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 ,高5-10米,胸徑10-25厘米;樹皮灰白色。二年生枝條圓柱形,粗約-5毫米,黃褐色,無毛,常有成片的栓質皮孔,無毛;一年生枝條近圓柱形,纖細,粗約3毫米,黃褐色,疏生長圓形皮孔;當年生枝條近四棱形,密被灰白微柔毛。芽小,卵球形,芽鱗少數,寬卵形,先端銳尖,近無毛或略被灰白微柔毛。
葉 近對生或對生,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2.5-24厘米,寬4.5-8.5(10.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薄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綠白色,晦暗,幼時兩面尤其是下面密被灰白色絹狀微柔毛,老時兩面變無毛,但下面仍被有在放大鏡下可見的灰白絹狀微柔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側脈自葉基(2)5-10(15)毫米處生出,斜向上升,在近葉端處消失,向葉緣一側有附加小脈4-6條,附加小脈正如基生側脈和中脈一樣在上面平坦或略凹陷下面十分突起,橫脈近平行,波狀,上面隱約可見,下面多少明顯,其間由小脈連線;
葉柄 長1-1.5厘米,腹凹背凸,幼時密被灰白絹狀微柔毛,老時無毛。
圓錐花序 長4.5-6.5(10.5)厘米,常著生於遠離枝端的葉腋內,分枝,分枝末端為3-5花的聚傘花序;總梗長(1)-1.5-3厘米,與各級序軸兩側壓扁,被灰白絹狀微柔毛。花淡綠色,長約4.5毫米;花梗纖細,長2.5-5毫米,被灰白絹狀微柔毛。花被外面疏被內面密被絹狀微柔毛,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約1.5毫米,花被裂片長圓形,近等大,長約3毫米,寬1-1.2毫米,先端鈍。能育
雄蕊 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花絲無腺體,花葯略長於花絲,卵狀長圓形,先端銳尖,藥室4,內向,第三輪雄蕊花絲基部有一對具短柄的圓狀腎形腺體,花葯近長方形,與花絲等長,藥室4,外向。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連柄長1.5毫米,被柔毛,柄長約0.5毫米,先端呈箭頭狀長三角形。
子房 卵珠形,長約1毫米,近無毛,
花柱 纖細,與子房近等大,柱頭小,不明顯。果未見。花期4-5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
柴桂 (
Cinnamomum tamala (Buch.-Ham.) Th. G. Fr. Nees)相近,但葉為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2.5-24厘米,寬4.5-8.5(10.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幼時兩面尤其是下面密被灰白色絹狀微柔毛,老時兩面變無毛,但下面仍被有在放大鏡下可見的灰白色絹狀微柔毛,基生側脈向葉緣一側有附加小脈4-6條,附加小脈正如基生側脈和中脈一樣在上面明顯凹陷下面十分突起;圓錐花序長4.5-6.5(10.5)厘米,常著生於遠離枝端的葉腋內,密被灰白色絹狀微柔毛,可以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貴州南部、廣西西南部。生長於海拔550-1100米的石灰岩山山坡或谷地常綠闊葉林中或水邊。喜溫暖、濕潤,幼樹喜蔭涼環境。適宜生長於雨量、氣溫高、相對濕度大的地區,土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偏酸性土壤。
屏邊桂 繁殖方法 採種: 屏邊桂種子成熟時呈紫黑色,因成熟期參差不齊,且易被鳥類啄食,必須分期及時採收。采後應搓去果皮涼於,隨采隨播或混濕沙貯存,否則會降低發芽率。
種子育苗: 採用行距20-25厘米條播較好,毎畝用種15千克右左。一般播後25-30天開始發芽,出土時間不一,早春播種要50-60天才能出齊。苗期必須搭蔭棚。兩年生苗高一般達50厘米以上,即可上山造林。
高壓育苗: 高壓苗能保持優良特性,但主於不明顯,必須斜栽以促使基部萌芽形成新的主幹,才有利於生產桂皮。
栽培技術 栽植: 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呈微酸性的土壤。一般每畝造林100-120株左右。栽植季節以2-3月新芽未萌發前最好。栽前剪除葉片,根系沾黃泥漿。
套種: 屏邊桂幼苗期喜蔭蔽,可套種能起一定遮蔭作用的作物或綠肥如木薯、甘蔗、木豆等;立地條件差不宜套種農作物的,可在林地中適當留些雜灌木供遮蔭和促進屏邊桂生長,4-5年後清除雜灌木。
撫育: 每年鋤草松培土1-2次,宜於春秋季節進行。成林後一般2-3年撫育一次。為使屏邊桂樹幹形通直、樹皮平整,應適當修去樹冠下部枝條,能促進植株生長。修剪的屏邊桂枝可供藥用。
主要價值 屏邊桂樹木材紋理通直細緻,質地優良,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桂皮等為常用中藥,具有溫補肝腎、散寒止痛、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