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履痕心緒》分四輯,收錄散文三十餘篇。這些散文內容涉及歷史、人文、生活等題材,反映了作者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有尋訪祖國文化名跡的感慨,有對故鄉及親人的緬懷,也有對歷史、人文的認識和探究,更有對廣西民族文學新興作家的推介。
作品目錄
第一輯 | 第二輯 | 第三輯 | 第四輯 |
---|
嶽麓的雨 凌雲行思 北海的風 永福緣 紫雲歸來常看雲 堯廟幽思 湖神回來了 重遊楚雄 | 上林憶想 回望高眼山 故鄉在打官司 誰最讓人敬畏 不想過年,又想過年 及時做事 河池學院印象 | 那些不僅是力與美的歷史 歷史·政治·真實 面對沉重的歷史 問鼎與愛鼎 巧取豪奪非正道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 黃昏是美麗的 克非的“逆向流動” 憂文憂天畢四海 | 建設多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暢寫中國各民族的共同夢想 青春猶做伴,華年更精勤 少數民族文學的新發展 八桂文化撲面來 “壯族三月三”的凝思 “文學桂軍”的一個重要方陣 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部精美的巨著 讚歌以及其他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該書中,石一寧對其“壯族身份”有著自覺的認同,這集中體現在他對廣西“空間歷史”的講述上。比如在寫到北海時(《北海的風》),作者聯想到“
合浦還珠”的歷史故事,認為該故事作為一種“隱喻”,包含著“良政與民生、與生態,乃至與一切社會生活的關係”;提起南寧時(《回望高眼山》),作者沉浸在對其“神聖地位”的想像中,並通過敘述童年歷史——將“站在高眼山頂上朝南可以看見南寧”作為精神支撐,爬上了“壯美和恐怖”的高眼山——來塑構自身的壯族文化身份;講到河池時(《河池學院印象》),作者擴大了自身的民族情感,表現出對以“
河池”為中心的多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沉熱愛,並指明正是多民族的生活,“鑄造了河池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
該書記錄下石一寧的“遊記”歷程,也表現出他對當下現實的反思。如在觀看北海的“珠海路”時(《北海的風》),作者一方面回顧了其作為“老街”的近代歷史,另一方面則意識到“在全球化時代,珠海路的功能已轉化為博物館式的民居”。於是,“珠海路”成為一種關於歷史的記憶,其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自然需要得到應有的保護,這同時為當下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參照。石一寧通過他對“空間”歷史的講述,促使讀者對當下的社會現實進行自覺的反思。
藝術特色
《履痕心緒》注重書寫作為“空間”的歷史,即以現實性的地理空間為發散點,通過發揮自身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來講述該地域所包含的多元歷史文化,並經由現實與歷史的雙重敘述,形成自身的特點。如散文集的開篇《嶽麓的雨》以“
嶽麓書院”為地理空間,漸次呈現嶽麓書院的由來以及其中懸掛的“瀟湘槐市”“實事求是”等匾額的歷史知識。此外,“凌雲”中所包含的革命鬥爭(《凌雲行思》)、“堯廟”中所蘊藏的人類文明進程(《堯廟幽思》)、“楚雄”中所涵括的古人類文明(《重遊楚雄》)等“空間”歷史,逐漸展現在讀者面前,使其在閱讀中得以回看中國歷史文化。
作者以“空間”歷史為核心的散文寫作能夠擺脫固有“時間脈絡”的掣肘,使其既可以包蘊悠久的古代文明,又可以容納近現代的歷史風貌,同時,二者又能交匯於同一地理空間之內,據此形成開闊的寫作視野。如楚雄的“元謀”歷史與金沙江的長征歷史關聯起來,形成特殊的歷史文化景觀(《重遊楚雄》);在講述有關“上林”的記憶時(《上林憶想》),作者一方面將它與歷史人物“
徐霞客”連線起來,另一方面又不局限於對徐霞客過往經歷的書寫,因為其中時常穿插著關於“歷史遺忘”的現實反思,使得這種講述包含了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可以說,選擇地理空間作為焦點,有效擺脫了“線性歷史”的束縛,在寫作思維的發散與想像力的生產中獲得了更為開闊的表達空間。同時,這種寫作正契合了散文之“散”的內在特性。因為“地理空間”可以將想像力集聚起來,從而生成更為多元的歷史表達。
作品評價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敬文東:“石一寧的散文集《履痕心緒》把沉思化為了現實。他把散文的多種優勢都發揮了出來,給我這樣的散文讀者以很大的愉悅。”
出版信息
《履痕心緒》首次出版於2019年10月,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石一寧,中國作家協會《民族文學》主編,文學評論家、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