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是山東大學下屬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 所屬機構:山東大學
一、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文化歷經五千年持續不斷,同時又始終保持開放狀態,不斷吸收周邊和異域優秀文化以更新和發展自己。歷史上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對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和轉化。這次大規模文化引進運動不僅產生了影響深遠的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哲學和中國佛教文化,而且也直接推動了儒家和道家的發展,並推動了儒釋道的合流和融會。自明清以來,特別是自鴉片戰爭、五四運動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又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強大衝擊,又一次面對如何吸收、消化和轉化西方文化的問題,也又一次面臨如何藉助於西方文化來推動自身優秀文化更新和發展的問題。
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哲學運動之一,其根本特點是:第一,它經歷了西方科學的洗禮又超越了西方科學;第二,它來自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又超越了西方人文主義;第三,它包容了西方基督教精神又超越了西方基督教。這三個根本特點使得它成為正在形成的西方文化新形態的哲學核心,同時也使得它成為能夠真正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通的一種西方哲學,進而使得它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中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一方面,現象學可以幫助中國文化恰當地吸收、消化和處理西方文化所獨有而中國傳統文化所缺乏的科學、現代體制等因素,使我們既吸收當今人類必不可少的科學、現代體制的合理因素,又從根本上避免其負作用。另一方面,現象學由於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某種相通性而能夠真正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存續、更新和發展。
我們經常強調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許多人也高呼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來克服科學技術的負作用和現代社會的弊端。但是,這裡所說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社會是古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是傳統文化所不曾涉及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一上來就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而現象學是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又超越現代性的哲學思想,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通性必定使它能夠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發揮其潛在的功能,從而真正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現象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將促成新形態的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也有助於當今多元文化的和諧相處和融貫統合。我們成立“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最終目的和意義也正在於此,亦即,通過我們的學術研究來應和這種存在的命運,以學術的方式來承擔這種神聖的使命。
二、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在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現象學自從進入海德格爾階段之後,就與東方-中國思想結下不解之緣。海德格爾本人就直接涉獵過道家、佛家、日本思想等,並與其存在之思有某種密切關聯。之後,奧特·波格勒、羅姆巴赫等德語學者以及大量的日本學者、中國學者和英語學者開始關注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和日本思想之間的關係。
就現象學與中國-東亞思想之關係而言,以往國內外學界重點關注的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國-東亞思想對海德格爾思想的影響,二是海德格爾思想及整個現象學在中國-東亞的接受史,三是現象學的思想和概念與中國古代思想和概念之間的相通性。儘管有各種爭論,但這三個方面整體來說都是可以肯定的。也正是由於現象學與東亞思想的這種親近性,東亞地區不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現象學研究熱潮,尤其是海德格爾研究熱潮。
以往國內外學者的這種研究主要都是純粹學術性的或單純比較研究,不涉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問題。比如,萊因哈德·梅依的《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Wei Zhang的《海德格爾、羅蒂和東方思想家》、馬琳的《海德格爾論東西方對話》、倪梁康的《海德格爾思想的佛學因緣》、王慶節的《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那薇的《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等等。
但在最近二十多年的相關研究中,也逐步孕育出另一種類型的現象學與中國思想研究,這就是以現象學方式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深入系統的重新解讀,並以此展示出在某種意義上已被遮蔽的重要意義。這是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研究。瑞士耿寧教授從胡塞爾現象學角度來研究唯識宗和王陽明,並出版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倪梁康教授從胡塞爾現象學角度來解讀佛教唯識宗,二人的研究都接近這一路數。張祥龍教授則最為典型的沿著這一路數不斷前行。如果說張教授早年的《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還只是潛在地蘊含了這一路數的話,那么他後來的《從現象學到孔夫子》、《中華古學與現象學》、《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等則越來越表現出藉助於現象學來弘揚儒家思想的傾向。
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將在純學術研究的同時,也以現象學方式闡釋中國傳統思想的當代意義,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
三、山東大學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所具有的學術優勢與特色
(一)現象學與儒家思想:
旨在創造一種儒學新形態——現象學儒學,或者說創造一種現象學的新形態——儒學現象學;以張祥龍教授為主,已發表一系列的專著和論文;這種研究既是國際現象學運動在中國呈現的新形態,也是中國傳統儒學在當代呈現的新形態,在國內外學界均處於先導地位。
(二)現象學與佛家思想:
以現象學方式闡釋佛教思想,並對佛教一些基本觀念給予“解神話化”解讀,穿越其不合時宜的某些形式,重新展示其被現代思想所遮蔽的重要意義。以李章印教授為主,已有成熟的思路並做出初步工作。這是一種迄今尚未受到充分重視的新思路和新領域。
(三)現象學與道家思想:
以蔡祥元副教授為主,主要工作是對道家思想進行現象學詮釋。張祥龍教授在這個方面已做出不少基礎性的和原創性的工作,我們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
(四)現象學與猶太教-基督教思想:
在布爾特曼等人的基礎上,繼續對猶太教-基督教的現象學研究,並從學理上協調宗教與世俗生活的關係。
(五)現象學與科技哲學:
參與到國內外的現象學科技哲學研究之中,以現象學方式開展有關科學技術的哲學問題研究。
(六)現象學與中華古學:
以張祥龍教授和李章印教授為主,主要以現象學方式研究中國古代的琴棋書畫、詩書禮樂、武術、氣功、中醫、農學、手工、天文、歷算、術數、風水、建築等,以展示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意蘊和意義。這種研究屬於一種嶄新的思路。
(七)現象學與中國當代文化:
以劉傑教授為主,開闢以現象學方式研究中國當代文化的新思路,從原初的日常生存出發,闡釋中國當代的書法、繪畫、建築、文學、戲劇、音樂、舞蹈、體育、養生、收藏、科學、技術、宗教等文化現象。
(八)對古希臘哲學與早期儒家哲學的現象學和詮釋學研究:
以陳治國副教授為主,在現象學和詮釋學視野中研究古希臘哲學、早期儒家哲學,尤其側重二者的互動對話及其當代效應。該研究在學術界處於前沿性、領先性地位。
(九)對中西哲學史的現象學研究:
以黃啟祥副教授為主,主要是採用現象學的新範式來重新解讀中西哲學史。這種方式已經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但在哲學史領域仍然屬於先導性的。
(十)現象學、中國哲學與分析哲學關係研究:
以劉傑教授和張祥龍教授為主,旨在開展現象學與中國文化研究的同時,也研究二者與分析哲學的關係,吸取分析哲學的某些優點,避免或克服現象學和中國哲學的某些缺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