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科技哲學

現象學科技哲學

現象學科技哲學 旨在以歐洲現象學-解釋學傳統為視角,研究科學技術的哲學問題,以克服傳統科技哲學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陷。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現象學家和技術存在、科學的基礎等問題仍然是其主要話題。現象學科技哲學是國內科技哲學界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學術活動之一,一直保持其特有的學術品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象學科技哲學
  • 外文名:現象學科技哲學
  • 旨在弘揚:科技哲學學科中的“哲學”品格
  • 營造:純粹的學術風氣,
國內論壇,歷屆會議,論壇介紹,第六屆會議總結,

國內論壇

“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是國內科技哲學界對現象學情有獨鐘的學術同仁們發起的一年一度的學術會議,旨在弘揚科技哲學學科中的“哲學”品格,溝通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營造純粹的學術風氣,迎接“後自然辯證法”時代的到來。

歷屆會議

第1屆,2007年10月6-7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第2屆,2008年10月11-12日,浙江莫乾山莊
第3屆,2009年11月27-29日,廣西南寧、靖西
第4屆,2010年8月9-14日,內蒙呼倫貝爾盟海拉爾-額爾古納
第5屆,2011年8月10-13日,山東煙臺養馬島
第6屆,2012年12月1-3日,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第7屆,2013年6月14-19日,江西九江-廬山(計畫)

論壇介紹

首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在西安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大學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聯合主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科技哲學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現象學科技哲學”發展的前沿動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會議收到論文以及譯文34篇,會議論文彙編逾40萬字。為期兩天的會議分成四個單元進行,共有28名學者在大會上分別圍繞“總論”,“認知、具身與現象學”,“解釋學科學哲學”,“胡塞爾與現象學科學哲學”,“技術的現象學批判”,“海德格爾的科學哲學”,“技術現象學”,“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等八個專題進行了發言。
第二屆 第二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於2008年10月11-12日在浙江莫乾山莊召開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STS研究中心主辦的,來自全國各地的32位代表與會,提交了29篇論文。會議標誌著中國的現象學科技哲學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第三屆會議將由廣西大學主辦。
現象學科技哲學
前排左起:蔣勁松(清華大學)、蔣風冰(浙江大學)、孟強(北京大學)、李恆威(浙江大學)、嚴密(浙江大學)、吳姿娟(浙江大學)、練新顏(廣西大學)、蘇麗(清華大學)、王立剛(北京大學)、吳國盛(北京大學)、包國光(東北大學);後排左起:任軍(寧夏大學)、李三虎(廣州行政學院)、成素梅(上海社會科學院)、李艷輝(中國人民大學)、張鐵山(河南信陽師範學院)、陶建文(華南理工大學)、楊大春(浙江大學)、張昌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盛曉明(浙江大學)、顏青山(湖南師範大學)、鄧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劉勝利(北京大學)、李章印(山東大學)、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國林(華南理工大學)、姚大志(北京大學)、王海琴(河南師範大學)、吳彤(清華大學)、雷德鵬(廣西大學)。
第二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第二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
第三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綜述 由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和廣西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於2009年11月27日至29日分兩階段分別在廣西大學和廣西靖西召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33名代表出席了會議。現象學強調以主體性介入認識活動;現象學的方法強調由具體問題展開,演繹出一般的本質。採用現象學的方法,從科技哲學的具體問題出發,可以為傳統科技哲學對科學的認識提供新的視角,為科學的本質提供新的解釋。本屆會議繼續堅持促使現象學的方法在科技哲學具體問題的套用上開花結果的精神。此屆會議並未限定與會代表討論特定問題,只在形式上將會議內容區分為現象學科學哲學和現象學技術哲學兩大部分,不同主題的場次相互間隔,依次進行了七場報告。
現象學科技哲學
代表:雷德鵬(廣西大學)、劉傑(山東大學)、劉兵(清華大學)、謝舜(廣西大學)、吳國盛(北京大學)、陳保善(廣西大學)、靳希平(北京大學)、萬輔彬(廣西民族大學)、蒙紹榮(廣西大學)、馬亮(廣西大學);李惠(廣西大學)、徐燕(浙江大學)、邱慧(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蔣風冰(浙江大學)、黃小洲(廣西大學)、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包國光(東北大學)、鄧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張志平(上海師範大學);許文濤(廣西大學)、胡翌霖(北京大學)、趙衛國(陝西師範大學)、姚大志(北京大學)、劉華傑(北京大學)、蔣勁松(清華大學)、李章印(山東大學)、蘇立(清華大學)、吳致遠(廣西民族大學)、羅棟(廣西民族大學)、雷良(中南大學)。清華大學吳彤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的吳國林教授、陶建文教授,南京大學的肖玲教授。
第四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側記 第四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於2010年8月10-11日在海拉爾國府商務酒店隆重舉行。論文的研究視角多,且具有深度,會議討論熱烈。還有從事分析哲學的學者參加本會,這表明現象學與分析哲學之間的對話,有很大的可能性。參加會議的代表近30人,基本與前幾屆的會議規模持平,他們來自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科學院人文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東北大學等。
現象學科技哲學
第五屆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於2011年8月11-12日在山東煙臺養馬島將軍雲海假日酒店舉行,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是本次會議的東道主。會議共有40位代表,來自23所高校或科研機構,發表了32篇學術報告。
現象學科技哲學
代表:田松(北師大)、成素梅(上海社科院)、盛曉明(浙江大學)、博主、吳彤(清華大學)、劉傑(山東大學)、雷德鵬(廣西大學)、鄧波(西安建築科大);陳宜瑾(清華)、陳紅兵(東北大學)、張春峰(清華)、趙衛國(陝西師範大學)、吳國林(華南理工大學)、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蔣風冰(浙江大學)、孟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李章印(山東大學)、齊磊磊(華南理工大學);王曦赫(北京師範大學)、井琪(北京大學)、胡翌霖(北京大學)、徐竹(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蔣勁松(清華)、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徐獻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王文慧(東北大學)、王華平(山東大學)、陳治國(山東大學)、王海琴(河南師範大學);吳寧寧(北京大學)、尚文華(山東大學)、陶建文(華南理工大學)、楊慶峰(上海大學)、包國光(東北大學)、蔣美仕(中南大學)、姚大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孟偉(聊城大學)、舒紅躍(湖北大學)、肖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雷良(中南大學)、闞錚(山東大學)。
現象學科技哲學
第六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 ,由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主辦的第6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於2012年12月1-2日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校內逸夫科學館召開。本次會議與會代表42人,來自26個學術機構,提交了37篇論文,發表了34篇報告,其中9篇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報告。本次會議一個特點是提交和發表報告歷屆最多,另一個特點是研究生報告數量也是歷屆最多。
第六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第六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

第六屆會議總結

各位代表,讓我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個目標就是帶著各自的科學技術哲學問題,試用現象學的視角、立場和方法來討論問題,建立現象學的科學技術哲學。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已經召開了六屆會議。也許我們在這個目標背後還有更高的想法,為現象學理論的深化做出我們領域的貢獻,使得我們的現象學科技哲學成為現象學領域的合法領域。
各位代表,我想有一個比喻,我們是移民,我們是一群有理想、有熱情和有抱負的學術移民,當我們想要移民到現象學時,我們曾經走得多么艱難又非常的期待,我們一開始總是請一些大師學者,指點我們,國盛教授在前幾屆會議總是用現象學練習曲來命名前幾屆會議的場次報告和討論。我們一直在練習,學習,嘗試和摸索,其實本屆會議儘管沒有再出現練習曲的辭彙,但是我們仍然有練習的痕跡。移民總是在第二代第三代才能完全融入移民的文化,我們把希望寄托在我們的學生身上,他們在本屆會議中有很好的表現,無論是術語、辭彙、視角和方法,他們已經開始熟練。
會議讓我總結,我想有兩個方面可以總結:形式與內容意義。
在形式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形式多樣,會議報告有三種形式——1、報告(20分)、評論(10分)、討論(10分);2、報告(20分)、討論(10分);3、報告(15分),討論(5分),由於安排發言密集,使得各方均有機會報告和讓大家熟悉,國盛頗費了一番心思。國盛閉幕詞不可能表揚自己,我在此要表揚他,由於他的設計和考慮,會議充分體現了各種側面的報告、討論,為此他自己都沒有報告。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把關人。
第二,年輕人表現值得肯定,我們的研究有希望。本次會議安排了大量的年輕人發言,而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有時間發言,有評論和自由討論),不僅由於他們年輕,而且由於他們的工作研究值得肯定。
第三,本次會議有了新的開放性。本次會議是在學術期刊上刊登了會議通知的,對外通知,前幾次都是在圈內發郵件通知的。由於這個開放性,我們本次討論會有了新人的進入,他們帶來了新領域和新問題。豐富了研討的內容。但是把關仍然是需要的。
當然開會程式安排周到,發言討論密集,是這個會議一直以來的特色,本次會議一樣繼承和發揚了這個優點。
在內容與意義方面,也有三個特點。
第一,議題相對集中,同時又有內容的豐富性。有現象學科學哲學、現象學技術哲學、海德格爾專場、海德格爾與伊德專場,以及特殊報告等等;這些學術報告儘可能地在自己的議題方面做到了深入。讓我們理解現象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應該涵蓋什麼,什麼是它的
第二,報告內容比之前幾屆更為深入,拍磚更為直接,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走入現象學。前幾屆我們在走近現象學。我們更加熟悉現象學的行話與術語,運用更加自如。我的體會是,我們什麼時候在研究中不再刻意地追求現象學術語時,那時是我們真正地走入現象學,而且可以走出現象學。我們就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了。當然,也有學者趁討論時間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直接給報告人提出問題。會議的拍磚特別重要。學術上的交鋒,使得報告人思考他的觀點是否嚴謹,立論是否充分,回應也使得拍磚人和在場的學者可以深入思考,另外,建立了學術的友誼,形成了學術的氣場。當然按照蕭峰教授所言,沒有最直,只有更直。
第三,學生有可見的成長,是本學術會議最重要的意義。我說我們是一群現象學移民。移民的第一代可能的功能是帶入;第二代才是“富二代”,是可以無縫融入的代。北大的學生尤其有看得見的、穩步而紮實的進展。
最後是建議,建制上除民間做法外,部落格“現象學科技哲學”外,也可以考慮如何加入“現象學”年會?等等。
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幾千年前屈原如是說。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幾十年前孫中山如是說。現象學科技哲學的同仁仍需努力再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