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專業
學院設有生物科學系、生物技術系、生物工程系、生命科學實驗中心(國家財政部中央與地方共建)和4個研究型科研機構(包括一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萬哲先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著名理論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春霆教授)。在本科教育方面,有
生物科學、
製藥工程、
生物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在山東均以一本招生,在校本科生900餘人。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生物學一級學科(07010)碩士授權點,涵蓋12個二級學科:071001 植物學、071002 動物學、071003 生理學、071004 水生生物學、071005 微生物學、071006 神經生物學、071007 遺傳學、071008 發育生物學、071009 細胞生物學、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071011 生物物理學、071012 生態學。在校研究生40餘人。
師資力量
生命科學學院注重師資隊伍發展,通過幾年的發展使師資隊伍的水平大幅提高,現有教職工48人(專任教師4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高級實驗師1人;博士、碩士分別達到28人和12人。聘有兼職教授8人。有十餘人到國內外高水平的高校進修學習,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正在逐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高學歷、學術思想活躍、愛崗敬業、求真務實、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朝氣蓬勃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正在發展壯大。(
中科院百人計畫、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朱海亮,山東省生物學首席科學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紀洪芳,博士生導師:朱海亮、趙博生、申亮、紀洪芳,碩士生導師:二十餘人。)
學科建設
在學科建設方面,構建和完善了4個穩定的學術研究方向和學術梯隊,在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關係、發育與進化生物學、植物分子生物學、生物活性分子的功能研究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研究特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為山東理工大學特色學科,其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山東省省級重點學科,細胞生物學、動物生物學為山東省省級培育特色學科。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名列省屬高校前茅,生物工程專業名列省屬高校第一,生物科學專業列為山東省特色名校工程(省版211)而重點建設。
在科研方面,"十一五"期間主持了國家"863"計畫項目1項,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1項。發表學術論文380篇,其中SCI收錄151篇,最高影響因子達到14.18,單篇論文引用最高達到25次。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第五位),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第二位),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2011年2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影響因子為53.5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申亮、紀洪芳教授有關突變導致對抗癌藥物耐藥性機理的研究成果;11月,該雜誌又刊載了紀洪芳、申亮完成的另一篇關於論述導致特發性嬰兒高鈣血症患兒對維生素D敏感性增加的分子機理的論文,這顯示兩位年輕教授的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和肯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被列為醫學期刊中擁有最高影響因子之刊物〔同級刊物有《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柳葉刀醫學期刊》)。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通過實施“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項目”,實驗室的軟硬體水平大幅提升,儀器設備總值達到1700萬元。先進的設備、嚴格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實驗開出率已達到100%。學校首批開放實驗室--基礎生物學實驗中心的建立極大地便利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展。
主要設備
利用學校投入經費和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項目經費購置了超速離心機、高速冷凍離心機、普通離心機、計算機、體視顯微鏡、投影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倒置顯微鏡、高效液相色譜儀(分析型、製備型)、數字網路顯微系統易創、螢光定量PCR、普通PCR、微生物發酵系統、普通恆溫培養箱、震盪恆溫培養箱、蛋白質純化系統、蔡司生物顯微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攜帶型光合測定儀、螢光分光光度計、層析櫃、凝膠成像系統、電穿孔融合系統、滅菌器、天平(分析、電子)、高效氣相色譜儀、電泳槽、電泳儀、冰凍(旋轉)切片機、電冰櫃、超濾器、製備型電泳槽、生物信息軟體、雷射葉面積儀、冷凍乾燥機、溫度勾配恆溫器、電擊儀、酶標儀、生化分析儀、CO2培養箱、體式顯微鏡、微生物鑑定系統、pH酸度計、數字可調移液器、超音波破碎儀、水浴鍋等儀器設備,共1660餘台件,總價值1700萬元。
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自2001年招收本科生,至今已培養畢業生2000餘人;自2004年招收研究生,已培養畢業生65人。畢業生中湧現出飛行英雄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馮思廣、全國第八屆、第九屆大學生"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獲得者邢美孜、王光中、自主創業的"玫瑰大王"於景堂等優秀代表。學院多年來形成了良好的學風,考研率年均45%,就業率90%以上。有別於其他專業的學生,我院同學在高水平論文發布方面獨領風騷,每年都有3篇左右的論文發表,其中7篇被SCI索引。在社會實踐、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第二課堂創新立項等方面也是每年都名列全校前茅。有沂源縣聖佛山森林公園野外實習基地一處,校內套用型人才培養實訓室一個。目前,已與多家企業及研究單位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和科研平台,並結合發酵工程實驗室、藥物化學研究室等積極開展各項課外創新活動,著力於套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畢業生廣泛分布於生命科學、醫藥、食品、生物化工等相關領域,人才培養質量優良,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另外生物學本科生考研前景廣闊,本院研究生多人出國深造。本院本科生每年更有多人考入211、985、中科院就讀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方面的出色表現,受到所在單位的好評。
實驗中心
生命科學實驗中心
中心成立於 2004年,2007年中心通過省教育廳批准為國家財政部中央與地方共建示範點。主要任務是承擔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所有生物學科 基礎生物學實驗。面向全校非生物類專業本科生開設普通生物學等實驗課程,每年實驗計畫學時約1000學時。通過多年的實驗教學實踐,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 並具有自身特點的實驗教學體系,對學生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和實驗技能的訓練,以及嚴謹的科研態度、科研習慣的培養起到了較大的幫助作用。
實驗中心分室設定
遺傳細胞實驗分室
| 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室
|
微生物學實驗分室
| 生物化學實驗分室
|
植物生物學實驗分室
| 動物學實驗分室
|
微生物發酵實驗分室
| 動物生理解剖實驗分室
|
植物生理實驗分室
| 生物化工實驗分室
|
離心機分室
| 數字顯微系統分室
|
中心面向全院的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及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開設所有實驗課程,面向全校的開放實驗、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國家、省、校級基金項目等實驗,同時對全市中小學生開放。
實驗室設主任一名,人員組成由實驗教學人員及技術人員組成。現實驗室有專職人員3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人,初級技術 職稱1人。主要負責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計畫的實施,為實驗室的統一協調管理、資源共享以及實驗課教學的整體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另有流動編制任課教師 20人。
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4250M2,儀器設備總值1700萬元,基礎實驗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全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主任:盛桂華
研究機構
[1]、山東省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山東省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1年2月由山東省科技廳批准成立,是山東省唯一專門從事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研究中心主任為著名數學家、中國有限幾何研究的創始人、中國最早從事編碼學和密碼學研究的數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萬哲先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著名理論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春霆教授。
本中心實驗室總面積500餘平方米,擁有計算生物學實驗室,生物信息學實驗室,蛋白功能分析實驗室,天然產物活性及藥理實驗室,細胞培養室等實驗室。本中心擁有一支年富力強,搭配合理,專業研究背景有機交叉的研究隊伍。
目前本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蛋白結構-功能分析、天然產物活性及藥理等。中心長期致力於國際前沿和熱點課題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機理與藥物研發、生物活性分子的結構–功能關係、藥理與耐藥機理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並逐漸形成了“綜合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有機結合的優勢探索生物學領域前沿課題”的研究特色。
本中心近年來累計發表SCI檢索收錄150餘篇,其中一系列論文發表在N. Engl. J. Med (IF: 51.7), Trends Biochem. Sci. (IF: 13.0), Genome Biol. (IF: 10.3),Trends Mol. Med. (IF: 9.6), EMBO Rep. (IF: 7.2),BioEssays(IF: 5.5), Free Radical Biol. Med. (IF: 5.3), J. Alzheimers Dis. (IF: 4.2), Bone (IF: 4.1), J. Phys. Chem. B (IF: 3.6)等相關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所發表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單篇論文引用最高超過100次。相關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等科研獎項。近年來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課題10餘項。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近年來中心先後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本中心目前是山東理工大學及山東省重點建設的科研機構之一。我們將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勇於創新、重視轉化"的方針,努力把自己建設成開放、流動、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團體。
[2] 進化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室
發育與進化生物學實驗室為學校批准的研究機構,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的研究方向之一。現已建成了集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進化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為一體的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實驗室。實驗室現擁有美國ABI Realtime PCR儀、瑞典TECAN酶標儀、德國Zeiss高級顯微鏡、Beckman超速及高速離心機、Amersham Biosciences AKTA FPLC蛋白分離純化系統、HITACHI F-4500螢光分光光度計、Biometra Tgradient 96梯度PCR儀、日本Eyela冷凍蛋白乾燥系統、Amashanm的紫外分光光度計、核酸雜交系統、超音波破碎儀以及高溫高壓滅菌器和高溫乾燥器等儀器設備,為從事高水平發育與進化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發育與進化生物學而實驗室主要以模式動物文昌魚、渦蟲和體外培養細胞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研究與發育、再生、天然免疫相關的基因表達及功能,並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動物的起源與演化規律。具體內容與特色:
(1)基礎研究:利用綜合實驗與理論研究手段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進一步研究低等真核生物(渦蟲等)、原索動物(文昌魚等)的亞細胞、基因水平的分化、演化機理,在核酸、蛋白質以及由它們組成的複雜網路等各個層次上展開對動物胚胎髮育、神經再生、天然免疫起源與進化過程的深入研究,探索功能基因與蛋白質的功能及調控機制,為多細胞動物和脊椎動物起源與進化提供理論參考;內容涉及發育和進化、基因的表達調控、蛋白質功能等當今生物學熱點領域。
(2)套用基礎研究:利用外源物質(如污染物、藥物等)處理研究對渦蟲、培養細胞行為、基因表達的影響,重點研究污染物、藥物對渦蟲在分子和生化水平的生態毒理和藥理效應。為低濃度長期暴露的快速生態毒理診斷及風險評價提供方法論和科學依據,為藥物篩選提供理論參考。
發育與進化生物學實驗室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梯隊,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文昌魚功能基因、天然免疫因子等方面已經具有了較好的研究積累,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次在渦蟲神經再生基因調控、體軸形成等方面開展了基礎性的研究,為今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本實驗室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其中博士7人;承擔國家863計畫項目1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自然基金2項,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1項;近三年,發表學術論文38篇,其中SCI/EI收錄17篇,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2007)。發育與進化生物學實驗室,師資力量雄厚,研究團隊朝氣蓬勃,已形成極具明顯優勢和特色的科研方向。誠邀海內外有志之士、年輕學子加盟我們的團隊。
[3] 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室
本實驗室主要研究逆境條件下活性氧、激素、鈣等信號分子對植物生長發育、基因表達及次生代謝的調控。其特色有
1.信號傳導與植物器官形態建成的調控。
以模式植物-水稻為材料研究逆境條件下細胞氧還狀態的調控及活性氧、激素、 鈣 、一氧化氮、糖等信號傳導與植物器官特別是根系發生的關係,探索逆境條件下調控器官形態建成的分子機制;分別以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為材料研究稀土的生理作用與毒性表現,探索其活性與毒性間的關聯,特別是稀土對植物的Hormesis效應(低促高抑)與鈣、活性氧等信號傳導及基因表達的關係。
2.逆境條件下次生代謝調控機理及其與植物抗逆性的關係。以鹽地鹼蓬等抗逆性強的植物為材料,探索逆境條件下鈣信號等與甜菜紅素積累、合成相關基因表達及植物抗逆性相關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以雨生紅球藻等為材料研究逆境條件下植物激素與蝦青素合成關鍵酶基因的表達調控及蝦青素積累的關係,將逆境生理與次生物質代謝有機結合。
3.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重要基因轉入植物體,對經濟作物進行品質和抗逆改良,為作物的分子育種提供理論依據;通過遺傳改良,調節微藻代謝,提高有經濟價值的代謝物如蝦青素和脂肪的產量,為色素分離和生物柴油的開發奠定基礎。
本實驗室中有關稀土在植物體內的調控、逆境條件下活性氧、激素、鈣等信號傳導與器官發生及色素代謝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取得了重要進展,類似研究在國內較少。我們有紮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建立了研究平台和實驗系統,目前,研究水平在國內外同類研究中具有一定優勢。
本實驗室有穩定的研究內容和合理的研究隊伍,現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6人;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山東農業良種工程1項,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淄博市科技計畫項目3項;獲準發明專利1項,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2005-2009年,在核心及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9篇,其中被SCI收錄27篇。
主任:趙鳳雲
[4 ]生物活性分子與功能研究室
本方向主要研究內容為微生物次生代謝活性分子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生物疫苗及免疫學以及環境治理與修複方面的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和特色為:
(1)生防微生物拮抗活性及抗病機理的研究:針對蔬菜作物病害發生嚴重、化學農藥殘留造成"3R"嚴重的局面,利用宏基因組技術篩選高效生物拮抗活性微生物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菌株進行遺傳改造,構建高效拮抗生物工程菌株,並進一步從形態、生理生化和分子角度探討拮抗菌株的抗病機理。在番茄灰霉病生防菌株篩選和遺傳改造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得到國內同行的好評。
(2)分子病毒學和病原微生物分子免疫學的研究:主要針對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抗原篩選、疫苗研製、特異性抗體製備;免疫調節活性分子的製備(佐劑、細胞因子);生物活性多肽分子的篩選和表達;胺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功能研究。在C型肝炎病毒蛋白酶在酵母系統中的可溶性表達研究領域,開展了開創性的工作,為深入開展C型肝炎病毒致病機理和防治技術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微生物環境生物技術研究:主要採用微生物生物技術套用於環境保護中,在水污染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降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廢物資源化、環境監測、污染環境的修復等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技術開發。在重金屬對植物毒性機理和修復技術領域研究深入,發表的論文受到國內外同行關注。
該研究領域初步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現有
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及助教3人。其中有博士學位3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學位2人。近5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納米中心合作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等10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58篇高水平論文,其中8篇被SCI或EI收錄,初步開展了此項領域的前期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以後的研究中,本研究團隊會繼續加強該方向的投入,期望在省里處於領先地位,國內先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