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

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

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歷史悠久、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明顯,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單位之一。山東大學物理學院始建於1930年國立青島大學時期。八十多年來,歷經了國立青島大學物理系、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山東大學物理系、2000年三校合併組建為新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以及2008年更名為山東大學物理學院等幾個歷史發展時期,幾經遷徙分合,物理學院發展成為山東大學重要的理科教育輻射基地和綜合科研性強的科學研究重地。學院設有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光電材料與器件、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設有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和大學物理教學研究中心。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束星北、丁西林和郭貽誠先生等曾在此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開國元勛羅榮桓元帥亦是我們的系友。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物理學院的前身為創建於1930年的原山東大學物理系。80多年來,物理學院培養出了無數莘莘學子、國之棟樑。開國元勛羅榮桓元帥、中科院院士馬祖光和彭實戈等都曾在此蒙沐教澤,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束星北、王普、丁西林、郭貽誠、雷嘯霖等一大批學界泰斗在此執掌教鞭和從事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大學物理學院
  • 中科院院士:0人
  • 雙聘院士:4人
  • 專任教師:近百人
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成果,主要領導,知名學者,王克明院士,梁作堂教授,司宗國,胡季帆教授,梅良模教授,解士傑教授,

學科建設

物理學院現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無線電物理、原子分子物理、聲學、光學、電漿物理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還有材料物理與化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兩個工學博士點。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物理界處於領先地位;物理學專業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另有國家電子元器件清洗技術推廣中心。還擁有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粒子物理與粒子輻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Virginia理工(SDU-VT)國際聯合仿生聲物理實驗室和低維材料、高能物理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物理學設有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和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並被列為首批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學院設有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光電材料與器件、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設有物理實驗教學研究中心和大學物理教學研究中心。
物理學院新樓物理學院新樓

師資力量


全院目前有專任教師近百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人、國家“千人計畫”特聘教授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4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青年學者2人、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授10人,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2人。

教學成果

學院近幾年承擔了國家“863”、“973”、攀登計畫、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高科技項目百餘項,每年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EI收錄的論文200餘篇。王克明院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獲得200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2008年顏世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獲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陳峰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張承琚教授的《物理學》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物理實驗教學中心2008年被評為國家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近十年我院獲省部級一等獎16項,國家級獎4項。全院有在校本科生650餘名、碩士生近200名、博士生近百名。
物理學院以“培養基礎紮實、知識淵博、適應性強的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套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以淡化專業、拓寬基礎、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宗旨,以“發展學院內涵,強化人才強院意識,統籌學院資源,不斷開拓創新”為指導思想,認真抓好“學科和人才隊伍”兩個建設,努力實現“學科學術水平、科技創新能力、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辦學實力”四個提高,著力構建適合於高素質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學科平台。樹立了“團結、嚴謹、務實、創新”的學風,培養了一批年富力強、潛心治學、積極向上的學術骨幹,營造了有濃郁大學文化氛圍的學術環境。研究領域涉及高能物理、加速器物理、粒子理論、納米材料和低維材料物理、原子分子物理、離子束物理、功能材料、微電子材料與器件、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多方面。對材料的鐵磁性、鐵電性、光電性能、維度性、尺寸效應以及器件的設計、研製、測量等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在離子束與固體相互作用方面取得很多學術價值重大的成果;在材料物理與化學方面開展了敏感材料、有機材料的物性研究;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方面開展了寬頻隙半導體材料光電特性、器件工藝、清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學科交叉特點;高能物理在科研方面廣泛參與國際合作,成為國內少數重點研究單位之一,逐步形成了山東大學高能物理的特色。

主要領導

院長:陳峰
陳峰,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山東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部專家評審組成員,英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基礎光學委員會委員,山東物理學會理事長,Optical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ports編委,德國洪堡學者。研究方向為光學晶體波導、離子束材料改性、飛秒雷射微加工、波導雷射與信號處理、集成光子學結構等。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6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30餘篇(其中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Opt. Express三種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基於Web of Science的H因子為25,先後有5篇論文獲選為ESI高被引論文,有6篇論文被期刊遴選為封面或者卷首頁,有4篇論文被期刊評為研究亮點或通訊報導,一篇論文被選為2014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近30次。曾獲“大眾報業杯”山東高校十大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標兵、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山東大學優秀教師、山東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指導的研究生有3人獲得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人獲得山東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獲得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學金7人次,國家獎學金9人次。

知名學者

王克明院士

王克明教授現年68歲,1957年至1961年在山東大學物理系學習,後留校任教,現為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波姆(Bohmische)物理學會科學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物理學、天文學)成員,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物理系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山東物理學會理事長。1992年由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年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王克明教授長期從事離子束與固體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的研究工作。在離子束光電晶體材料改性的研究中,他領導的課題組系統地研究了離子注入形成氧化物光電晶體的光波導結構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導區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導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並揭示了離子注入波導結構的形成機理;提出了用雷射脈衝沉積法製備摻Er的KTP晶體波導雷射薄膜的方法;系統研究了重離子注入光電晶體中的射程和損傷分布,發展了重離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離散的有效計算方法。

梁作堂教授

梁作堂教授在QCD研究領域,特別是高能反應意外自旋效應的起源、強子化過程的自旋效應、重子產生機制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工作,2004年又在重離子碰撞過程自旋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與王新年教授合作提出的“高能重離子碰撞中整體極化的夸克膠子電漿”的思想,得到國際同行重視。因其在粒子物理研究領域的出色表現,2005年申報的《高能反應過程的自旋效應與強相互作用性質的研究》,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引起學界同行關注。
粒子物理學是國際性的大科學,梁作堂教授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在粒子物理國際大舞台上鍛鍊成長。他在1987年碩士研究生期間,就擔任Shandong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particle Production學術秘書,2000年擔任“兩岸中高能物理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秘書,2002年擔任“QCD Theory and RHIC Physics”國際講習班和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2004年擔任“全國RHIC物理與中高能物理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作報告20多次,並多次到德國、瑞典、義大利、俄羅斯杜布納聯合研究所、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進行科研合作。
梁作堂教授自97年回國以來,一方面積極參與教學工作,承擔本科生主幹基礎課《量子力學》等,指導的博士生多次獲山東大學和山東省優秀博士論文;同時已承擔或完成國家和教育部資助的“強子的自旋結構和強相互作用過程的自旋依賴性”、“高能碰撞衍射分解機制與自旋效應”、“夸克軌道運動及強子反應過程的自旋效應”等9項科研課題;1999年獲中國高能物理學會首屆晨光杯優秀青年學術論文一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畫”資助,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梁作堂,1964年出生於山東日照,1980年入山東大學物理系學習,1987年獲碩士學位,1994年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1988年起先後在德國工作學習7年多,1997年1月回山大工作,2001年起擔任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副院長,2003年起兼任威海分校空間科學與套用物理系主任。研究方向為粒子物理理論和高能核物理理論。先後在權威學術期刊與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包括《Phys.Rev.Lett》3篇、《Phys.Rev.D》24篇和應邀為世界科學出版社的《Inter.J.Mod.Phys.A》撰寫的50多頁綜合評述一篇。

司宗國

1997年6月在山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7月到1998年12月在華中師範大學粒子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9年1月獲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到德國亞琛工大(RWTH)理論物理所做博士後,2000年8月起在該所繼續進行合作研究,2002年9月底回到山東大學工作。現為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微擾QCD數值和解析計算、重夸克物理、標準模型精確檢驗、以及高能反應的強子化機制等。2013年獲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胡季帆教授

胡季帆,男,1964年1月生,山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長江學者微特聘教授。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于山東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就讀於中科院物理所,獲碩士學位;1988年9月至1993年11月為中科院物理所與德國馬普金屬所(物理分所)聯合培養博士生,獲博士學位;1994年4月至1996年4月博士後就讀於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現為山東省青聯委員,中國體視學學會理事,中國體視學學會金相與顯微分析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磁學分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分會委員,中國稀土學會永磁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為材料磁學與磁電子學,在稀土永磁、快淬納米晶軟磁、金屬巨磁阻抗效應、龐磁電阻氧化物的巨磁阻抗效應等方面有許多創新發現。先後承擔過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發表論文多篇,曾經獲年度SCI論文數材料領域全國個人排位第一名。1998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基礎類);1999獲山東十大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2000年獲山東五四青年獎章。

梅良模教授

梅良模教授,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承擔過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大、重點和面上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和973計畫項目等多項國家科研課題;先後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二等各1項,三等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各一項;被評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人事部教育部的“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享受國家的特殊津貼。

解士傑教授

男,1963年7月出生,山東東阿人,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院長,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同時兼任山東省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秋季學術會議組委會委員。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並於2005年被山東省政府特聘為“泰山學者”崗位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6-1997年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博士後,師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lan G.MacDiarmid教授,研究有機發光器件;2001-2002年度在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與理論部主任Alan Bishop教授合作研究有機自旋電子學。先後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其中SCI論文80餘篇。早期參與復旦大學孫鑫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一維局域模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導電聚合物定域模”獲得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成果四等獎”。還先後獲得研究成果獲得“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獎”和“山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項獎。率領他的研究團隊開展凝聚態物理理論和微電子學的前沿研究。研究方向包括低維凝聚態系統的晶格結構,電子結構和自旋結構,以及有機發光器件的和自旋輸運電子器件的研究。迄今為止,解士傑教授先後主持十幾項基金課題。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重大研究計畫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獎勵基金以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
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山東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大學物理與微電子學院院長。教授。第九屆山東省政協委員。
1980年至1990年就讀于山東大學物理系,分別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至今歷任山東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物理系副主任、主任,物理學院院長。
曾任九三學社第三屆山東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八屆山東省政協委員。
2008年3月當選為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