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客高郵

《山坡羊·客高郵》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起首三句,張可久以清雅淡遠的手法,結合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思,給人們以一種若隱若幻、與世相隔之感。中間四句,繼續描寫佇立在文游台上時看見的景色。最後四句以高郵湖的特產陪襯出身高郵的秦觀的詞作渾然天成。這首散曲描寫文游台所觀時並沒有一味地就其歷史底蘊展開想像,轉而描述自然風光,把懷古的重點放在對秦觀的悼念上,情感真切,表露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坡羊·客高郵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中呂】山坡羊·客高郵
危台凝佇,蒼蒼煙村,夕陽曾送龍舟去。映菰蘆,捕魚圖,一竿風旆橋西路,人物風流聞上古。儒,秦太虛。湖,明月珠。
⑴山坡羊:曲牌名,又名“山坡里羊”“蘇武持節”。北曲屬中呂宮,南曲屬商調。
⑵危台:指文游台。宋時,蘇軾曾路過高郵,和秦觀等文人在此飲酒論文。
⑶龍舟:皇帝乘坐的船。
⑷秦太虛:即秦觀。
⑸湖,明月珠:指宋嘉佑年間,高郵甓社湖中出現奇異珠蚌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戰白盼”條中說:“(甓社湖珠蚌)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此即高郵八景之一的“甓社珠光”。
站在高高的文游台上凝神遙望,樹木蔥鬱,煙靄茫茫,夕陽低下,當年隋煬帝乘坐的龍舟曾從這裡經過。掩映在蘆葦菰蒲中的捕魚小舟,順風揚帆,穿行過橋西水路。這裡的人和物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就是北宋文人秦觀;物,就是高郵湖中的明月珠。
張可久的行蹤多在江南一帶,長江以北只到過揚州、高郵、淮安一線。在這三地留有小令,收在戀享射糊散曲集《吳鹽》和《新樂府》中,是張氏中年以後的作品。這首散曲是張可久作客高郵,登文游台,想起秦少游後,寫下的懷古之作。
這首散曲看似是張可久作客高郵,瞻仰古蹟詩情大發懷古之作,但字裡行間透露著其對秦觀的悼念之情。首句中的“危台”即在泰山之巔的文游台,因風景秀美吸引遷客騷人至此留下墨勸駝朵寶。據《高郵州志》記載“宋蘇軾過高郵,與寓賢王鞏、郡人孫覺、秦觀載酒論文於此。時郡守以群賢畢集,顏日文游台”。喜愛山水勝景,敬仰秦觀的張可久自然不會錯過此處對其描摹一番。
“危台凝佇”說作者被眼前美景震撼,佇立於文游台上,不忍離去。張可久以這一句總領全文,下文接連幾句都抒寫所見之景。
“蒼蒼煙村,夕陽曾送龍舟去。映菰蘆,捕魚圖,一竿風旆橋西路。”講作者踏上文游台恥擔騙祖,極目拜榜采遠眺,運河兩岸樹木鬱鬱蒼蒼。夕陽西下,多年前也是它目送隋煬帝的龍舟遠行。岸邊的蘆葦叢中隱約可見漁舟揚起風帆,穿行過橋。這樣清遠雅致的景色描寫正是張可久擅長的。
“人物風流聞上古”繼書寫高郵的自然風光之後,再稱讚高郵人傑地靈,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層出不窮。作者在這裡將範圍縮小在文學領域,特指北宋詞人秦觀,也就是後文提及的“秦太虛”。
末四句承接上文而來,以高郵湖的特產元簽潤陪襯出身高郵的秦觀的詞作。其中“湖”即高郵湖,“明月珠”是作者稱讚秦觀的詞作猶如湖中的明月珠光芒四射,才情肆意,文章渾然天成。
散曲描繪了高郵一地的人情風貌,自然風光。景物描寫部分延續了張可久一貫的清新淡雅的風格。作者描寫文游台所觀時並沒有一味地就其歷史底蘊展開想像,轉而描述自然風光,把懷古的重點放在對秦觀的悼念上,情感真切,表露自然。
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孫侃《沉抑曲家:張可久傳》:“在點出該曲的題意之前,張可久儘量把鋪墊部分寫足,讓人們在期待中感受散曲的妙處,體會意境的深遠。張弛有度,顯然也是體現張曲嫻熟筆法的重要方面。”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元代散曲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歸戒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
散曲描繪了高郵一地的人情風貌,自然風光。景物描寫部分延續了張可久一貫的清新淡雅的風格。作者描寫文游台所觀時並沒有一味地就其歷史底蘊展開想像,轉而描述自然風光,把懷古的重點放在對秦觀的悼念上,情感真切,表露自然。

名家點評

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孫侃《沉抑曲家:張可久傳》:“在點出該曲的題意之前,張可久儘量把鋪墊部分寫足,讓人們在期待中感受散曲的妙處,體會意境的深遠。張弛有度,顯然也是體現張曲嫻熟筆法的重要方面。”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元代散曲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