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屬

大黃屬

大黃屬(拉丁學名:Rheum L.)蓼科多年生高大(稀較矮小)草本植物,根粗壯,根狀莖頂端常殘存有棕褐色膜質托葉鞘;莖直立,中空,基生葉成密集或稀疏蓮座狀,莖生葉互生,托葉鞘發達,葉片多寬大,全緣、皺波或不同深度的分裂;花小,白綠色或紫紅色,圓錐花序或稀為穗狀及圓頭狀,花在枝上簇生,花梗細弱絲狀,具關節;花葯背著,花盤薄;花柱較短,瘦果三棱狀,種子豐富胚乳,子葉平坦。

該屬全世界約有60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溫帶及亞熱帶的高寒山區。該屬植物以中國為分布中心,共有41種和4個變種,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和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

2005版藥典收載的正品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除正品大黃外,河北、山西、內蒙、新疆、西藏等地所產的同屬多種植物,也作為地區習用藥材。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情況,使用價值,下級分類,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多年生高大草本,稀較矮小。根粗壯,內部多為黃色。根狀莖頂端常殘存有棕褐色膜質托葉鞘;莖直立,中空,具細縱棱,光滑或被糙毛,節明顯膨大稀無莖。
大黃屬
基生葉成密集或稀疏蓮座狀,莖生葉互生,稀無莖生葉;托葉鞘發達,大型,稀不顯著;葉片多寬大,全緣、皺波或不同深度的分裂;主脈掌狀或掌羽狀。
花小,白綠色或紫紅色,通常排列成密或稀疏的圓錐花序或稀為穗狀及圓頭狀,花在枝上簇生,花梗細弱絲狀,具關節;花被片6, 排成二輪,雄蕊9, 罕7-8, 花葯背著,內向,花盤薄;雌蕊3心皮,1室,1基生的直生胚珠;花柱3, 較短,開展反郵柱頭多膨大,頭狀、近盾狀或如意狀。
瘦果三棱狀,棱緣具翅,翅上各具1條明顯縱脈,宿存花被不增大或稍增大。
種子具豐富胚乳,胚直,偏於一側,子葉平坦。

生長環境

該屬植物性喜高寒怕澇,較多生長於海拔2000-4000米左右山坡石礫地帶。

分布情況

該屬約60種,分布在亞洲溫帶及亞熱帶的高寒山區。中國39種2變種,主要分布於西北、西南及華北地區,東北較少。

使用價值

該屬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中藥大黃是中國特產的重要藥材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記載,使用歷史非常悠久。大黃能瀉腸胃積熱、下瘀血,外敷消痛腫;其正品來源於掌葉大黃、雞爪大黃及藥用大黃,藥用部分為根狀莖及根。此外,在商品中有時混有大黃屬其他植物的根及根狀莖,非為正品,俗稱土大黃或山大黃,在不同地區及民間使用,主要有華北大黃、藏邊大黃、塔黃、天山大黃等。

下級分類

中文名
拉丁名
描述
Sect. Rheum
葉全緣,具強或弱稀極弱皺波。
Sect. Palmata A. Los.
葉淺裂、深裂到條裂。
Sect. Acuminata C. Y. Cheng
中型草本,高0.4-0.8米;莖生葉1-2(3)片,葉片心形、腎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全緣無皺波; 花序稀疏圓錐狀,具1-2次分枝。植株較高大,高50-80厘米;葉較大,一般13-28厘米×12-25厘米;花序多具2次分枝。
Sect. Deserticola Maxim.
葉近革質到革質,葉形不一;花序圓錐狀,寬或窄,具1-2次分枝,花梗關節在中部以下或近基部。莖有明顯的節與節間,具1-2片腋部有花枝的葉;花序1-2次分枝。
Ser. Racemiferae A. Los.
植株較高大,20-70厘米;葉片較大,長5-20厘米,兩面光滑無毛,稀下面具毛 。葉長稍大於寬或近相等,卵形或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
Ser. Pumilae A. Los.
植株較矮小,高10-30厘米,葉片較小,長2-10厘米,至少葉下面被毛。葉片較小,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一般在2-6厘米×1-5厘米,頂端鈍圓;花序窄長圓錐狀,分枝直而不向下彎曲。
Ser. Nana C. Y. Cheng
無莖,葉基生:花葶無節,多為2次分枝。
Sect. Spiciformia A. Los.
矮小草本、高10-30厘米;花序為穗狀的總狀;果實橢圓形、卵形或梯狀卵形。花序為穗狀的總狀,無歧狀分枝。葉片卵形、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
Sect. Nobilia A. Los.
莖單生,粗壯,不分枝,節間短,具多數莖生葉及大型苞片;總狀花枝自莖中部以上腋出,雄蕊花絲細長,伸出花被之外 。

化學成分

19世紀初,大黃的化學成分研究主要集中於正品大黃,截止到2009年對資源豐富的秦嶺大黃、天山大黃、光莖大黃、矮大黃、河套大黃、藏邊大黃和窄葉大黃等非正品大黃也進行了研究,分離得到了多種類型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類衍生物、蒽酮類衍生物、二苯乙烯類、鞣質類、醯基糖苷類、色酮類、苯丁酮苷類等各類型化合物200多個。
葸酮類化學成分
大黃屬植物是生物活性蒽醌類化合物的豐富來源之一,截止到2009年為止已從該屬植物中發現了20餘個蒽醌類化合物。
葸酮類化學成分
蒽酮類成分是大黃的主要瀉下成分,截止到2009年已發現20餘個蒽酮類成分。
苯乙烯類化學成分
文獻報導日本學者從日本大黃中分離得到多種二苯乙烯類化合物,截止到2009年為止,各國學者從大黃屬植物中已發現了30餘種二苯乙烯類化合物。
鞣質類化學成分
從1980年到2009年,隨著大黃瀉下以外新功效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大黃鞣質降低血清尿素氮(BUN)活性的發現,使得大黃鞣質的化學成分研究深入開來,日本學者Kashiwada Y等從中國大黃(Rheun tanguticumR.palmatum)分離得到40餘個化合物。
醯基糖苷類化學成分
日本學者從中國正品大黃、朝鮮大黃(R.coreanum)和日本大黃中分類得到27個醯基糖苷類化學成分。
苯丁酮類化學成分
苯丁酮類化學成分中的蓮花掌苷和異蓮花掌苷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作用,截止到2009年為止,日本學者從中國唐古特大黃和掌葉大黃中已分離得到6種苯丁酮類化學成分。
色酮類化學成分
截止到2009年文獻報導各國學者已大黃屬植物從中分類得到9個色酮類化學成分:2,5-dimethyl-7-methyloxychromne,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2-methyl-5-acetonyl-hydroxychromone,2-methyl-5-carboxymethyl-7-hydroxychromone,2-(2’-hydmxypropyl)-5-methlyl-7-hydroxychmmone,2-(2’-hydroxypropyl)-5-methyl-7-hydmxychromone 7-O-β-D-glucopyranoside,2-methlyl-5-carboxymethlyl-7-hydroxychromanone,aloesone-7-O-β-D-glucopyranoside,2-methyl-5-(2’-oxo-4’-hydroxypentyl)-7-hydroxychromone-7-0-β-D-glucopyranoside。
揮發性化學成分
中國學者通過GC-MS從唐古特大黃和掌葉大黃檢測出70餘種揮發性成分,主要有棕櫚酸、亞油酸、十二酸、十四酸、十五酸等。
其它化學成分
從大黃屬植物中還分離得到一些其它化學成分,包括奈苷類化學成分:torachrysone 8-O-β-D-glucopymnoside,torachrysone 8-O-β-D-(6’-O-oxalyl)-glucopyranoside,6-hydroxymusizin-8-Oβ-D-glucopyranoside;黃酮類化學成份:kaempferol,kaempferol 3-O-rhamnoside,kaernpfeml3-O-(2’,6’-di-O-rhanmnopyranosyl)β-D-glucopyrnanoside,quercetin3-O-rutinoside,apige-nin 8-β-D-glucoside;吡喃酮類化學成分:3-(3’,5’-dihydmxyl-tmns-cinnamoyl)-5-hydroxyl-△-α-pymnone;此外還有糖類、甾醇、有機酸、揮發性成分等化學成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