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人民廣播電台菏澤記者站
- 簡稱:駐菏澤記者站
- 始建時間:1960年6月
- 所屬地區:山東省
前期,中期,後期,
前期
駐菏澤記者站自建立以來,一直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社會,成為山東荷澤人民了解全世界的視窗,也是荷澤人民發表自己生活心聲的平台。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駐菏記者奉令回編輯部參加運行。記者站的工作基本陷於停擺狀態。1969年以後,編輯部重機關報派人恢復記者站的工作,強調記者的主要作要放在采寫新聞報導上,省台編輯部則注重抓記者站采寫稿件的質量水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菏澤地區廣大農村適時地出現了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責任制,農民受益很快。記者及時抓住這一新生事物,大力進行宣傳報導。記者站每年被國家級通訊社、報紙、電台採用十幾篇稿件,並發表了許多重頭稿件,提高了菏澤的知名度。如:1970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曹縣苗莊改鹼植棉的長篇通訊;1972年7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以大半個版面登載了以全國勞動模範胡景燦為題材的“忠心耿耿為人民”的大型報導;1973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第三版登載了“訪牡丹鄉”的報導。
大眾日報社記者站 大眾日報社駐菏澤記者站(簡稱菏澤記者站)建於1958年,是全省地、市中建立較早的記者站之一。其中心工作主要是采寫新聞,采寫內參,做好通聯工作。記者最多時5人,少時2-3人。站長負總責,並指導開展各項工作。
1958-1985年的27年間,菏澤記者站記者深入實際,深入民眾,熱情宣傳廣大幹部、民眾的“三大革命”實踐,較為系統地、全面地采寫報導了菏澤地區政治、經濟、文教、衛生等各條戰線的發展及模範人物,為宣傳菏澤,提高菏澤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菏澤記者站的建立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1958-1966年屬創業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記者站的環境十分艱苦,工作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發揚黨的艱苦奮鬥和密切聯繫民眾的光榮傳統,騎腳踏車或步行到第一線採訪,在老百姓家中住宿,同廣大人民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較為集中地采寫報導了菏澤區內發展工農業生產,壯大集體經濟,抗災鬥爭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出來的新鮮經驗、先進集體、模範黨員、先進人物等,為記者站的成長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66-1975年,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駐站記者調回濟南參加運行。
中期
1975-1985年屬穩步發展階段。1975年,記者站重新恢復。駐站3名記者同心同力,緊密配合地委、行署的中心中工作,大量報導了菏澤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新經驗。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菏澤地區在全省率先實行了農村生產責任制和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記者站及時抓住機遇,全面、系統地做了大量報導,並集中采寫報導了一批先進典型,在全省產生強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