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耍龍

山丹縣耍龍,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傳統舞蹈,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山丹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丹縣耍龍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保存單位:山丹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舞龍是中國傳統社火表演形式之一,在中國許多地方均有傳承。山丹舞龍民間稱為耍龍,其起源久遠。

工藝特徵

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套布,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手電筒。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稱之為引龍。舞龍社火在山丹較為普遍,較出名的是山丹縣清泉鎮西街村和東樂鄉城西村,西街村民國年間的龍骨架現在仍保存完好,其的特點在於體積比較大,總長近五十米,龍頭重62斤,龍身或36節或48節,均是十二地支的倍數,閏年增加1節,參與人數眾多,龍的整體色調為藍色調,俗稱“水龍”。

社會影響

耍龍在每年的臘月三十開始,二月二結束,歷時一月有餘,正月十五達到高潮。西街村耍龍還有一定的講究,五行相剋不耍,耍三年,停三年。每年臘月三十大龍耍到南湖取水,龍頭吊兩個水瓶用來裝水,預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耍龍時當地百姓抱著小孩,常年得病的人有鑽龍身的習俗,鑽了龍身小孩的毛病少了,健康活潑,這一習俗也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