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尾大厝坐落在莆田市秀嶼區東埔鄉塔林村,建於清乾隆年間(1784年),建築規模為雙座厝五間廂加護厝和下座照,總用地面積約3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尾大厝
- 地址:莆田市秀嶼區東埔鄉塔林村
- 建於:清乾隆年間(1784年)
- 年代:清代
簡介,建築特點,
簡介
山尾大厝坐落在莆田市秀嶼區東埔鄉塔林村,是全村現存民居中年代最早的房子,建於清乾隆年間(1784年),建築規模為雙座厝五間廂加護厝和下座照,總用地面積約3畝,共有大小房47間。正厝兩邊延伸出下座照,一堵圍牆把它們連在一起,形成封閉式院落,大厝的大門設在圍牆的右邊,不與正厝的中門相對沖,這種設定符合當時的風水觀念。整座大厝注重牢固實用,以抵禦颱風和海盜的侵襲,少乘匙微所以屋頂的屋脊兩端不作燕尾脊,瓦片也用石灰粘牢,外牆底部用條石護坡,上用三合土夯築,整個外牆不設一個窗戶,這在傳統民居中是很少見的,具有濃烈的古代特色。
建築特點
走進大厝,看到內埕雜草叢生,屋內門窗破落,很顯然這裡的住家都已搬到新房。漫步其間,覺得整座房子的樑柱等構件選材用料講究粗大,基本不作雕飾,仔細觀察發現這裡也有不少特別之處,肯炒蒸不知是主人的有心創意還是偶然巧合,房子中有不少“九”的數目,如大厝中有大小廳堂九個,廂房九間,天井九個,護厝和下座照的房間總數也是九間。更為特別的是正厝大天井設有活動木柵,晚上木柵關鎖起來,正厝就只有大廳可以通行,這種連天井都設定防護木柵所形成全封虹海拘悼閉的防盜作用在莆仙古民居中應該是獨有的,說明當時沿海的治安狀況並不如人意。
山尾大厝的格局和其他地方一樣,一進大廳依例為禁背凝過路廳,第二進廳堂也是最後一進堂上設公媽龕。從供桌的靈位中得悉大厝的建全懂付造者是清乾隆年間國子監生戴萬疇(字伯麟),嘉慶年間賜盛謎多進士出身,從主位的顯赫身份可以想戒腿象當年這裡有多么的榮光,時今,社會的轉型發展也給這個家族帶來了機遇和變化,現族內的年輕人都在全國各地為事業奔波,平時這裡就顯得特別冷清,只有春節期間,大家回家過年,全族人依照傳統習俗集聚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此時此刻年輕一代才能感受到祖宗的榮耀和家族的血脈仍在內心存活,古老的廳堂顯現出傳統的張力,這裡似乎已成為傳統社會中維繫族群,共敘族親的紐帶了。
山尾大厝如果處在城區一帶就顯得很平常了,當它坐落在沿海“界外”時,就有了特別的樣本意義了。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為杜絕沿海民眾對鄭軍的支援,下令福建沿海人民遷入內地居住,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平定鄭軍,統一台灣後,才全部復界,時過百年山尾大厝動工興建,標誌著復界後沿海一帶的社會經濟生活又恢復了元氣,山尾大厝不僅是塔林村,應該是整個“界外”的時代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