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姑花(山慈姑花)

山慈姑花(山慈姑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慈姑花,一種中藥,功用主治為小便血淋澀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慈姑花
  • 外文名:Cremastra variabilis
  • 異名:金燈花
  • 來源:為蘭科植物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為蘭科植物杜鵑蘭或獨蒜蘭等的花。
假鱗莖卵球形或近球形,長1.5-3厘米,直徑1-3厘米,密接,有關節,外被撕裂成纖維狀的殘存鞘。葉通常1枚,生於假鱗莖頂端,狹橢圓形、近橢圓形或倒披針狀狹橢圓形,長18-34厘米,寬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狹,近楔形;葉柄長7-17厘米,下半部常為殘存的鞘所包蔽。花葶從假鱗莖上部節上發出,近直立,長27-70厘米;總狀花序長(5-)10-25厘米,具5-22朵花;花苞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 5-12毫米;花梗和子房(3-) 5-9毫米;花常偏花序一側,多少下垂,不完全開放,有香氣,狹鐘形,淡紫褐色;萼片倒披針形,從中部向基部驟然收狹而成近狹線形,全長2-3厘米,上部寬3.5-5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側萼片略斜歪;花瓣倒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向基部收狹成狹線形,長1.8-2.6厘米,上部寬3-3.5毫米,先端漸尖;唇瓣與花瓣近等長,線形,上部1/4處3裂;側裂片近線形,長4-5毫米,寬約1毫米;中裂片卵形至狹長圓形,長6-8毫米,寬3-5毫米,基部在兩枚側裂片之間具1枚肉質突起;肉質突起大小變化甚大,上面有時有疣狀小突起;蕊柱細長,長1.8-2.5厘米,頂端略擴大,腹面有時有很狹的翅。蒴果近橢圓形,下垂,長2.5-3厘米,寬1-1.3厘米。花期5-6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濕地或溝邊濕地上,海拔500-2900米。

分布範圍

產山西南部(介休、夏縣)、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廬山)、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北部(乳源)、四川、貴州、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鳳慶、西疇)和西藏。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越南、泰國和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異名】金燈花(《本草拾遺》)。
【拉 丁 名】Cremastra variabilis(Bl.)Nakai(原植物杜鵑蘭) Pleione bulbocodioides ( Franch. ) Rolfe(獨蒜蘭
【來源】為蘭科植物杜鵑蘭或獨蒜蘭等的花。植物形態詳"山慈姑"條。
【選方】治血淋,膀腹及陰莖澀痛:金燈花一兩,地櫱花。上藥陰乾,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盅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之。(《聖惠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