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化學變化是生命活動終止後,屍體組織及體液的生物化學成分均會產生很大變化儘管這些變化的程度與周圍環境、疾病、死因、瀕死期長短、生前與死後酶的活性、生前健康狀況等因素有關,但一般來說,這種變化在死後不久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由於蛋白質被酶破壞,死後血液和腦脊液中的游離胺基酸氮水平顯著上升,而它在生活時各種疾病情況下均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常用的指標有:(1)胺基酸氮。由於蛋白質被酶破壞,死後血液和腦脊液中的游離胺基酸氮水平顯著上升,而它在生活時各種疾病情況下均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死後3—4小時內,血液中濃度未超過18—19毫克/100毫升;死後12小時,血液中濃度超過30毫克/100毫升,凡數據未越過14毫克/100毫升者,死亡時間不多於10小時。(2)肌酸:如果股靜脈血漿中肌酸濃度為5毫克/100毫升或小腦延髓池腦脊液中肌酸濃度為6毫克/l00毫升,則死後時間不超過10小時,但必須排除腎功能不全的因素。(3)黃嘌呤和次黃嘌呤。死後在小腦延髓池腦脊液中可增加到100倍以上。(4)鉀。屍體自溶可引起體液中鉀含量上升,在死後1一8小時,從12毫克/100毫升上升到43毫克/100毫升。除上述幾個生化指標外,有時還檢查肌內ATP含量,屍體內糖原變化,臟器內的維生素B2,死後肝細胞線粒體中蛋白質及螢光強度等推測死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