用、環境全面監控、套用高效集成的智慧山東時空信息雲平台。結合國土運輸、交通運輸、物流、海洋與漁業、氣象、水利、農業、環保以及智慧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建成信息共享、深度套用、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智慧山東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形成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共享交換、集成融合、深度套用、安全高效”的大數據套用服務體系。為地理信息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提供平台支撐、數據聚合和相關訂閱服務,打造地理信息“平台+生態”的產業發展新模式,推動我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深度服務於政府治理、行業套用和民眾生活。
(二)拓展遙感技術套用。
3.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統籌獲取。建立空天地一體化集中投入、統一獲取、共享使用的遙感影像獲取新模式,建設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依託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山東數據套用分中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衛星測繪套用中心山東分中心,統籌航空攝影和國產高分衛星資源,實現全省亞米級解析度航空航天影像每季度覆蓋一次,米級解析度衛星影像每月覆蓋一次。充分利用遙感衛星、高中空航攝飛機、低空無人機、地面遙測等遙感系統,建成光學、雷達、雷射等遙感數據獲取體系,進一步提高遙感數據獲取水平。
4.加強遙感技術和數據的套用。研發遙感數據加工、處理軟硬體,增強數據加工、處理和分析能力。開發全省時空信息影像管理系統,提高遙感數據獲取管理、分析處理、開發套用和共享水平。開發多種類、多時相、多光譜的遙感影像數據套用產品,在重點領域實施套用示範工程,突破遙感數據套用發展瓶頸,拓展增值服務產業鏈,推動遙感數據商業化套用快速發展。
(三)推動導航位置服務。
5.建成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一張網”。最佳化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成覆蓋全省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地基增強系統,形成北斗、GPS、格洛納斯、伽利略相互兼容,全天候、高精度、自主可控的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一張網”。綜合集成地圖與遙感數據、交通、氣象、環境等信息,基於智慧山東時空信息雲平台,為各行業套用提供綜合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服務,將衛星導航技術、產品和套用輻射至全省陸地和海域,推動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化發展,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實時的動態位置服務。加快建設輔助定位系統,推進量子導航定位、泛在測量、室內外無縫導航定位等新技術在重點區域的套用。
6.推動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化套用。將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化套用項目納入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項目庫,加快項目立項,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方面支持,儘快組織實施。大力開展衛星導航及位置服務,推動導航定位及位置服務與通信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的融合發展,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發展需求,重點實施衛星導航在智慧物流、海洋動態監測、農機與工程機械、授時鐘聯網、民生關愛與服務和防災減災監測預警等六大行業示範套用。
7.推動衛星導航技術創新發展。加強衛星導航核心技術創新,重點在高精度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精密單點定位技術、多源實時導航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衛星導航新產品研發,重點在測量型天線、農機導航控制系統等產品研發方面取得突破。創新衛星導航跨界融合發展,重點在精準農業、形變監測、交通物流、車輛保險、智慧型穿戴等領域廣泛開展套用,擴大市場份額。完善衛星導航系統套用產品的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提高面向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周期的分析、測試、檢驗、校準等服務能力。
(四)發展軟體研發和裝備製造。
8.開發地理信息管理與套用軟體。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理信息平台型、套用型和嵌入式軟體、集成產品以及相關技術服務,形成基於時空信息雲的各類地理信息加工、處理、分析和可視化等軟體產品體系。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品,推進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在政府治理各領域的深度套用。推動在高性能航空航天攝影測量、可透視三維導航電子地圖和大數據處理等軟體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鼓勵圍繞大眾生活開發智慧型終端,深化地理信息及位置服務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套用。
9.發展地理信息裝備製造。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裝備,推動相關企業由單一的裝備製造向提供完整的裝備集成解決方案轉變。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地理信息裝備製造研發中心,重點研發衛星導航智慧型終端、高端遙感套用、水下探測、智慧型穿戴、移動三維測量、無人機等裝備,提升地理信息裝備製造的專業化、國產化和現代化水平。
(五)提升地圖創意與文化。
10.開發地圖文化創意產品。加強地圖和地理信息文化研究,發展地圖產業,對地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豐富地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建設山東省智慧地圖及套用系統,建立地圖數據生產、轉換、加工、投送平台,探索地圖編印出版發行的新模式。利用虛擬現實、三維可視場景、動態街景等技術,研發多層次、個性化、互動性強的高精度無人駕駛電子地圖,挖掘齊魯文化、大運河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製作以地圖為元素的歷史、文學、名人、旅遊、動漫、影視等作品,推動傳統地圖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地圖和地理信息文化產品消費新市場,促進地圖文化的廣泛交流和傳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11.打造“天地圖·山東”品牌。加快“天地圖·山東”品牌建設,建立以母庫為核心的數據體系和增量更新技術體系,完成天地圖母庫數據集建設,涵蓋矢量數據、影像數據、地名地址、人口、法人等內容,完善“天地圖·山東”功能,提高智慧型化、精細化服務水平,提升用戶體驗度,大力宣傳推廣“天地圖·山東”,鼓勵在“天地圖·山東”的基礎上進行增值開發,促進地理信息在各行業、各領域中的廣泛套用,打造網路地圖公共服務知名品牌。
(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12.加快產業基地建設。按照突出重點、地區協同、差異發展的思路,加快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放大疊加和輻射效應,推動全省地理信息資源向產業基地聚集。緊扣產業發展,制定政策,採取有效措施,主動幫扶,招商選資,吸引大數據、高新技術、高端製造等上下游地理信息知名企業入駐,培育龍頭和骨幹企業,促進地理信息產業品牌化、產業化、集群化發展。
山東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一中心兩園區”重點做大做強地理信息產業,將基地建成全國一流的千億級地理信息發展示範園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13.建設3個產業集聚區。鼓勵支持濟南市用好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平台,打造地理信息全產業鏈集聚融合發展新高地。
鼓勵支持青島市以地理信息產業園和地圖文化與創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基礎,建設以海洋地理信息服務和地圖產業為特色的集聚區。
鼓勵支持濟寧市依託山東省信息產業基地,建設以地理信息開發套用為特色的集聚區。
其他各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理信息資源價值,推動地理信息產業競相、差異發展。
(七)深化合作交流和軍民融合。
14.加強合作交流。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商業模式,加強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研發、生產和人才交流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輸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理信息產品、技術、裝備和服務,開拓國內外市場。舉辦和承辦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地理信息、衛星導航、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專業展會、高端論壇、峰會等。
15.促進軍民融合。建立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機制,與軍隊相關部門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和信息融合。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制,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軍隊在重點領域共建軍民融合創新平台,完善軍民地理信息數據共享交換和更新機制,充分發揮地理信息對國防建設和軍隊作戰指揮的服務作用。
(八)實施示範套用。
16.推進地理信息在海洋經濟中的示範套用。加大海洋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力度,統一全省陸海垂直基準,實現陸海成果的無縫銜接。拓展近海海域和海島(礁)地理信息資源覆蓋範圍,實現“陸海一張圖”。開展雷射掃描、多波束測探和側掃聲吶影像等技術集成套用研究,構建水上水下一體化三維地形。發揮地理信息在海域規劃、邊境海防管控、海上糧倉、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環保、漁業漁政建設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17.推進地理信息在應急保障中的示範套用。裝備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和快速出圖系統,形成應急事件現場影像與視頻實時採集、數據快速處理與分發服務、遠程數據通信等多功能一體化的應急保障技術裝備體系。統籌現有應急地理信息資源,結合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建設以“天地圖·山東”為基礎的應急信息資源“一張圖”和應急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對各專業部門的風險隱患、防護目標、救援隊伍和物資等數據進行空間化和信息化整合,為應急事件處置、應急指揮、快速救援、防災減災等提供高效的一站化、移動式應急保障服務。
18.推進地理信息在典型行業中的示範套用。充分發揮全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一張網”、智慧山東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和雲平台作用,建立互聯互通的共享機制,實現數據融合、協同服務。重點在國土資源、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現代物流、智慧型交通等行業中,利用多源數據集成、專題套用快速構建、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形成“共享、融合、智慧、套用”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提高行業管理的智慧化和精細化套用水平。
19.推進地理信息在大眾生活中的示範套用。發揮地理信息催化、耦合與粘合作用,推進面向社會和大眾的全覆蓋、深融合地理信息服務,形成從需求、設計、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地理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創客空間、“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平台,豐富移動導航、車聯網、電子商務、旅遊出行等服務,形成多樣化、大眾化和智慧化的服務產品,提高地理信息服務的作用和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推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職責,加強協同,組織本規劃實施,研究產業發展的重大事項和制定配套政策,指導和協調產業發展,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二)增加扶持力度。
發揮土地保障和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用好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地理信息企業優先保障用地,按規定享受所得稅和增值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地理信息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及採取金融租賃、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扶持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主營業務突出、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地理信息企業在境內外交易所上市以及在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掛牌,利用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三)最佳化發展環境。
落實國家、省鼓勵發展地理信息產業的要求,打造“放管服”升級版,最佳化產業發展環境,建立全省地理信息產業單位名錄庫和法人庫,加強地理信息分類標準和統計指標體系研究,建設產業動態監測平台,健全企業誠信體系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開展信用信息徵集和發布,建設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創造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發展環境。
(四)強化科技創新。
深入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科技保險補償、“創新券”、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等優惠政策,扶持地理信息企業創新創業。引導地理信息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鼓勵骨幹企業牽頭,聯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立地理信息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為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加大人才培養。
推薦地理信息優秀人才進入“千人計畫”“萬人計畫”等國家人才計畫和“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省重點人才工程,引進地理信息、衛星導航等科技領軍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培養地理信息大國工匠,為地理信息產業做大做強提供人才支撐。落實人才以技術或智慧財產權參股、入股等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為我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