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楔子一,楔子二,誕生,起源,父仇,修煉,居合神社,發展,始祖,禮法,演練前,演練時,演練結束,劍法淺析,居合十式,第一式,第二式,第三式,第四式,第五式,第六式,第七式,第八式,第九式,第十式,専門団體,
楔子
楔子一
看過《聖鬥士星矢》的朋友應該記得,十二宮中金牛宮聖鬥士阿魯迪巴使用的絕招叫做“巨型號角”,這一招據說是根據日本的
居合道的原理而創製的,通過快速地出招和收招使對手無法判斷招式的來路,從而擊倒對手,《
薄櫻鬼》中
齋藤一是個
左撇子居合斬高手。那時我們對居合劍法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只知道
居合劍法是一種出招快速的劍法。
楔子二
什麼是無刀術?無刀術按照其真正的稱謂應該是“
無刀取”,它起源於戰國後期的
柳生新陰流。柳生新陰流的真髓就是"無刀取",即以空手制住手中有劍的對手,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空手接白刃"。柳生新陰流不贊成以殺戮來磨鍊劍技。在《活人劍》及《無刀之卷》中,都體現了柳生"無刀取"的意義:"不殺人,我們以不被殺為勝。"。
那么
拔刀術和“無刀取”究竟有何關係呢? 通過快速的拔刀在對手拔刀前的一瞬間擊倒對手,使對手陷入“帶刀如同無刀”的境地,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劍法---居合劍法。之所以說它是“另類的無刀術”是因為一般的“無刀取”是使用者自己本身無刀,而居合劍法則是使對方陷入無刀境界的劍法,因此說它另類也就不足為怪了。
誕生
起源
居合劍法起源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拔刀術”。拔刀術成為一種獨立的劍術而存在要上溯到日本古代
奈良朝或平安時代初期。那時
武士在戰場格鬥時,在所使用的槍、矛和薙刀等武器被折斷或擊落時的瞬間,拔出腰佩的大刀、或短刀以應對敵人,久而久之就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刀技,後來與劍道合併研究發展後,各種派別紛立採用,沿襲下來。
其真正誕生的時期大約始於戰國末期,也就是大約十六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間(通常這段時期被稱之為“安土,桃山時代”)。現今日本公認居合道之始祖為
林崎甚助重信就出生於那個年代(大約為1547年),他是出羽之國人氏,生於林崎村(現日本
山形縣村山市楯岡町),幼名民治丸。他的父親據說是當時楯岡城主
最上義守(豊前守)的
家臣淺野數馬。
民治丸六歲時,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其一生命運的事。他的父親被當時同藩的食客坂上主膳偷襲所殺。為什麼被殺,因為缺乏資料的關係,我們只能稍作探討。根據林崎神社一帶流傳的說法,最上義守在操辦祖先兼賴的300周年祭法事時,放棄了原先作為禮法專職而被雇用的坂上主膳所提倡的大內家禮法,而採用了淺野所提倡的將軍家禮法。由此淺野和坂上的對立產生了,民治丸六歲的時候,淺野就被坂上暗殺了。
父仇
父仇不共戴天,民治丸立誓必報父仇,然而坂上主膳本人是當時有名的一流劍客,六歲的民治丸欲報父仇實非易事。於是民治丸開始苦練劍術,因為年齡和經驗上的差距,民治丸要擊敗坂上主膳不能依靠一對一的劍擊格鬥,也就是說和坂上主膳展開持久的對攻對於民治丸來說是很不利的。那么唯有速戰速決,爭取在短時間內擊倒坂上主膳才有成功的可能。而符合這個條件而且當時比較流行的劍術就是鹿島新當流。因為鹿島新當流是一種很單純,講究純粹的“一擊必殺”的刀法,正符合民治丸希望速戰速決的想法。於是以此為目標民治丸開始了刻苦的修行。
修煉
他每天每夜雪雨無阻地持木刀到森林裡以大樹為對手,一心不亂地作劍擊的修練。儘管是這樣的練習,但是民治丸依然沒有擊敗坂上主膳的信心,直到十二歲那年,民治丸到林崎神社祈願後,繼續自己的修煉,突然有一天晚上,疲憊不堪的他做夢夢見一白髮老翁,對他說:“你有創派立流的運命,但只有悟得用長柄之刀較能有利之理,才能成功,你先用此刀試試”話說完後拿出一把刀,這時驚醒的民治丸,立即按照夢中所見,削造了一把柄長二尺,長達三尺的木刀(按照現在的尺度可能為九十公分,而總長要達到一百五十公分),用這把刀繼續修煉,終於創出了長柄刀撥刀術的流派來。當然這很可能是後人為了附會前人而編纂的,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民治丸祈願後練習劍法時無意間刺向自己的影子,突然領悟到用長柄刀彌補自身不足,制敵先機的方法。長柄刀其有利點是在斬出一劍做圓形運動時,因長度增加,劍尖部分的速度及攻擊力也會相當驚人。但是,使用時對於體力的消耗及種種不便也應運而生,因此,民治丸便想出了拔刀與攻擊一體的技巧,這就是後來的林崎流拔刀術。
居合神社
派定義為林崎明神夢想流(註:林崎明為當時林崎神社供奉的神祇,夢想一詞來源於“拔劍刺向自己的影子”的典故)。從此林崎甚助帶著家傳的寶刀“信國”踏上了尋找仇人坂上主膳的道路。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林崎甚助十八歲那年,他在攝津
山城國的伏見附近遇上了他苦苦追尋的仇家主膳,林崎當即向坂上主膳發出挑戰。自恃劍客身份的坂上主膳對年僅十八歲的林崎甚助非常輕視,他一邊冷笑一邊對林崎甚助說:“你既然敢向我挑戰我就不能讓你活命,但念在你還年幼,為免你痛苦,我倒可以一刀結束你的性命,讓你毫無痛苦。”說完後坂上主膳還非常輕蔑地不停地冷笑。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不發一言的林崎突然拔刀斬擊,當時兩人相隔大約有一米左右,坂上主膳萬萬沒想到林崎甚助會在這個距離就發動攻擊,他剛伸手準備拔刀,可惜當他的手剛剛觸及刀柄,他的頭已經被“信國”一切為二了,林崎甚助終於得報父仇,而他這種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凌厲的拔刀術也從此聲名大噪。
此後林崎甚助繼續著自己的劍術修行之旅,而他的武勇之名也越來越大。根據《武勇傳》上的記載,在
信州岩村田城下,他曾遭到一群無賴和盜匪的襲擊,面對群敵,林崎甚助
不慌不忙地拔出他賴以成名的寶刀“信國”,轉瞬間就擊倒了所有敵人。而此後林崎的行蹤就成了一個謎,唯一可以知曉的就是終林崎甚助一生,無妻無兒也沒有開設道場,在流浪和修業中孤伶伶一個人走完了全部人生的旅程,死時享年七十。
雖然林崎甚助沒有開設過道場,但是他的弟子中卻著實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其中田宮平兵衛重正無疑是最出色的一個(同時也是林崎明神夢想流的第二代正統傳人)。他生活在戰國末期,那是將迎來太平之世的年月。因而為實戰服務的拔刀術,也有必要進行變為和平時期劍術的蛻變。平兵衛經過反覆探索,總結出了發源於林崎流的劍技,用於太平之世,在一對一的決鬥中更加有利的新的劍術,這就是新田宮流拔刀術。在今天的山形縣最上郡和
茨城縣水戶市,分別有林崎流和田宮流兩種居合術的道場。
發展
居合劍法從林崎甚助創建以來,經過田宮平兵衛改良提煉,遞經長野無樂齋槿露,百軍兵衛光重,蟻川正
左衛門宗續,萬野團右衛門信定四代的延續,直到
江戶中期享保年間的第七代嫡傳的
長谷川英信,居合道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中長谷川英信其人則被視為至始祖甚助以來最傑出的高手。
當時英信為適應時代潮流,將刀佩戴的方式改為刀刃向上以利拔刀,並經過總結而創出“長谷川英信流”,由江戶帶回“四國”
土佐推廣,而英信流也得以在“四國”高知一帶廣為流傳。 其後居合道再歷經荒井勢哲清信,林六太夫守政(同時是神陰流高手),
林安太夫政,大黒元右衛門清勝幾代人的延續,直至十二代傳人大森六郎左衛門把劍形五式和小笠原流禮法正跪坐姿勢融合發展出“拔擊居合”,同時加入英信流的要素而開創了“大森流”,使得居合道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而林崎流之正統自第十二代起分傳
谷村及下村二派,下村派至第十六派後絕,谷村派則沿傳至今不斷。
自古以來
劍道和居合道之間的區隔一直是相當含糊不清的,同時與之相對的是自古以來
日本武士以劍道高手而名留後世的大有人在(如柳生新陰流的幾代傳人,二天流的名人
宮本武藏等),而居合的名人達士卻大都埋名不揚的,留給我們較深印象的也就只有開派宗師林崎甚助一人。究其原因劍道中比試的成分較濃,而“居合道”作為一種因為復仇而誕生的劍術,習練者大都比較低調因此才會默默無聞。
不過當文明開化後
廢刀令來襲時,劍道和居合道卻都雙雙不能得以倖免而同遭衰退之厄運。直到
西南戰爭由於“新選旅團”【由原會津藩武士與原
新選組隊員組成】的活躍,再度將劍道風氣鼓起。但是當時的居合劍法卻已由七十多個流派衰微到了僅剩二十幾個流派殘存,在大日本
武德會所舉辦的劍術大會中,甚至只能與各種武術混合演武,這段時期堪稱居合道的黑暗期。
一直到
明治中期,被後世稱之為現代居合的始祖
中山博道先生才將居合之術再一次發揚光大。博道在明治中期潛心於居合,同時受教於土佐的細川義昌、森本兔久身兩位名師,修得內外無雙的英信流,再加上自身的創研,從昭和八年起,成立“夢想神傳流”並推廣於世,時人皆稱之為“昭和劍聖”,從此居合劍法再度慢慢恢復舊觀。
時至今日,居合道已經成為了日本古流武術中同劍道並駕齊驅的劍術奇葩,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投入到居合道的學習,而居合道“動靜相宜”的精神及內涵也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居合劍法由此獲得了新生。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自有其相通之處,如果我們有機會一窺其全貌的話,相信從中會學到不少東西。
在1930年代“居合道”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取代原有的“拔刀術”
居合道是有段級位制的,居合道有多個流派。
始祖
居合道的開山祖師是
林崎甚助(林崎重信)(1542年-1621年)
居合道要求劍仕在拔刀、揮劍和收劍的動作中做到人劍合一,所以在修練時需要有高道的集中力和嚴緊的態度,才可以令修練者用心去控制一把劍,追求達到最高無我景界。
禮法
演練前
(1)守方先持雙刀,其持法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持小刀,其餘三指握持大刀,雙刀宜作平行持握。
●演練之前將刀(真刀、模擬刀或木刀 ) 提於右手。
●在下座
(2)距離叄步相對以正坐坐下。下座之位置雖無特別規定,但以中央為宜,對於攻方、守方之位置,不必限定攻方在面向上座(正面)之右邊。
(3)左足約退半步,以左膝、右膝之順序跪坐之。
●把刀放置右邊,使刀刃向內,刀鍔與膝蓋線齊。小刀宜置於大刀之內側,為慎重起見可添付左手持放。
●放好後,互相行座禮。行座禮時,雙手要同時著下。
●接著以右手將刀之刀刃向上,刀柄在前而刀尖向後下方,下垂提著,在長官觀覽時,須先將刀柄置於後方,刀尖在前下垂,右手握栗形(系刀帶處)提著。
●向立會(演練)位置前進,其相對位置之距離 約為九步。a.演練時放置小刀之位置,自守方站立位置之右(左)後方約五步之處,刃部向內與演武者作平行放好。 b.跪靠下座一方之膝蓋放刀。 c.從座禮之位置走向立會(演練)位置時,攻方須邊觀察守方之動作,配合行進速度作加減之動作,使同時到演練之位置為宜。(演完回位時亦同)。
演練時
(1)上座行立禮,將上身約作30度之前傾。
(2)相互之立禮,將上身約作15度之前傾,面須注目對方。
●攻方、守方皆提刀作立禮後開始。進入演練位置後,先向上座(正面)行禮,再作互相之禮。
●將刀鐺插入腰帶,左手添付於鍔下方而把拇指扣於刀鍔。拇指扣在刀鍔同時以左手持刀鐺(刀鞘尾端),將鐺送至腹部中間,再以左手弄開腰帶把刀插進去,左手順勢移至左帶邊,而以右手使刀鍔能在臍部前面插好(小刀亦同)。 拇指扣住刀鍔之要領,是要推開刀鍔離開鯉口(鞘口)使易於拔刀,及不致使刀被對方所拔之心情,將左手拇指的
指紋部輕輕扣押在刀鍔之上,此時拇指雖扣在鍔上但不切開“鯉口”。
●用木刀時,換持左手同時,將拇指扣於刀鍔,將刀移置左腰 。大約在身體中央換持左手。持木刀、其柄須在自己之中心線。
●接下來,互相以右足踏出叄大步邊作蹲踞,同時拔劍,使劍尖相接。攻方與守方其腳部之移動皆以擦地足之步法為之。將左足移至右足中間(腳盤不著地處)後蹲踞(右自然體)蹲踞之步法: A.不是蹲踞後才拔劍,而是邊蹲踞邊拔劍。 B.如作袈裟斬之要領拔劍,也不要極端地從頭上高舉而下。
●蹲踞時,右足略前成右自然體之程度,再起立成互相中段之架勢。起立時雙腳不必移動,只以左腳尖將腳踵外撥,就成為中段架式之站法。所謂中段架勢乃將右腳略向前踏出,左拳離臍部前面約一拳之隔,左拳之拇指第一指關節骨與臍部同高。劍尖的高度同咽喉,而其延長線指向對方之眉間(雙目之間)或左眼(小刀之中段也以此為準)。
●後把劍尖下移,互相從左足退五小步,回至原位持中段架勢,以備作下一招式之架勢。劍尖下移乃為解劍之動作 (以下同),劍尖下移之要領,使劍尖自然地指向對方左膝蓋下方叄至六公分處,同持下段架式之程度而向右斜下方,此時之劍尖宜略為離開對方體側,而刀刃須向左下方為要。(小刀之解劍亦準此)。
●持小刀雖準與大刀同,但作架式時,拔出劍同時將左手(13)置於左腰,劍尖下垂解劍也同時將左手放下左手放置左腰之要領,持真刀時(模擬刀亦同)併攏五指輕按刀鞘栗形部(系刀帶處),持木刀則拇指在後餘四指在前,成插腰姿勢。 自然下垂於體側。
演練結束
(1)正面行禮後回到最初之下座行座禮處,互相行座禮退場
●最後之禮與最初之禮同。最後之禮,先互相行禮再向正面行禮後退場 "形"的敬禮法(台灣劍道教室)
兩個人的右手持刀進入道場,雙方保持約六公尺的距離(各自約三大步),對峙而正坐,然後把刀放置在右邊身旁,行禮。接著把刀用右手拿起來,刀刃向上,刀柄向前,刀尖向後垂下,攜刀部起來,保持約九步的間距,向正面敬禮!再互相敬禮之後,把刀插緊在左腰。
此時,左手靠握在劍鞘上,用拇指勾住劍鍔。假使是使用木刀時,則左手握拿木刀,以拇指勾住劍鍔,並且緊靠在腰際間。
劍道形開始時,雙方均從右腳、以滑行步的方式向前滑走三大步,將上半身挺起,而後蹲下,同時拔刀,然後再站起來,保持中段的姿勢和距離。其次,將刀尖下垂,改為下段姿勢,再由左腳向後退五小步,回到原來的位置,再度地恢復為中段姿勢而對峙著。
表演"形"的雙方,分別扮演"攻方"、"守方",擔任"攻方"的人,是出招時的先發動者,立場主動進取。抵擋攻勢的人為"守方",立場被動,但是能予以反擊。
"形"的喊聲只有兩種,即是"攻方"喊"呀","守方"喊"拓",雙方必需精神保滿,運氣十足,聲音洪亮。
劍法淺析
拔即斬,非拔不斬,此刀唯有斬時方為刃物,在守候中看穿剎那的機會才是居合的真髓
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關係,我們中大部分人對於居合劍法的理解,其唯一直觀的印象很可能來源於SNK的著名格鬥遊戲《
侍魂》中那酷得一塌糊塗的
橘右京的劍擊動作,抑或是《
浪客劍心》中
浪客劍心和
瀨田宗次郎那次電光火石般的交鋒。 曾經有種錯誤的理解:認為居合之意在於“居”是拔刀的動作,而“合”是收刀的動作,所謂居合劍法也就是拔刀斬擊和收刀作下一次攻擊的結合運用。於是乎,大家也就自然而然的認為,
星矢擊敗阿魯迪巴的關鍵在於破壞了對方的收刀動作,而橘右京那迅速得無與倫比的收刀動作也成了理所當然的招牌姿勢。但是,只要稍作分析,我們就能得出結論,在現實中這種快捷的收刀動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用如此之長的長柄刀作快速收刀,很難想像不會把自己的手割到,相比之下,套用主上緋月大人在《燃燒吧!劍》一文中的說法“倒是劍心利用天翔龍閃和宗次郎的"縮地"加拔刀術的對決是一擊定勝負,這種程度上的較量倒更加貼近現實一些。”
再回過頭來,我們來重新定義“居”和“合”。其實“居”、“合”二字簡而化之就是對峙雙方的互稱,按照日本古流的傳說,還有“居相”、“拔合”、“坐合”、等等不同的稱呼。 解釋完定義,我們再來解析一下居合劍法的真髓,其實我們將居合劍法的動作還原到最基本,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林崎甚助的“神夢想流”,還是田宮平兵衛的“田宮流”,抑或是浪客劍心飛天御劍流最終奧義--天翔龍閃--也好……它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在拔刀的同時利用刀鋒在圓弧運動中具有的驚人速度向對方作出致命的攻擊,並務求一擊必殺。因此,拔刀術所有的修為在這一擊當中完全體現出,而如果一擊不中的話,就很難擋下或避開對方的反擊,即使能夠擋下或避開對方的反擊,也很難再做出第二次攻擊(因為上文說過像橘右京如此快速的收刀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這樣一分析,“居合劍法”豈非很不實用,使用起來很危險?當然我們首先要了解,“居合劍法”本身是一種復仇的劍法,它不同於創立於戰國亂世的那些務求以一敵十的群戰劍法。林崎甚助在創製時首先考慮的假想敵就是坂上主膳一個人。他也肯定考慮過如果一擊不中的話,就很可能就會被坂上主膳後續的攻擊所擊倒。因此強化拔刀時的攻擊能力及效率,以及利用刀身的特殊長度取得出其不意的攻擊效果也就成為了居合劍法不同於一般拔刀術的關鍵所在。
原始的居合劍法只包含了拔刀,
突刺,斜切(也就是後來袈裟斬的原型)三個基本動作,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提煉和革新,發展至今日,居合劍法的招式已經擴展到了十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居合十式”。看到這裡,大家不要認為它的十個招式像我們國術中的劍術一樣是幾個不同姿勢的組合分解。居合劍法的真髓就在於拔刀時的第一擊,因此所謂的“居合十式”實際上是在十種不同場合或情況下使用拔刀術的方法(類似《笑傲江湖》中
令狐沖使用的“
獨孤九劍”)。
“居合十式”中包括正坐三式、立膝一式、立姿三式(以上七式也是居合道比賽及考試的基本
套路),以及結合了柔術的第九式“顏面當”,以及應付多人情況的第七式“三方切”和第十式“四方切”。具體的招式分解大家可以參看台灣“居合道”的網站,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居合十式”中雖然包含了十種出刀的情況,但其具體的運動軌跡始終脫離不了拔刀,斜切,收刀三個部分。其中的拔刀動作堪稱居合之生命。其要領在於拔出速度起初穩靜而緩慢,至中段時突然變快,等到刀尖快脫離鞘口時,如疾風閃光般的迅速橫切(又稱為橫一文字),簡而言之,就是依其順序“徐、破、急”之要領拔擊。綜上所述拔刀部分是制敵先機從而發揮一擊必殺之銳厲的關鍵所在。斜切又稱為“袈裟斬”,“袈裟”之名來源於其斬擊的方位是從左右兩肩向下刺劃,正好和袈裟前襟的線路一樣。最後,在擊倒敵手後就開始收刀,收刀時要注意的是表示充份的殘心(所謂“
殘心”就是到刀歸鞘為止,對倒下的對手要保持隨時可以應付的心態),不能夠只顧著以急切的動作或是優美姿態來收刀,即只用手腕的收法。而是要將持著刀的右手和握著鞘口的左手,配合得恰到好處的要領歸鞘。
居合十式
第一式
意義:
互相對峙,預感對手有殺意,制先機向對手太陽穴(目和耳一條線附近)拔擊,瞬即由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正坐,行三呼吸(吸第三次氣息時)後,兩手穩靜握刀柄和鞘口,同時推開刀離鞘口,也浮起腰部,豎起雙足之足尖,伸腰垂直上身,一面將鞘扭向左,穩慢拔出刃,至刀尖尚余約10公分時,踏出右足同時將刀水平,向對方太陽穴淚厲拔擊。
註:刀拔出時,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擦左腰帶,左肘要充分拉後,此動作稱謂鞘引(SAYABIKI)。(拉鞘)
拔付時,上身向左後拉約45度,左拳在離身體中心線右斜前約45度處停住。刀刃高度與右肩成水平,刀尖微較水平低下(如滴下鉏附近之水,能慢慢向刀尖流移程度)停住右拳內側。
踏出時,兩膝要成直角(90度)充分挺出腰部,垂直上身,力氣貫注下丹田。
二、拔擊後,瞬即將左膝移靠右踵(腳跟),依左耳高度,刀持水平,右手肘向內彎,像刺突後方的心意迅速將刀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瞬即踏出右足同時由正面斬下。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左手握住鞘口要移至水月近處才鬆手。
振舉兩手儘量高舉頭頂,斬下時體姿與前項注 同,斬下時左膝不動。
斬下時雙拳掌,要像扭毛巾的要領向內扭停住在臍前,雙手腕首上端伸出,刀尖稍低。
從振舉至斬下不待分秒,行一貫連串動作。
三、斬下後,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同時右手稍向前刺之氣氛,手掌心向上,刃向左,展伸肘,像刺右斜後,水平大迴旋至與正面成90度時,彎肘右拳移靠太陽穴附近,站起同時,袈裟斬的要領擺下振血。
註:站起時稍彎兩膝,成落腰姿勢,此種姿勢稱謂"居合腰"。
振向是振落雨傘上水滴要領動作。
振下時,右拳頭的高度與左手掌水平,刀尖向前低下約45度,而在右掌稍微內側止住,此時刃部要朝振下方向。
四、保持“居合腰”原狀,後足(此時是左足)移前與右足併攏,稍停,右足拉後,左手離腰移握鞘口,移到在中央(臍前),刀鍔近處刀棟移至左手拇指和彎曲食指所作成洞口上,向右斜前展伸右肘同時將鞘拉後(此時左手小指貼在左腰帶著移後),將刀尖滑入鞘口,將刀慢慢納入,同時左手推鞘口至肚臍前停住,一面降腰徐徐合攏雙手納畢,同時右膝跪著地板。
註:納刀時鞘口由中指握住,拇指和食指要松握,刀不可用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
刀納畢時,鍔內側要在臍正中前,刀大約保持水平。
五、納畢後起立,同時後足(右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鬆離刀柄,成佩刀姿勢,退移至次式刀技開始位置(以下至十式止均同)。
第二式
意義:
感受坐在後面對手有殺意,制先機迴旋,對正背後對手,同時拔擊太陽穴,接著從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身體向正,
向右轉180度向後正坐,穩靜雙手握刀,足指豎起,依照第一式刀技動作一、將刀拔出,浮開左膝,用右膝為軸點,向左迴旋180度,對正對手,左足稍踏左邊,同時向對手太陽穴激厲拔擊。
註:此招技與第一式刀技“前”之動作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處是由後迴旋180度回復正面拔擊,踏出的腳與第一式有所差異,要注意踏出左足。
以下之動作二、拔擊,三、振血,四、納刀,五、起立與第一式相同,只是,足之運法有左右之差異。
第三式
意義:
坐在左側對手,突然站起,斬下來襲時,一面起立架開來刀,從對手左肩口“袈裟斬”砍斬取勝。
動作:
一、由正面向右(正面為左)正坐,面朝視左方對手,同時雙手握住柄鞘,浮腰豎立右足尖,一面伸直腰部,左足稍踏右邊(參照圖)(此時足尖向外側)同時將刀貼近胸前,站起,左手拉下鞘,右手將刀往上拔出面額前上方,刃向右斜上,刀尖向後下垂,保持架開(受流)姿勢。
註:注視左側對手動作,不僅面部如此,也要稍微推出右肩的心境施行,則接下去的動作會較流暢。
往上拔速度,要依拔擊動作“徐、破、急”速率施行。
刀往上拔時,左手保持握住鞘口,左肩稍移後面,用刀掩護上體姿態。
二、接著,右足移踏左足側,一面起立(同時“受流”架開對手斬下之刀瞬間),刀尖由後迴旋右上方身體正對對手,左手移握刀柄,動作連貫不可停頓,左足拉退後方同時,由對方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從起立至斬下止,不可停頓,要像流水般,一連貫串施行。
斬下時,雙手停止在臍前,刀尖要較水平稍低。
三、斬下後,保持原狀,稍彎右膝,左肘伸直,刃部向前,雙手移上左前,將刀斬擊部位(刃尖七寸部位)移置右膝上。
註:刀用雙手移止左前上時,右手鬆握,掌心向上,刀柄挾在拇指和食指中間,由下面保持輕輕支托形態。此時左肘要充分伸展,握住刀柄之左拳移上左斜前方。
刃部向外,刀柄在上,刀尖朝下四五度橫一文字,與上體成平行。
刃尖七寸部位,輕托置在右膝頭上。
這亦是振血之一種,要把殘心的意境充份表現出來。
四、右掌鬆開刀柄,反掌從上逆手換握。
註:逆手是不可用力強握。
五、右手反掌逆手握時,左手離開刀柄,移握鞘口,右手再反掌向上,刀尖由下方,迴旋左方,將鍔附近移靠鞘口,反掌(“逆手”掌手向上)姿態納刀,緩慢蹲下,左膝頭著地皮同時納畢。
六、刀納畢,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開刀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四式
意義:
前後遭遇襲擊,先以刀柄頭撞擊對手水月(心窩)連著用右單手刺擊後面對手水月,再次以凌厲氣勢將前方對手劈斬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依居合膝坐穩,雙手迅速握住刀柄同時浮腰,豎起左足尖伸直腰部,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並握刀與鞘整體激厲向前撞出,依柄頭撞擊對手水月(SUIGETSU)心窩。
註:居合膝“作法”參照居合膝項目。
雙手握刀時,右手將刀柄橫面握住。
撞擊時,柄頭高度約標準本身水月高度。
二、撞擊後,右手保持伸展右肘姿勢,急速用左手將鞘往後拉引,一面以左膝為軸,把身體向左轉約45度,刀同時拔出,刃尖朝向後面對手,刀尖刀棟貼在左胸(乳)保持水平,上體垂直,充分伸展右肘刺擊後方對手心窩(水月)。
註:刀拔出時,握住鞘口之左手要充分拉盡刀鞘。
刺擊後方對手時,左手握住鞘口移送臍前。
三、刺擊後,依左膝為軸,向右迴旋,抽出刀刃之意境振舉頭上,左手移握刀柄,回復正面向對手,同時以淚厲氣勢從頭頂斬下。
註:不可忘記,抽出刀刃心境動作。
回復正面時,雙目要較身體迴轉向正面之前,先注視對手。
振舉至斬下動作要一連貫串,不待分秒空檔。
斬下時,刀尖稍較水平低。
四、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帶。
註:這亦是振血動作之一種,此時右拳位置要在身體中心線右前約45度處附近,其高度與移貼在左帶左手成水平,刀尖要較水平低一點,而稍在右掌內側止住。
五、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一面納刀,將前足(右足)引退靠左足穩定身腰,跪著左膝,保持蹲踞姿勢。
註:納刀要領同第一式刀技。
引退前足(右足)時,要自然直線引退,不可向右描半月(弧形)般引退。
單膝著地蹲踞是豎起足尖,把且門格置在左足踵(足跟)上,右足引退,保持立膝形狀,浮著右踵,移至左足尖附近。
六、落定腰部,隔一呼吸之後,伸展腰部,右足踏出,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柄,保持佩刀姿勢。
第五式
意義:
前進中,前方對手振舉刀欲斬下來時,從右下往上拔擊,反刀從左肩口袈裟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將鞘向左外反轉一面拔刀,踏出右足,同時右單手從對手右?下逆袈裟往上斬。
註:前進都由右足起步(以下至第十式刀技均同)。
往上斬時右拳停止在右肩上方,刀不出體側,約肩幅程度,扭挺出腰部為要。
二、往上斬後,雙足保持原位(不移動),左手離鞘口移上握柄不待分秒,由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一和二要一貫連串動作,斬上和斬下時注意不得停頓。
往上斬同時反掌斬下時,想要斬對方左耳心境袈裟斬下。
左手要離鞘口時,必須把鞘往內扭轉復原,鞘口移至臍前。
斬下時,不移右手反掌將刀垂直豎起而無須擺振後方。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尖稍較水平低下(同第三式刀技“受流”)。
三、斬下後,引退右足採取八相架構,表示殘心。
註:雙目不離受斬倒下的對手,穩靜地將刀引上右肩採取八相架構。
八相架構時,鍔要保持在口之高度,離口一個拳,注意不要引上過高。
四、由八相架構,約停半拍呼吸,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握鞘口,同時將袈裟斬下振血。
註:注意左手。不像於其他刀技,移貼左帶,而直接移握握鞘口(準備納刀)此時鞘要保持水平。
五、振血後,保持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六式
意義:
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拔擊其右斜面部,瞬即依雙手刺擊其心窩,繼即將後面對手從正面斬下,再次由前面來襲的其他對手,從其正面斬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身體同時向左後拉開,瞬擊對手右斜面部。
註:“拔付”和“拔擊”注意二項不同之處。
瞬擊時,刀尖停在顎之高度,刃都向右斜下。
二、刀卸下架中段一面將後足移前足踵,左手移握刀柄,瞬即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刺突對手心窩。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鞘口不要忘記移至臍前。
刺擊動作要像如閃電般。後足移靠前足踵,瞬即右足踏出刺擊。
刺擊時刀尖,稍較水平高。
三、刺擊後,左足為軸,向左後迴旋,同時一面將刀振舉頭頂,正對後面對手,瞬即正面斬下。
註:向左迴旋振舉刀時,將刺入體內之刀,要以抽出之要領施行。
迴旋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開外側為佳。
斬下時之刀位,保持水平。
四、斬擊後面對手後,同三之要領再對正,由前面來襲之另外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再次迴旋對正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踏開左側為佳。
五、斬下後,保持其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左手同時移至左帶。
六、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保持原姿勢納刀。
七、刀納畢,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七式
意義:
前進中,遭受正面及左右,三方位對手襲擊,先瞬擊右方對手頭部,再劈斬左方對手面部,繼即劈斬正對面之對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右、左、右如此進第三步時)右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面向右方對手,右足踏出時瞬擊右對手頭部。
註:面向右方對手時足部踏法最重要,此時前足(左足)足尖要向右斜右方(即踏在右足左斜前方)。
與第六式刀技之瞬擊部位不相同,而刀尖要斬擊至咽喉停住。
二、瞬擊後,仍保持原足位而以右足為軸,朝向左方對手,同時將刀振舉頭頂,左手握刀柄,左足稍踏開左側斬下其正面。
註:朝向對時,雙目同時轉視對手。
斬下時,刀保持水平(對手之“水月”)。
三、斬下後,繼即將刀振舉頭頂一面,右轉向正面對手,右足踏出,同時斬擊其面部。
註:此式斬下與二之要領相同,唯右足踏出之點有差異。
四、斬後右足引退後面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五、表示充分殘心後,左足遂漸引退右足後方,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刀同時從右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六、左手由左帶離開握住鞘口,以此姿勢納刀。
七、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開刀柄復佩刀姿勢。
第八式
意義:
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之顏面部以刀柄頭、柄鐺(以柄頭撞擊),繼之向後方對手水月用單手刺擊,再次迴旋180度正對前面對手,由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刀與鞘整體激厲刺出,以柄頭撞擊對手面部。
註:前進必先由右足踏出,左足踏出同時握刀(以下第九式、第十式皆同)。
刀用雙手握時,右手握刀鍔附近,左手握鞘口,而拇指押扣刀鍔。
刀與鞘整體撞擊時,雙手肘儘量展伸,撞擊時右手,從上面輕貼刀柄模樣。
撞擊時柄頭高度,依準雙目之間。
二、撞擊面部後,左手瞬即引拉鞘,一面注視背後對手,刀尖脫離鞘口同時,握住刀的右手移靠貼右上腰,刃部向外保持水平架構,左足稍移左側,而為軸,向左旋轉與對手相對,不得崩潰姿勢而保持上身端正,右足踏出一步,刺擊背後對手心窩。
註:身軀向左旋轉速度與拉引鞘速度同快。
握刀的右手,移貼位置是“上腰”(即腰骨上)此時身體完全與背後對手面對面。
刃部始終保持向外和水平,刀尖不可有上下擺動。
刺擊背後對手時,不可只靠右手伸出刺擊,右足踏出同時依腰力刺擊意境,右肘伸直刺擊。
刺擊時,右拳頭在心窩高度,刃部向外。
三、刺擊後,刀從對手體內抽出,向左旋轉180度一面架開來刀振舉刀,左手移握柄頭,右足踏一步,將前面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身軀向左旋轉180度回復正面時,左足稍踏開左側整頓姿勢。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保持水平。
四、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腰帶。
五、左手離腰帶,移握鞘口,照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九式
意義:
前進中,察覺左方對手,制先機一面向左旋轉90度給予對手右袈裟瞬擊,立即將刃部向下,左手掌挾押刀刺擊對手腹部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繼即右足踏出而為軸,將身體向左旋轉90度,一面對正左側對手,左足引退將身體向左後拉,同時由對手右肩袈裟瞬擊。
註:前進中,左足踏出時,左足尖要向左開45度踏著,接著即以右足尖踏在正左方,將身體旋轉時,左足尖亦同時向正左方。
身體向左轉同推開鞘口,徐徐拔刀,一面旋轉,至刀尖快脫離鞘口同時引退左足。
右袈裟要斬下至臍之高度。
二、瞬擊後,右足稍引退半步(丁字足),身體向右後拉,同時刃部向下保持水平拉後,握著柄的右拳貼置右上腰,左手拇指和食指確確實實挾住刀身中間,同時右足為軸左足踏出,刺擊對手腹部。
註:右足稍引退(即指約退半步之意)。此時右足尖向右外45度踏著,身體亦同樣向右方45度。
握住刀的右手引移至右腰位置時,依上腰為準。右手移貼右上腰和左手拇指及食指挾住刀棟與引退右足半步要用一拍子動作施行。這姿勢稱謂“添手刺架構”。
刺對手腹部時不唯用手腕之力量,以用身體刺擊心意充分將腰部推前。
刺擊時,身體照原來保持向右45度開著,握住柄之右拳,不離腹部而移貼在臍前。此時刀尖不可上下擺動,即保持水平。
三、刺擊後,左手保持其原位不動,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的手掌朝向下方,刃向前,右肘輕輕展伸,握柄之右拳向右斜前上抬,採取右乳高度架構,表示殘心。
註:此時身體照原向45度開著,面部亦朝向斃下對手。
表示殘心時,展伸在右斜前上的右腕與刀之角度,約成直角90度。
四、表示殘心後左手離開刀身移握鞘口,左足引退同時,將刀向右拂開(振血),依照振血姿勢納刀。
註:振血時,身體照原朝向左方對手。
五、後足(左足)移齊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十式
意義:
前進中,遭受四方位對手圍攻,為制先機,刀與鞘整體右斜前推出,先用“柄當”(即用柄側面撞擊),想拔刀的對手甲右拳,繼續一面拉鞘拔出刀,以右單手,刺擊左斜後方對手心窩,再繼續復向右斜前對手(即最先受撞擊者)正面斬下,連線著斬下右斜後方對手,再繼續架開左斜前方對手劈下之刀,振舉至頭頂向對手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左足為軸,身體轉向右斜前,將刀與鞘整體推出,右足踏出一步,以柄側面撞擊對手右甲。
註:雙手握刀時,右掌從下,左手照原握鞘口,拇指要押扣刀鍔。
要撞擊右手時,先將刀鞘扭轉左外方,以柄側面(平面)撞擊對手之手甲,此時右足踏出。
二、撞擊後,瞬即用左手拉鞘,刀尖脫離鞘口同時,身體向左迴轉,對著後面對手成左半身,將刀尖前端附近刀棟,貼著左胸前架構,上身保持端正,左足踏出,右肘充分展伸,刺擊對手心窩。
註:撞擊對手甲右拳,要瞬即開始拉鞘。
刀拔出同時,將刀尖附近刀棟,貼住左胸部位,刃部向外水平架構。
刺擊對手心窩時,右肘要充分展伸,但身體保持左半身姿勢,左手握住鞘口,移至臍前,刺擊時右肩不超出左肩。
三、刺擊後,刀抽出心境,由左,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一面將身體向右旋轉正對右斜前對手,同時左足踏出斬擊其正面。
註:旋轉斬砍其面部時,注意身體平穩,不要搖幌,因此要特別留意,足步的運行。
刀斬下時,刀位保持水平(以下同)。
四、確實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左足為軸,旋轉正對右斜後對手,架開來刀姿勢,將刀振舉頭頂,右足踏出,斬砍其面部。
註:此時,亦注意足部之運行和斬下之方向。
五、斬下後,繼即以右足為軸,向左旋轉180度,一面正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一面面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左足踏出,稍移左側站穩,右足踏出斬擊其面部。
六、砍倒最後對手後,緩慢地將右足引退,同時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七、殘心後,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至左腰帶,同時將刀依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八、左手離左腰帶,移握鞘口,保持振血姿勢納刀。
九、刀納畢後,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専門団體
全日本居合道連盟(全居連)
全日本剣道連盟居合道部(全剣連)
大日本居合道連盟(大居連)
日本居合道連盟(日居連)
全國居合道連盟
國際居合斬道連盟(居合斬道連盟を改稱)
戸山流居合道連盟
北京五輪館國際文化交流中心(GRK)居合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