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蹟研究會,山東第一個現代考古學團體。1930年11月4日成立,會址設在濟南。在此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發現了城子崖遺址,引起重視並準備發掘。為協調與地方的關係,經中央研究院與山東省政府協商,合組該會負責山東地區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研究會的委員由雙方分任。省方委員有楊振聲、王獻唐、劉次簫、張敦訥,院方委員有傅斯年、李濟、董作賓、郭寶鈞。傅斯年為該會委員長,李濟為工作部主任,王獻唐為秘書。工作費用由雙方承擔,必要時由院方單獨承擔。發掘所得古物存置研究會內,以便研究。該會的主要工作人員有梁思永、劉曜(尹達)、王湘、吳金鼎、祁延霈、劉錫增、牟祥農等。研究會進行的田野調查發掘工作主要有:1930年秋、1931年秋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兩次發掘,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1934年發表了由李濟、梁思永等編著《“城子崖”發掘報告》;1933年10月發掘滕縣安上村原始社會和商周遺址,清理曹王漢墓群,又對山東西南部作考古調查,在臨城等地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34年春調查日照、諸城、五蓮等東南沿海一帶,發現九處龍山文化遺址;1936年春發掘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該會工作宣告結束。山東古蹟研究會對現代考古學在山東的引進和發展,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