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民俗(中國)

居住民俗(中國),物質民俗之一。指中國居住方式的風俗習慣,是人類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居住民俗(中國)
  • 別稱:建築民俗、民居民俗
定義,形成與發展,分類,內涵和功能,推薦書目,

定義

指中國居住方式的風俗習慣,是人類較早形成的民俗事象之一。又稱居住建築民俗、民居民俗。與飲食民俗和服飾民俗一起構成物質生活民俗的基本內容。與建築民俗密切相關,通常包括建築民俗。國外研究者有的稱其為空間民俗,或劃歸物質消費民俗、經濟民俗。

形成與發展

獲取居住空間是人類生活之初就有的活動,但只有當創造居住條件的工具和方法產生後,尤其是開始營建人工住所後,居住民俗才始形成。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定居化,居住地域不斷擴大,居室建築的材料、形式、實用功能和審美要求都不斷豐富,並形成各式各樣的建房和安排居住空間的習俗,居住民俗的類型和內涵不斷擴展。

分類

居住民俗分為居室類型、建房儀式和居住信仰三部分。居室類型指以民居建築為主體,有關建築形制、居室設施與裝飾,以及居住格局的風俗習慣。建築形制的民俗,即民居在建築外觀、平面布局和建築材料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傳統樣式。居室設施與裝飾涉及民居的內部和細部風格,門、窗、梁、棟、屋脊和炕、灶等部件的位置、大小、雕刻、繪畫和裝飾等,都有特定的民俗含義。
居室格局指居住空間因滿足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功能分區。同一院落內家庭成員的住房分配與家庭倫理觀念密不可分。廁所、貯藏間和畜圈等生活空間的具體安排,體現出各種民俗觀念。傳統住宅修建過程中也形成各種習俗,表現為一系列建房儀式。居住信仰是貫穿於住宅樣式、住宅修建和室內生活中的信仰活動和觀念,主要體現為風水講究和聖所禁忌。

內涵和功能

原始初民居住空間的創造反映人類早期文明的進程,體現人類物質生活向定居和農耕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原始初民的居住形式經歷兩個階段,第一是利用天然空間,主要有穴居和巢居兩種類型;第二是人造住房,主要有半穴居、井幹式、石室、乾欄式和竹木結構的草屋等五種類型,均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礎上加工改造而成。
不同居住方式的選擇,反映早期居住民俗與自然條件的密切關係。穴居類主要出現在北方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巢居類主要出現在南方水網密布的濕潤地區。居住民俗具有空間性,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自然氣候和地形地貌的地區差異直接影響南北居室的建築形制,體現各地因地制宜的民居特色。中國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多土木結構或木石結構房子,外觀簡潔,層高相對較低,平頂,多坐北朝南,講究向陽和保暖,最常見的是四合院。南方氣候潮濕炎熱,多竹木結構房子,一般為樓房、尖頂(圖1),講究通風除潮,較常見的是天井式和乾欄式。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亦形成特色民居,如黃土高原上利用黃土直立性建造的窯洞民居(圖2),閩粵贛交界地帶客家人長年聚族而居形成的具有防禦作用、外觀類似塢堡的土樓(見客家土樓)。農耕區、山區、林區、牧區和漁業區的居住形式也各具特色,如東北山地林區的井幹式住宅,俗稱木楞子房等。居住民俗還體現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帳篷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易安裝和拆卸,便於遷移。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即屬此類(圖3),從古沿習至今。乾欄型居室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徵,房屋懸空建在木柱上,人居其上,畜養其下,既防潮又安全,傳承至今,以西雙版納傣族竹樓最為典型,湘西土家族和苗族吊腳樓亦屬此類(圖4)。碉房在藏族地區十分普遍,亂石壘砌,高有三四層,外觀像碉堡,故名。有防禦作用。朝鮮族偏廊式房保持唐以前的民居風格,廡殿頂,無窗,門格扇落地,抽拉式,室內設施適應盤膝而坐的生活方式。
居室的排水、採光、取暖和睡眠等方式,南北各地風俗亦不同,蘊涵豐富的民俗內涵。東南地區天井式民居四面屋頂排水都朝向天井,民間俗稱“四水歸堂”,寓意聚財。南方天井式民居講究開天窗,以增加室內亮度,增強通風;北方民居窗戶則突出吸收日照、減少散熱的功能。北方主要以坑加熱臥榻,另設厚重的外牆和屋面,增強室內保暖;南方則在室內加設火塘,圍火取暖,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有環火而眠的習俗。家庭成員住所和臥榻的方位暗含長幼尊卑、男女及內外有別之意,反映不同地區家族內部按輩分和男女分居的習俗。北京四合院裡,家族長者住採光、取暖和避寒條件最好的北面正房,東西廂房由晚輩居住,南面倒座用作書房、客房、貯藏間,或僕人居住;家中女眷一般不許出內外院之間的二門,外客不輕易入此門。東北地區滿族的裡屋有南北西三鋪炕,西炕為貴,家中來貴客住此;北炕為大,供家中長輩住;南炕為小,是小字輩的姑娘和媳婦住處。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族家庭生活以火塘為中心,火塘對門的一方為客位,左側為主人位,客人不能占主位。雲南普米族在火塘周圍設鋪,左側為男鋪,右側為女鋪,互不逾越。傳統居室裝飾中,檐頭瓦當的紋樣、檁榫的雕花、椽頭的彩紋、磚牆的浮雕紋飾、門窗上的木雕、廊前的漆柱和屋脊上的走獸,都有特定民俗含義。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裝飾的樣式和規格,如屋脊高度、大門顏色、門環材料和門釘數等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裝飾傳統主題方面,動植物形象的象徵意義被普遍使用。龍、虎、鳳、龜四神獸多用於皇家建築,象徵王權天賦、威嚴至上。
松樹與仙鶴寓意松鶴延年,牡丹與桃象徵富貴長壽,公雞與牡丹組合意為功名富貴,石頭上立公雞則象徵寶上大吉,雙獅表示事事如意,獅子配以長綬帶意為好事不斷,五隻蝙蝠圍著中央的壽字名五福捧壽,蓮荷底下游魚、蓮與盒組合、瓶中插四季花、瓶中插麥穗等分別諧音寓意連年有餘、和合美好、四季平安和歲歲平安。民間傳說中的八仙等神仙形象、二十四孝圖等有情節的畫面,都是民間裝飾常見圖像。居室裝飾的種類和風格亦有地域和民族差別,如陝北窯洞民居的炕圍畫、窗花,徽派民居門窗的木雕藝術(圖5),雲南白族和納西族三合六扇格子門的木雕等。有的裝飾主要承擔辟邪功能,如立鎮宅石、掛鏡子辟邪。居室裝飾除固定化的外,還有歲時年節和人生儀禮場合的臨時性裝飾,如農村新年在家中各處貼春聯、生子後在大門外掛飾不同物件以示生男或生女。建築儀式是傳統居住民俗中活動性最強的部分。建房破土前和破土時舉行祭祀土神的儀式,活動包括陰陽相宅、祭拜土地、鎮宅驅邪和犧牲奠基等;建成時舉行上樑儀式,土木或磚木結構房子的上樑稱為“合龍口”;新居落成後舉行賀新房儀式,民間流傳有大量的賀新房喜歌。建築儀式因地而異,漢族多以上樑為重要時刻,而一些少數民族則以豎中柱為最隆重。中柱從山上運進村寨,要舉行迎接儀式並潑水祝福。風水講究把居住者的吉凶禍福與住宅環境的營造、大門和居室朝向、房屋尺寸和宅內空間配置等相聯繫,在觀念上形成固定的對應關係,並以形象和口語化方式系統表達出來,是民間建房經驗和精神寄託的綜合反映,具有濃厚的信仰習俗意義。
許多民族室內設供奉神靈或祖先的聖所,以相應禁忌保證聖所不受侵犯,是重要的居住信仰習俗。滿族居室中的西牆為供奉祖先的神聖位置,不準懸掛他物;蒙古包內的西北部位是聖所;南方少數民族室內的中心火塘歷來是神聖部位,任何人不可跨越,不準腳蹬火塘里的三角架,不許用利器捅火,不許將髒水潑入火中。研究狀況 目前居住民俗的研究主要由民俗學者和建築學者進行。民俗學者選擇範圍較小的社區,以與居住有關的儀式、信仰和口頭文學為研究對象。建築學者研究初期只關注建築形制傳統,後吸收社會學和人類學觀點,以村落為單位,視民居為社會的、文化的、生活的和空間結構的多種因素有機結合整體來研究。居住民俗作為物質生活民俗之一,包含物質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多方面文化內涵,以聚落為單位,展開跨學科、多視角探究是當前居住民俗研究的重要課題。

推薦書目

王其鈞.中國民居.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