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黃

山大黃

山大黃,中藥名。為蓼科大黃屬植物華北大黃Rheum franzenbachii Munt.的根及根狀莖。植物華北大黃,分布於我國山西、河北、內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具有瀉熱通便,行瘀破滯之功效。主治大便熱秘,經閉腹痛,濕熱黃疸;外用治口瘡糜爛,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大黃
  • 別稱:籽黃、苦大黃、北大黃、祈黃、台黃、河北大黃《全國中草藥彙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蓼目
  • :蓼科
  • :大黃屬
  • :華北大黃
  • 分布區域:我國山西、河北、內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
  • 採收時間:春、秋季
  • 用量:內服:6-12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鑑別,藥材性狀,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附註,

入藥部位

根及根狀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

瀉熱通便,行瘀破滯。

主治

大便熱秘,經閉腹痛,濕熱黃疸;外用治口瘡糜爛,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6-12g。
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春、秋兩季採挖根部,除去莖葉、洗淨、切片、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

藥材為不整齊圓柱形,長7-10cm,直徑1-5cm,外表皮黃棕色或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但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習稱“直絲”)。味苦而澀。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50-90厘米,直根粗壯,內部土黃色;莖具細溝紋,常粗糙。基生葉較大,葉片心狀卵形到寬卵形,長12-22厘米,寬10-18厘米,頂端鈍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皺波,基出脈5(7)條,葉上面灰綠色或藍綠色,通常光滑,下面暗紫紅色,被稀疏短毛;葉柄半圓柱狀,短於葉片,長4-9厘米,無毛或較粗糙,常暗紫紅色;基生葉較小,葉片三角狀卵形;越向上葉柄越短,到近無柄;托葉鞘抱莖,長2-4厘米,棕褐色,外面被短硬毛。大型圓錐花序,具2次以上分枝,軸及分枝被短毛;花黃白色,3-6朵簇生;花梗細,關節位於中下部,花被片6,外輪3片稍小,寬橢圓形,內輪3片稍大,極寬橢圓形到近圓形,長約1.5毫米;雄蕊9;子房寬橢圓形。果實寬橢圓形到矩圓狀橢圓形,長約8毫米,寬6.5-7毫米,兩端微凹,有時近心形,翅寬1.5-2毫米,縱脈在翅的中間部分。種子卵狀橢圓形,寬約3毫米。花期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600(2850)米山坡石灘或林緣。

附註

同屬植物波葉大黃Rheum undulatum L.與前種相近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植株較高大,達1m以上,葉下面無毛,花綠白色。分布於東北及陝西等省。波葉大黃比山大黃瀉下作用更緩慢。氣不如西寧大黃香,味苦而澀,故有“苦大黃”之稱,以與“香大黃”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