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形罐】罐式之一。流行於明代正統至天順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字形罐
- 年代:明
【山字形罐】罐式之一。流行於明代正統至天順年間。
【山字形罐】罐式之一。流行於明代正統至天順年間。見天順二年(1458年)胡母韓氏墓出土青花器,罐體山形,罐口在兩山之問,上扣山形鈕盞形蓋,蓋為山的主峰。鈕形是罐形的縮小樣式。蓋下有“大明宣德年制”款。通體繪松竹梅紋。此種...
殷商玉山字形冠飾 青白玉。受沁後局部出現褐色沁斑,山字形冠飾的背面受沁較重。這是一件富有良渚風格的殷商玉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殷商時期文物,現藏於安陽殷畿藝術博物館。
墓室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7米,南北寬近4米,高4米餘,系先在山頂開鑿長方形石坑,再在南北兩壁用長方形石板壘砌石壁,東西兩壁仍保持開鑿時的壁面,南北兩壁之上再用一端呈燕尾槽的石板搭扣成“八”字形。此墓早期被盜,1986年文物工作者對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仍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如陶質的鼎、...
筆架多為山字形,有三峰及五峰。曾見田坑窯出土一件青白釉五峰筆架,筆者在窯址也見到一件五峰筆架,是青釉器。我認為福建省博物院這件被定名為“青白釉五峰筆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青白釉,發掘報告稱灰白釉。筆者認為應該是青釉,為日本所言的餅花手青磁筆架,上面有白彩“五點梅花紋”,與日本收藏的餅花手青...
最多的器形有大口筒形罐、斜口罐、缽(碗)和杯等。大口筒形罐一種為直口、圓唇、筒形腹,口沿之下作出一條或數條附加堆紋;另有一種為直口方唇,直筒腹、腹壁中部以下斜收成小平底。這兩種罐唇沿都很薄。陶器有的光素無紋,大多數裝飾壓印紋、印壓山橫“之”字形篦點紋,還有少量橫豎“之”字形弧線...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3號,總面積43000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中間五層、兩翼三層,是一座集辦公區、藏品庫房區、展覽區等為一體的智慧型化綜合性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珍貴文化遺存,館藏珍貴歷史文物、自然標本8萬餘件(組),尤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
2001年11月,對位於城址北面的牛山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墓有覆斗狀封土,平面呈“甲”字形,全長近32米,寬約9米,封土至墓底深約14米,規模宏大,為閩越國時期的貴族墓非,是國內少有的“人”字槨墓葬形制。2003年11月,對新亭園墓葬進行了發掘,共清理了4座,皆帶封土堆,有墓道,平面呈“凸”字形,為...
窯門平面呈“八”字形外弧撇,外高內低呈緩坡狀與火膛相連,相連處保存有兩個漏斗形匣缽並列覆置的跡象,應為封門之用。門道墊土同窯前工作面,由於靠近火膛,色泛青,且較硬。殘長0.6米、寬0.62米、殘高0.3米。火膛平面呈扁半圓形,進深0.69米、寬3.6米、殘高0.57米。火膛內殘存大量木材燃燒後的灰燼...
水口山工人俱樂部成立大會舊址一康家戲台位於常寧市松柏鎮金聯村康家溪畔。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面積77.37平方米。磚木結構,平面呈“凸”字形,重檐數山頂,小青瓦。綠琉璃瓦剪邊,正脊兩端為龍形正吻,羅剎寶頂居中。民國十一年(1922年)11月27日,在康家戲台召開了水口山工人俱樂部成立大會。12...
大堡子山遺址是一個由夯土城牆環繞、其內分布有眾多夯土建築、居址和墓葬的城址。城址依山而建,形狀不規整,北城牆長約250米,西城牆長約1300米,南、東城牆保存較差,城址面積約55萬平方米。2座秦公大墓及附葬的車馬坑位於城內北部,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大墓墓道和墓室二層台上有殉人,墓底有腰坑,...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斟茶。茶杯一般是有三個擺成品字形,在斟茶的過程中有兩個特別的動作,開始是沿著三個茶杯一圈圈、循環的斟沏,以三四圈為宜,當茶到最後,將這兩個動作人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切忌滿一杯之後再斟其它杯。斟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
陶器有雙耳罐4件、單耳罐4件、無耳罐l件、碎片7塊。多為夾沙陶,火候很低,多為素麵。少數雙耳罐耳部和腹部嵌有細小顆粒狀銅泡。銅器有銅劍1件,劍格為凸起山字形,莖為實心劍扁體,莖首向外伸出3個角,呈山字形,莖部飾有兩排雲紋,劍身寬而薄,中部有脊。銅鏡件,圓形,正面光滑,背面中心有一拱形小...
延慶古崖居中區西側崖壁的豪華洞窟,殘存部分可分為上、下兩層,至少有八個洞室。下層平面呈“凸”字形,面闊最寬達11米,進深8米,高3.6米。大殿前出廊,原由兩根粗大的岩柱支撐。洞窟後部鑿成神龕,龕前有兩根粗岩柱撐住洞頂,台前有擺放供桌的凹槽。主室兩側有石炕。文物遺存 綜述 延慶古崖居分布著147...
青銅觚,喇叭形口,束頸,深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和圈足以纖細的雲雷紋作為地紋,上下有八個乳丁,構成兩組饕餮圖案;頸部飾三道弦紋,圈足上部飾四道弦紋,足上還有“十”字形大鏤孔。此器鑄造精緻,表面呈黑色,器壁薄而均勻,紋飾清晰繁縟。口徑13厘米、腹徑4.8厘米、高22.2厘米。研究價值 銅鼓山遺址...
營盤山又名紅旗山,也稱為雲頂山,位於茂縣縣城南 2.5公里,海拔1600米,系岷山山脈老人山在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部分二級台地,台地南北走向,南窄北寬,形似馬蹄,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000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岷江從東北面、背面、西面三面呈幾字形將營盤山環抱,山勢陡峭,東面為高山岷江河谷地段,地勢平坦,...
觀音山名稱由來,一說,山上昔有觀音廟,故名“觀音山”;一說,遠看猶如一尊座北朝南的觀音像,故名“觀音山”,又名“佛山”。山勢由南向北遞增,勢若驚鴻,湧向黑龍江畔,臨江之處群峰聳立,高300米左右。乘舟憑欄仰眺,山峰形如巨椅,椅上似有觀音靜坐其上。山腳陡坡處有3個洞呈“品”字形排列,其上...
墓室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7米,南北寬近4米,高4米餘,系先在山頂開鑿長方形石坑,再在南北兩壁用長方形石板壘砌石壁,東西兩壁仍保持開鑿時的壁面,南北兩壁之上再用一端呈燕尾槽的石板搭扣成“八”字形。金縷玉衣 此墓早期被盜。1986年文物工作者對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仍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如陶...
文林山南朝墓墓為磚構券頂單室,方向南偏西20度,平面呈“凸”字形,甬道長0.78米、寬0.78米、高1.1米,墓室長3.76米、寬1.28米、高1.8米。墓磚側面印古錢、梅花、葉脈紋樣。隨葬遺物26件,主要器類有青黃釉雙耳壺、雙耳罐、博山爐、三足火盆、鐎斗、寶相花碗、虎子、四管插器、燈具、六足硯、豆...
發掘的14座古墓葬年代為東漢至明代,包括11座東漢中晚期墓葬、1座六朝墓、1座宋代墓和1座明代墓。磚室墓均為單室墓,平面多呈“凸”字形,由斜坡墓道、封門、甬道和墓室組成,甬道、墓室為券頂,墓室呈長方形。本次發掘的14座墓葬規模較小,隨葬器物級別低,應是普通平民墓。出土文物 出土遺物中,陶器有罐、...
武夷山岩頭亭窯 武夷山岩頭亭窯,西漢陶窯。窯址位於武夷山市城村遺址西北部的山腳,崇陽溪南岸2001年6月發現。同年9月,對其中已暴露的一座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為饅頭形窯爐,平面呈“凸”字形。出土大量券頂紅燒土坯磚,窯底出土一件可復原陶盒和陶罐殘片及素麵磚、花紋鋪地磚殘塊等。
孩母山石窟,位於寧遠堡鄉西北約15公里的孩母山半山腰。石窟為天然生成,洞中供一石佛,下有甘泉,四季不涸不溢,洞頂有水珠不時下滴,發出叮咚悅耳之聲,古寺已毀,只存石窟,也已塌塞。1981年隨著寧遠堡鄉移交金昌市管轄。地理環境 地質 龍首山大地構造為祁呂賀山字形前弧西翼北側,阿拉善台塊南部的邊緣隆起...
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從書法角度看,將數個字合為一體卻流暢自然,已屬罕見,更為珍稀的是,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它又被稱為“長壽福”和“天下第一福”。人間第一福 2008...
國字山墓群,位於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彭澤村洪光塘自然村西南,2013年因盜墓所發現,根據出土遺物等推斷,墓葬時代在戰國中期。墓主有著很高的身份地位,推測是越國王室貴族。國字山墓群均為雙斜坡短墓道中字形豎穴土坑墓,外圍有方形或圓形圍溝(兆溝),圍溝上有過道相連線,有單獨墓園,墓園內還有外藏坑。一號...
平度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平度市歷史文物陳列》,展出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玉器、碑刻等數十類珍品680件,有岳石文化遺存出土的“亞”字形石斧和半月形雙孔石刀、即墨故城遺址出土的大型空心龍文磚、淳于銘文銅锺、隋代萊玉石獅、北齊少數民族陶俑、高風翰題畫詩等都是一批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其中,《漢王舍人碑》乃...
1984年黃土農場建房時發現,武夷山市博物館進行清理。4座墓相鄰,南向,均為磚構券頂單室,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左、右壁及後壁設龕,墓磚側面印葉脈、古錢、蓮花、長方形對角交叉等紋樣,部分印陽文楷書“富貴貳千石”、“富貴千石”。出土遺物共37件,以青瓷器為主,器形有盤口壺、雙耳罐、六盅盤、五盅...
厚約5米。1973年出土遺物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鑿、錛、磨盤、磨棒等。各類器具以鑿制為主,兼有打制。陶器以夾砂的褐陶為主,次為泥質紅陶。有金字形錐足鼎和錛形扁鏟足鼎、直口鼓腹罐、平盤粗圈足豆、蘑菇形把手等。陶器飾有劃紋、孔丁紋、附加堆紋。彩陶僅見黑彩。遺址年代屬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