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春燕

屈春燕

屈春燕 女,1966年生,198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別獲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春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學歷:博士
  • 性別:女
基本介紹,主要經歷,負責與承擔的項目,發表文章列表,

基本介紹

女,1966年生,研究員,博士。
198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別獲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現在該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InSAR和PS/CRInSAR及衛星熱紅外遙感在地震及構造形變領域的套用研究。
屈春燕
198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並於2001年獲本所博士學位。曾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行業專項和汶川地震科考等多項課題。近幾年負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行業專項、所長基金項目和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多個項目,技術主持完成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InSAR角反射器項目。發表SCI、EI及核心期刊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署名和通訊作者文章18篇。目前主要從事基於InSAR、PS/CR InSAR的地震形變場及地殼微小形變觀測研究。此外也開展構造活動區紅外亮溫背景場動態演化的研究。

主要經歷

198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別獲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現在該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InSAR和PS/CRInSAR及衛星熱紅外遙感在地震及構造形變領域的套用研究。
1988年本科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專業,獲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所工作,並於2001年獲本所博士學位。曾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行業專項和汶川地震科考等多項課題。近幾年負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地震行業專項、所長基金項目和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等多個項目,技術主持完成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InSAR角反射器項目。發表SCI、EI及核心期刊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署名和通訊作者文章18篇。目前主要從事基於InSAR、PS/CR InSAR的地震形變場及地殼微小形變觀測研究。此外也開展構造活動區紅外亮溫背景場動態演化的研究。

負責與承擔的項目

1.基於CR/PSInSAR技術的南北地震帶中北段地殼形變觀測與研究,2010-2011,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項目負責人
2.套用PSInSAR技術探測地殼微量形變的研究(DF-IGCEA-0608-2-12),2008-2010,所長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3.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InSAR角反射器項目,2008-2010,中國地震局項目。項目技術主持負責人
4.利用衛星熱紅外遙感監測長白山火山活動性(40772106),2008,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5.紅外亮溫背景場特徵及地震信息提取方法研究(2008BAC35B03-04),2008-2010,國家科技支撐項目。項目負責人
6.地震數據模型最佳化技術研究(200708049),2007-2009,地震行業專項。項目負責人。
7.InSAR與GPS的聯合最佳化觀測與處理技術研究(200708013),2008-2010,地震行業專項。項目第二負責人
參加的項目:
8.InSAR地殼形變,汶川地震科考專項(JH-08-17),2008
9.汶川地震同震-震後InSAR形變場演化圖像與發震斷層特徵研究(LED2008A06),2008-2010,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
10. D-InSAR技術在地震短期預測中的套用(2006BAC01B03-01-03),2006-2008,科技支撐項目
11. 基於人工和永久反射器的Insar微量形變監測模型研究及初步套用(40574007),2006-2008,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12. 衛星準實時地表增溫監測警示系統的初步研製(106045),2006-2008,地震基金項目。支撐項目
13. 2003-2005,中國西部活斷層與衛星熱紅外信息(90202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2003-2005

發表文章列表

1. Qu Chunyan, Shan Xinjian, Zhang Guohong, Song Xiaogang, Zhang Guifang.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in 2008 derived using differential radar interferometry.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2010,04(01),043516,DOI: 10.1117/12.866087 [SCI]
2.張國宏,屈春燕,宋小剛,汪馳升,單新建,胡植慶.基於InSAR 同震形變場反演汶川Mw7.9 地震斷層滑動分布. 地球物理學報.2010,53(2):269-279 [SCI] 通訊作者
3.Qu C Y, Ma J, Shan X J. A discussion about an earthquake precursor of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Chinese J. Geophys.(in Chinese),2006,49(2) [SCI]
4.屈春燕,單新建,宋小剛,張桂芳,張國宏,郭利民. 基於PSInSAR技術的海原斷裂帶地殼形變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2011.(接收待發)[SCI]
5.屈春燕,單新建,宋小剛,張桂芳,張國宏等. D-InSAR技術套用於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場的空間分析.地震地質.2010,32(2): 175-190
6.屈春燕,單新建,宋小剛,張桂芳,張國宏等.四川汶川Ms8.0級地震同震干涉形變場定量分析.自然科學進展. 2009, 19(9):963-974
7.屈春燕,宋小剛,張桂芳,郭利民等. 汶川Ms8.0級地震InSAR同震形變場特徵分析.地震地質.2008,30(4): 1076-1084
8.屈春燕,鄧起東.中國1/400萬活動構造空間資料庫建立,地震地質,2008,30(1):298-304
9.屈春燕,單新建,馬瑾. 地震活動熱紅外異常的影響因素分析.地震研究,2007,30(2):113-119
10.屈春燕,單新建,馬瑾. 紅河斷裂高溫條帶的成因及其與地震活動性的關係探討.地震學報. 2006,28(1):91-98. [EI]
11.屈春燕,單新建,馬瑾. 衛星熱紅外遙感在火山活動性監測中的套用. 地震地質.2006,28(1):99-109
12.屈春燕,單新建,馬瑾. 地震活動性熱紅外異常提取方法研究. 地球科學進展.2006,21(7):699-705
13. 屈春燕,馬瑾,單新建. 利用衛星熱紅外觀測地球排氣現象的一次嘗試. 地震地質. 2004,26(3):539-547
14. 屈春燕,徐傑,陳國光.遼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井壁崩落法地應力測量. 地震地質. 2004,26(2):318-324
15.屈春燕,葉洪,劉治.利用WebGIS建立工程地震信息系統,地震地質. 2002,24(2):258-264
16.屈春燕,葉洪,劉治. 網路地理信息系統(WebGIS)在地震研究中地套用,地震學報. 2002,24(1):90-97
17.屈春燕,葉洪,劉治.WebGIS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學中的套用前景.地震地質.2001.23(3)
18.屈春燕,葉洪.2000.利用GIS分析活動斷裂與地震的相關性.地震研究.23(1):72-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