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北岩寺

屏南北岩寺

屏南北岩寺,俗叫下院,在福建省屏南縣舊縣城雙溪出東門約1.5公里處,該寺自宋太宗太平興國6年(981年)始建。至今已1026年,為屏南有名千年古剎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南北岩寺
  • 俗名:下院
  • 寺深:44米
  • :27米
屏南北岩寺介紹,屏南北岩寺古蹟,

屏南北岩寺介紹

該寺深44米,寬27米,土木結構六排五開間。北枕獅峰松杉林,面對勸農橋、馬鞍山雙溪小盆地。左毗蟠龍長崗趾麓,右倚三台萬仞巨崖。雙溪之源東溪碧龍澗繞寺潺潺而過。
屏南北岩寺四周皆山牆環繞,共五進,有山門、放生池、彌勒地、大雄寶殿、觀音堂。寺前山崗上有齊天大聖廟一座,藏骨塔(靈塔)一幢,碧龍澗邊還建有棲岩亭及摩崖石刻“洗心岩”等。
屏南北岩寺自宋初始建歷後數度重修,廢興幾遭,也曾焚於兵火。又自清康熙25年(1686年)至今十餘次重修(建),已形成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占地(包括山林、水田、山地等)約百餘畝,保留部分宋代建築特色,典型明清建築風格的一幢古老寺院。
其寺名匾系1982年,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親筆題寫。寺大門聯曰:“碧澗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畫古猶今。”也正是這座千年古剎的真實寫照。
屏南北岩寺
其寺由肇基雙溪始祖陸氏噩公之第四世裔孫,宋建隆元年(960年),明經承制授將仕郎,試太常寺奉禮郎,後又任校書官的承厚公籌建於宋太平興國6年(981年)。據《陸氏宗譜》稱,屏南北岩寺原為“家廟”(祭祀宗先之地),可追溯陸氏漫漫先史。
陸氏祖籍河南關中唐都長安,唐僖宗乾符3年(876年),陸氏開屏始祖噩公放任福建建州古田知縣。後因唐季政局動盪,返籍不得,滯留閩都數載。遂於後梁末帝乾化3年(913年),攜眷赴其轄地,今屏南縣雙溪鎮際下洋處拓荒墾殖,繁衍子孫。史稱:由於後周世宗時(後周世宗顯德2年〈955年〉)曾對佛教一度抑制打擊,嚴限佛教發展,各地寺院都受到嚴重影響,倖存者僅餘十分之一。
傳至陸氏第四世孫承厚公時,由於宋初戰事已息,局勢較為安定,統治者又採取調整統治的寬舒政策,並放寬對佛教寺院限制,利用佛教來籠絡人心,穩固統治。因此,深山之中雙溪小盆地,也由於交通阻梗,一度成為所謂“世外桃源”。時人曾有詩曰“山居何事勝居塵,菜出於園飯出田,魚任網求無用價,肉因獵取不須錢”。雙溪村也曾一度歌舞昇平。因此,承厚公等裔孫每每思念先祖,籌建屏南北岩寺院,即令人繪先祖神象,鐫刻神靈牌位,供奉於寺中。並於那段時間先後在邑內建設靈岩、寶興、寶鏡、慈福、景福寺等六座寺院。
時逢高僧覺海雲遊至此,陸承厚挽留重聘其主持建寺工作。歷三年,至雍熙元年(984年),大雄寶殿始建成。因寺北有巨嶂崖岩遮障,寺稱“北岩寺”。又因寺處靈岩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建)下山二里,邑人亦谷稱“下院”至今。
由於陸氏自五代後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肇基開發雙溪至清初,歷數百年來中原南遷各姓裔孫共同經營開發墾殖,加之雙溪地處甌(建甌)政(和)古(田)寧(德)周(寧)等諸縣(市)邊界,官道縱橫,為閩東北地區中轉樞紐與繁華市鎮之一,過往行人香客頻繁交錯。也曾有人作詩讚曰,“雙溪之山秀且靈,雙溪之水淵且清,山效靈兮惟降神,水流清兮可濯纓,藏同萬年兮既固既寧。”雙溪城郊屏南北岩寺也歷千餘年來一直為文人墨客、名紳豪賈、結朋郊遊、飲酒作賦、吟詩唱句好去處。屏南首任知縣,江蘇武舉人沈鐘(乾隆元年~3年〈1736~1738年〉在任)即作“雙溪八景詩”來稱譽雙溪山水旖旎,秀麗壯美,膾炙人口.其八景詩“北寺秋聲”是為名景之一.詩曰:“滿山木葉繪丹黃,一派秋聲在上方,風雨瀟瀟吹敗壁,松杉颯颯響空廊,豆花露下蛩鳴切,稻熟霜來雁影長,記得豳公當九月,愛民早計授農裳”.屏南北岩寺內外亦有八處景點,盡顯其周鄰山水奇特風光.即“獅峰積雪”,“竹閣秋聲”、“虎洞歸雲”、“蓮沼天香”、“藤岩瀑布”、“松橋夜月”、“鯨山樵唱”、“龍澗漁歌”。
千餘年來,每逢正月初八日,六月十四日晚這些寺院重大佛事綿延至今不斷。其時虔誠男女、信士弟子、頂膜叩拜佛祖神靈進香。遊人墨客、觀景即興、吟詩作賦、人頭攢動、擦肩磨臂、如雲如織。晨鐘暮鼓、擊緣敲缽、香菸繞娜、酌酒茗茶、酌斟推敲、熱鬧非常、不亦樂乎,真正成為“極樂世界”。
今日,雙溪古鎮已成為“福建十大最美鄉村”與榮膺全國假期十佳旅遊線路“閩東北親水游”殊榮。再加之寧(寧德)武(武夷山)高速公路屏南連線線穿境而過。且毗鄰國家級地質公園“奇特白水洋”及國家級鴛鴦溪風景區。因此近年來交通便捷,旅遊業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到屏南北岩寺進香、旅遊、觀光香客、遊人約20餘萬人。屏南北岩寺經過近年來當地政府重視和民間各界人士集資建設,尤為目前寺院住持釋印柳為寺院修復擴建作出重大貢獻,寺院已整理修葺一新。這座千年屏南古剎,正逐步撩開神秘的面紗,以嶄新面目,笑迎八方來客。

屏南北岩寺古蹟

屏南北岩寺內有藏佛124尊。其中:彌勒地6尊,大雄寶殿34尊,觀音堂84尊,各尊塑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寺內古蹟尚留:
①大雄寶殿內外宋代地磚(每塊長寬各30公分,厚約3公分)。
②大雄寶殿前原放生池台級護階上宋代石刻(宋紹聖元年〈1094年〉刻)《陸氏宗譜》載,陸氏七世祖仁償公,於宋嘉佑8年(1063年),重修大雄寶殿。宋紹聖元年(1094年),其子八世祖公享公續父志,但未果染疾去世。孫九世祖陸質秉承其祖、父之遺志,肩負重任,奮力建設,於當年(紹聖元年〈1094年〉)完工。並於殿前台級護階上刻“男質等恭為獲利,紹聖元年七月望日”字樣以記志。
③明代石碾藥船一尊。
④清初(康熙年間)龍虎壁畫及古鐘一尊。
屏南北岩寺牡丹屏南北岩寺牡丹
⑤據說,該寺前清時,曾有鎮寺之寶“五猴護印”木雕一尊。傳言該木雕之猴為神猴蛻變,靈感無比,系邑內一名紳家藏。因神猴騷動,驚奇萬分,名紳遂把木雕贈送屏南北岩寺藏放,後蹤跡元覓。一說為:該木雕被一小偷盜去,置家中不久,仍是神猴作崇,靈威數現。懼之,又悄然將木雕送歸寺內。又說,解放初被省博物館收藏云云,不得而知。
⑥寺內植有前清邑人台灣守備薛文潮(乾隆52年〈1788年〉)帶回洛陽大牡丹數株,花開二色,雍雅風綽而名聞邑內外。屏南北岩寺內八景之一“蓮沼天香”歷來為文人墨客所讚譽吟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