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莊園

屈氏莊園

瀘縣屈氏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 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屈氏莊園現存部分占地12畝,坐西南向東北,整體布局似一艘大船,它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繼大邑劉文彩“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莊園經歷的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到中華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多個時期,曲折的歷程,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是歷史變化的一座標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氏莊園
  • 始建時間:清朝道光年間
  • 占地:30多畝
  • 房屋:180餘間
  • 門票:免費
莊園簡介,歷史的見證,風水理論,藝術感染力,展現智慧,紅色旅遊地,

莊園簡介

屈氏莊園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起始於當時任知事的屈應選,經過幾代人的雙手營造,到了屈應選孫輩屈恆升的時候,整個莊園建築達到日臻定然整的地步。整座莊園共占地30多畝,內外有圍牆3層,莊園內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共有房屋180餘間,園內設有戲台、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原叫荷花井)、內花園、外花園、前花園、吞花園、水池、涼亭、釣魚台、網球場、跑馬場等。 該莊園以其規模大,建造豪華而甚稱川南老大,莊園的主人們在建園之初,頗費了一番腦筋,既要考慮宅基與人相生相剋,又要考慮防匪防火功能。整個建築以中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既分散又集中,4座雕樓分布建築4角,登樓即可俯瞰整個莊園,又象四雄獅坐鎮把守。一處有事,只要在雕樓上鳴槍,喊話,點烽煙,其他地方即可救應。解放前夕,鬧土匪最凶時,屈恆升還高價從外地買回5門電話機,可隨時在任何一角坐鎮指揮,打擊來犯之敵。
屈氏莊園
屈氏家族在屈恆升時代已經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人,同時也達到了頂峰。屈家共有土地3500多畝,主要分布在瀘縣、隆昌、榮昌三縣的10多個鄉鎮,每年收租糧達63萬多公斤,他還擁有輪船兩艘,往返於重慶、武漢和上海之間;打米水碾1座;酒精廠1個;鐵業鋪1個;匯同錢莊一座;玉堂村餐廳1個;會館2座,建在成都市區;辦有啟明中學1所,園內藏書2萬餘冊;同時園內還養有轎夫、馬夫、丫環、奶媽、廚師、伙夫、花匠、裁縫、更夫、家丁等40餘人。屈家可謂盛極一時。

歷史的見證

屈氏莊園體現了近代社會上層在四川生活的形式和風貌。屈氏家族從清代道光年間至1916年,歷經幾代人的營造,建成占地30餘畝的屈氏莊園。莊園及莊園遺存的實物和文獻資料,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集中反映了近代瀘縣(瀘州)的社會經濟狀況、社會發展和變遷,是近代中國農村的一個側影,是屈氏家族物化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近代史學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為認識和研究四川近代的社會、經濟、文化、建築民俗提供了重要的解析場所。屈氏莊園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倫理思想。莊園共一房間180間,它的布局凸顯了清末民初四川地區的尊卑之禮、長幼之序、男女之別、內外之分等宗法倫理思想,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屈氏莊園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由於民族之間的大融合,北方經濟逐漸南移,中原文化開始注入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在吸收北方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文化,屈氏莊園正是這種文化在建築上的體現,建築群南北兼融、中西結合,形成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它是中國多元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構成了傳統民居文化的繁華。
屈氏莊園

風水理論

屈氏莊園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理論。莊園坐西南向東北,後靠五仙山,側依瀨溪河,整體布局似一艘大船,後花園花山如船尾,前花園為船頭,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風順”。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莊園內處處體現一種天井文化,天井既排水、採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之功效。莊園體現的風水理論對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屈氏莊園

藝術感染力


莊園內,道光年間修建的中心建築群採取中軸線對稱方式布局,內戲樓將西式的廊房和中式戲台組合,構成的整體輪廓舒展柔和而不失莊嚴;白牆、青磚、黛瓦,色調清新而淡雅;畫棟雕梁、飛檐斗角,盡顯巴蜀之地的婉約美和內斂氣質。整個建築群內設有大小花廳、天井48個,以裝修精緻的中堂為主,布局左右花廳、寢室、帳房、書房、廂房,室內外空間和諧優美,不能不感嘆莊園主人在空間處理上的獨具匠心。莊園內各個部分以天井作隔斷可獨立存在,既擴大了房屋之間的距離,更具有防禦功能,這種將防禦功能藝術化的建築手法,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屈氏莊園注重建築裝飾。特別是磚雕、木雕、石雕、泥塑、繪畫和石刻題記上,豐富而不華麗,精美而不繁瑣,表達了主人的美好願望。內戲樓 廊房上的浮雕運用了西畫的焦點透視技法,立體細膩、技法嫻熟,極富生活情趣;窗為弧形頂或尖頂,有中歐簡練、大方的特點。莊園的內裝修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人在尊崇自然美的同時,也不曾忽略對自家宅院的精心營作與美化,尤其是磚、石、木的三雕工藝,處處體現出勞動人民別具一格的神思與匠心,為後人的建築裝修提供了大量的實物素材。而在這座城堡建築中,內戲樓猶如一縷異域來風,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構成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與西歐建築的和諧美。

展現智慧

屈氏莊園外觀以第一層高8米的石圍牆形成封閉空間;第二層高8米的火磚圍牆四角修建高達22米的北極樓、東平樓、南極樓、西平樓四座碉樓。莊園的空間組織建築造型、建築裝飾都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園內設有戲台、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前花園、內花園、後花園、水池、涼亭、釣魚台、網球場、跑馬場、花山族墓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典型的高牆碉樓民居,飽含著民族文化蓬勃生命力的鮮活。
屈氏莊園的建築體現了近代四川的科學技術水平。據莊園碑刻記載:莊園是因盜匪四起而築雕自衛。其外圍封閉,牆體監固厚實,雕樓高大,防衛設備齊全,無處不貫穿著一種防禦的理念,表現了傳統民居的內向性。建築為磚木結構,經100年風吹雨打甚至炮擊而屹立不倒。它反映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建築本身在就地取材的基礎上和當地地理環境的有機結合,展示了我國工匠的建築技術水平和智慧,是我國近代軍事學、結構力學、物理學、幾何學、材料學、建築學發展的實物例證,為今天的建築提供了發展與創作的資源。

紅色旅遊地


1950年3月,解放軍南下剿匪部隊142團開進瀘縣後,把方洞鎮玄灘鎮作為剿匪重點,短短几天內,就順利解除了其他莊園零星土匪和家丁的武裝,唯有以小埂子、石牌坊、王坳為中心的國民黨殘兵敗將、土匪、武裝家丁互相勾結,憑藉堅固的碉樓負隅頑抗,拒不投降。

那時屈氏莊園內有武裝家丁一個排,50多條惡狗。由屈恆升的大兒子屈毅夫親任排長,加上火拚後強行進駐莊園的一幫土匪武裝,組成了一支頑匪隊伍,再加上王坳、小垣子的1000多名地主武裝,在國民黨殘兵喻麻子的指揮下,決心與我剿匪部隊頑抗到底。剿匪部隊考慮到人地生疏,兵力有限,加上幾個莊園的堅固碉樓易守難攻,便調整戰略戰術,採取圍而不打,各個擊破的辦法。第一天拿下王坳,第二天集中優勢兵力,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終於拿下屈氏莊園
解放軍在瀘縣剿匪的戰爭,是我國解放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屈氏莊園作為這一戰爭的核心區域,將記入中國近現代革命戰爭史冊。70年代為了順應時代需要建成的繼“收租院”後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接待觀眾達20多萬人次。屈氏莊園及其保留下來的紅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記錄了中國從解放戰爭到文革時期的一段歷史,使屈氏莊園成為我國人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場所紅色旅遊紀念地,吸引著廣大遊客前往遊覽和參觀。因此,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