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茂高速公路廣東省信宜段沿線田野考古調查、勘探等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時組織考古隊伍,進行文物考古調查以及勘探工作,全線50公里共發現了20多處遺物點,確定廣東省信宜市池洞鎮嶺砥村屋背山遺址為距今1000餘年的南朝至晚唐時期俚人聚居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屋背山遺址
- 發掘時間:2013年
- 地點:廣東省信宜市池洞鎮嶺砥村屋背山
- 發掘面積:1100平方米
情況,文物,內耳釜,大口尊,
情況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俚人聚居遺址
出土代表文物:內耳釜、大口尊
文化內容:俚人聚居遺址
池洞鎮嶺砥村屋背山遺址是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俚人聚居地遺址,此處遺蹟主要表現為灰坑以及袋狀坑。據了解,發掘面積1100平方米。嶺砥村屋背山遺址發掘最深的灰坑深2.8米,腹徑最大約2.5米,此處遺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殘片,以及陶器小件多件。保存完整的有陶罐、陶缽、青瓷碗、鐵器、磨刀石、陶紡輪、石錛等,其中最具代表是口沿有紋飾的寬沿大口尊以及獨具俚人文化生活特色的內耳釜。
文物
內耳釜
在市博物館看到,經過考古人員搶救修復的兩個內耳釜完整地呈現在記者面前。內耳釜呈灰褐色,圓桶狀,高約30厘米,口直徑約25厘米,口沿內側近口處兩邊對稱有一對半圓形的“提耳”。考古人員表示,把繩子穿過“提耳”就可以把整個釜吊起來。因為繩子是從釜口沿內穿起來的,外面生火都不會將繩子燒壞,所以古人用這種內耳釜燒水或者煮飯是很有創意很有智慧的。考古人員表示,銅鼓、內耳釜、提梁壺、四耳罐這四大器皿是俚人的特色生活用品,尤其是內耳釜目前僅在粵西地區俚人生活的地方出土。
大口尊
在嶺砥村屋背山遺址文物展區,看到最為完整的大件陶器就是這個兩個保存完整的寬沿大口尊。陶器呈灰黑色,尊口沿有一圈菱形紋飾。高約45厘米,內徑約30厘米。據考古人員推測,其功能可能是用來裝五穀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