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尼采的強者智慧
- 作者:尚墨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102412
- 外文名:Nietzsche's Wisdom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品牌:西苑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尼采的強者智慧(圖說版)》指出思想家最能體驗無比慘痛的悲劇;他們尊重生活,只有生活是他們最大對手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誰都無法阻止。
圖書目錄
卷一我們究竟在為誰活著/1
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2
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傾向/5
兩種截然不同的虛無主義/7
上帝已死之後的精神危機門0
真正的生命並不是一種信仰/14
哲學的使命是解釋生命的意義/15
征服心中的那片虛無/19
卷二生命的價值不應被低估/23
生命的價值不應被低估/24
尊重看起來無價值的事/25
不要委曲求全的自我貶低/28
財富衡量的道德讓你受苦/31
死去的上帝,長長的陰影/34
敵視生命就是在褻瀆大地/36
相信生命的永恆樂趣/39
請對天才保持平和的心/41
孤獨的生命應被熱愛/44
面對沉重之精神學會愛自己/47
卷三借一雙慧眼看紛擾世界/51
世界只是自娛的遊戲/52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54
要追求最有價值的觀點/56
交友談話時也需要智慧/59
了解社交眾生相對你有益/62
參照學者的品性認識自己/65
避免走進哲學教育的悲哀/69
退守的觀念與錯位的時代感知/72
飽受詬病的淫樂、貪權與自私/74
作者與讀者中被你忽視的/77
你看清了那同情的宗教么/80
卷四以藝術救贖人生的困境/83
悲劇的本質是熱愛命運/84
人是萬物美的尺度/87
四季給予人生的啟示/89
酒神精神的瘋狂和激情/91
……
卷五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107
卷六在迷茫彷徨中找回自我/133
卷七屬於男人和女人的幸福/163
卷八別拋棄你的愛和希望/191
卷九在那善與惡的彼岸/221
卷十人是應該超越的東西/247
虛無主義來臨的象徵/2
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傾向/5
兩種截然不同的虛無主義/7
上帝已死之後的精神危機門0
真正的生命並不是一種信仰/14
哲學的使命是解釋生命的意義/15
征服心中的那片虛無/19
卷二生命的價值不應被低估/23
生命的價值不應被低估/24
尊重看起來無價值的事/25
不要委曲求全的自我貶低/28
財富衡量的道德讓你受苦/31
死去的上帝,長長的陰影/34
敵視生命就是在褻瀆大地/36
相信生命的永恆樂趣/39
請對天才保持平和的心/41
孤獨的生命應被熱愛/44
面對沉重之精神學會愛自己/47
卷三借一雙慧眼看紛擾世界/51
世界只是自娛的遊戲/52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54
要追求最有價值的觀點/56
交友談話時也需要智慧/59
了解社交眾生相對你有益/62
參照學者的品性認識自己/65
避免走進哲學教育的悲哀/69
退守的觀念與錯位的時代感知/72
飽受詬病的淫樂、貪權與自私/74
作者與讀者中被你忽視的/77
你看清了那同情的宗教么/80
卷四以藝術救贖人生的困境/83
悲劇的本質是熱愛命運/84
人是萬物美的尺度/87
四季給予人生的啟示/89
酒神精神的瘋狂和激情/91
……
卷五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107
卷六在迷茫彷徨中找回自我/133
卷七屬於男人和女人的幸福/163
卷八別拋棄你的愛和希望/191
卷九在那善與惡的彼岸/221
卷十人是應該超越的東西/247
序言
不甘平庸的靈魂注定叛逆
1844年尼采出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還未滿五歲,父親病死。此後,尼采就一直和母親與姑媽生活在一起,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採在德國波恩大學攻讀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後,毅然決定專修語言學。也就是在這時,對基督教的反叛精神開始萌芽。二十五歲時,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尼採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尼采走馬上任,隨即發表了《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的就職演說,頓時使得同事們嘆服。
然而,尼采就如此一帆風順地開展他的學術生涯了嗎?當然不會,一個不安的靈魂,一顆自由的心靈永遠不會安於平靜與束縛。兩年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此書遭到了激烈的抨擊,人們認為此書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表的正統語言學界們對尼采開展了激烈的批判。於是,尼采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聽他的課。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尼採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的安慰——叔本華和華格納。
早在學生時代,尼采就在一個舊書攤上得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他感到欣喜若狂,一口氣就讀完了此書。他甚至覺得叔本華就是為了自己而寫下此書,他完全成為了叔本華的信徒,甚至在困難時刻都大呼“叔本華保佑”。到巴塞爾大學上任之後,尼采結識了當時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華格納,並且與其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然而尼采沒有一直受到這兩個人的安慰,他那顆反叛心靈又開始躁動了。他要打破一切權威,打破一切崇拜與偶像。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才能茁壯生長,才能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他說:“不要再把頭埋進天堂這類東西的沙灘里,而要使頭自由,使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造意義!”這一年,華格納在拜羅伊特舉行聲勢浩大的音樂節,音樂節受到了富裕而庸俗的市民觀眾的捧場,而尼采卻失望了。兩年後,華格納給尼采寄去了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而尼采反饋給華格納《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從此,兩人決裂。孤傲動盪的靈魂注定孤獨
不久之後,尼采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位。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開始了他無依無靠的漂泊生涯。在小說《當尼采哭泣中》,尼采愛上了美麗而又智慧的莎樂美,他以為終於找到了一位能聽到他內心聲音的另一半靈魂,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當尼采向莎樂美求婚之時,卻遭到了拒絕。莎樂美愛尼采的才華與聰慧,卻無法接受俗世的婚姻。作為一個真正存在並活著的人,尼采精神備受打擊,從而開始反感女J陛。而那位現實中的尼采境遇也是如此,他曾經也向常人一樣嚮往愛情,追求心愛的女子,結果卻沒有獲得婚姻生活的快樂。這顆孤傲而動盪的靈魂注定孤獨,他的精神如此挑剔而饑渴,只有真理才能餵飽他的心靈。
在遊歷歐洲之時,尼采三十五歲。三十五歲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一個成熟的年齡,而尼采的成熟不是俗人口中的市儈、圓滑,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富足。他說:“現在我敢於自己來追求智慧,自己來做哲學家;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哲學家們。”“現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尋求智慧,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和愛慕智慧的人。”這時的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精神的哲學家,一個獨立思考的反叛者。十年內,尼采完成了大量的著作。這十年,是他現實中最困苦的時代,也是他精神上最豐產的時代。他沒有朋友,沒有愛人,唯一的親人只有一個妹妹;他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靠著微薄的退休工資勉強度曰。他終日陷入孤獨當中,忍受著無人理解的痛苦。他如此孤獨,以至於完全認同了這樣的孤獨,甚至稱讚孤獨,他說:“我需要孤獨,就是說我需要恢復,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輕揚的、爽朗的空氣中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一曲孤獨之頌歌,或者更明白地說,一曲純淨之頌歌。”
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超人”,也沒有能忍受孤獨與不被理解的痛苦。1889年以後,尼采患了嚴重的精神疾病,整日神智處於麻痹的狀態,只是在母親和妹妹的護理下維持生命,1900年,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離開了人世。
面對這樣一位哲學家,或者說面對人的一生,我們能有怎樣的感慨呢?我想每個人對此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也許有人會嘲笑他瘋而傻,寧願丟掉前程似錦的職業,而去追求所謂的“真理”。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如此可憐,一生都沒有感受到友情和愛情的溫暖。然而尼采不需要人們的憐憫,更不需要人們的嘲笑,他需要的僅僅是理解。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里,還有像尼采這樣為著精神上的富足和理想而奔走一生,而毅然捨棄俗世的榮華嗎?即使我們無法像尼采一般活著,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崇敬和理解。高山仰止,雖不能及,心嚮往之。魯迅先生曾經如此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而尼采毫無疑問就屬於那捨身求法之人,屬於那“仰望星空的人”。他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尼采一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然而哲學家的人生的命運往往和他的思想交織在一起。尼采的思想到底如何?他那不安的靈魂如何激盪出激進的思想,如何推動人類思想的發展?在哲學有重大轉變的時期,往往有人提出新的觀點,從而改變哲學的研究方向。有人說哲學從來不解決問題,哲學只提出問題,從本體論到認識論,一直以來哲學都在躁動,在不安中追尋著自身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尼采也是如此,尼采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思想,也是他個人人生的意義。酒神精神使人生命力旺盛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首先就是酒神精神。19世紀的歐洲大陸雖然已經經過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資產階級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宗教傳統的勢力依然存在,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與生活。而尼採在探索人生之路時,一開始就沒有寄希望於宗教,反而是遇到了叔本華,接受了他的悲觀主義思想。然而尼采卻沒有把叔本華的悲觀作為一個終點,反而是一個起點,以此來繼續探索。為了賦予人生意義,他開始提出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他強調生命力的興旺,而這生命力本身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在擺脫了悲觀主義的思想之後,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解釋希臘悲劇的起源和本質時加以發揮,提出酒神精神說。他甚至自稱為“酒神哲學家”。酒神精神是對人生悲劇的一個回應。在這裡,尼采並沒有全盤否認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然而在此之上,尼采也沒有接受科學主義那狹隘而膚淺的樂觀主義,更加拒絕了宗教將幸福提升到一種虛幻的層面,讓人們獲得某種形而上的安慰這一套說辭。而尼采首先承認人生的悲劇性和痛苦性,其次面對人生的悲劇又要用一種酒神精神積極對待。尼采說:“祝福每一個堅定勇敢而無畏的靈魂,能以恬靜的眼神和堅定的腳步,走完人生的旅程。面對人生中的困苦,就如同接受一場豐盛的餐宴。”也就是說,人們即便面對悲劇,也要堅強地活下去,把這悲劇演下去。尼采藉助希臘神話中酒神迪奧尼索斯的形象,來解釋這種精神。他認為雖然個體的生命是悲劇的,個體生命會瞬間毀滅,然而自然這個整體的生命力卻是旺盛的,是永恆的。我們無法因為個體的毀滅而否定整個生命的意義。
談到永恆,那么不得不說尼采的另一個思想,即“永恆輪迴”。尼采對於永恆輪迴的學說異常重視,甚至將之稱為“最深刻的思想”。然而這種“永恆輪迴”的思想在尼采的語境中往往時常帶有一些恐怖的氣氛,他認為,人們一生都在重複經歷著舊有的事物,沒有任何新的東西。而尼采自己人生中所體驗到的這種重複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那正是他早年所接受的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悲觀主義滲透到尼采心靈深處。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創傷,以至於他要盡其一生用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來克服這種創傷。而永恆輪迴對於尼采來說就是人類生活本質痛苦而虛無的反映。當科學對世界重新審視之後,人們對生活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尼采不甘屈服於這虛無而痛苦的命運,他把永恆輪迴的思想和酒神精神結合起來,認為永恆輪迴恰好肯定了強力意志的豐盈和生命力的旺盛。
然而最終,尼采也沒有戰勝這種悲劇思想。儘管嘗試著將永恆輪迴思想與酒神精神結合,面對悲劇,面對人生無意義的本質而無奈地接受,這種悲壯精神背後也隱藏著一種絕望的沮喪。
然而對於人類,對於人類的存在,尼采又是如何肯定人存在的意義的呢?首先,尼采對於人類的現狀是不滿的,他認為人類應該繼續發展,人的本質還沒有定型。人應該繼續創造,繼續超越。對比其永恆輪迴的悲觀主義思想,承認人不斷超越,不斷創造的意義,又與其構成一對矛盾,而這種衝突不就恰好構成了人悲劇的命運?這種悲劇還體現在人們對於自己所撒下的謊言,人們不斷地對自己說謊,認為自己是超越動物的,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是靈性的,甚至對自然界扮演了一個準上帝的角色。尼采又認為,這種謊言是人性之必需。而這一點,在後現代主義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家拉康首先就以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大幻覺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而在他之前,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發現也從一個側面支持了尼采的觀點,即人對自己的謊言構成了人本身存在的價值。
拋開這個謊言,人類的存在並無價值,這就又回到人類命運永恆輪迴的悲劇性。而在這個謊言之上建立起來的又是尼采攻擊的一大目標——理性。尼采的思想一直以來被稱為非理性哲學,尼采是如何非理性的?他又是如何反對理性的?近代歐洲是知識進軍的時代,是理性大獲全勝的時代。人們依靠著邏輯建立起學界一座又一座理論的巨廈。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理性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當理性成為一種權威之後,它本身也變得非理性了。而尼采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向理性發動進攻的。
在理性主義的大旗下,人們逐漸相信世界是在邏輯下運作的,人們的心靈也是由理性驅動的,這種理性和邏輯又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到的。於是人們將注意力放到了外部世界,而忽視了內心深處非理性的無意識力量對人的影響。然而,理性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完全的幸福和意義,科學不能解釋世界存在的意義。於是歐洲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出現了,片面追求物質世界並不能使人真正幸福。而尼采首個攻擊的目標就是蘇格拉底的傳統哲學思想,他認為蘇格拉底對於人的思考純粹都是基於邏輯推理,而這不能給人們的存在帶來意義,無法指導人們生活的方向。尼采的特點是強調生命本能和精神性的統一。他始終認為人類本能是最強大且最值得崇拜的力量。同時,他也鄙視那些純粹依靠邏輯和思維工作的學者,他認為學術工作同樣需要激情和直覺。尼采的這種觀點對我們如今這個時代同樣具有啟發作用。在這個時代,科學已經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一件事物是否可靠,我們往往會說它是否科學。仿佛只要是科學的,就是真理的,就是可靠的。然而這只不過是人類一相情願的幻覺。科學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便利,它同樣帶來了各種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精神問題等等。這一切都不與人類的科學理性中心主義無關。然而我們該反思自己,究竟是科學為我們服務,還是變成了我們為科學服務?我們在理性中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歡樂,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科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僅僅就是一種方式,我們應該用我們自己的生命去體驗這個世界,去生活在這個真正的現實世界。
重估一切價值
尼采思想豐富,酒神精神、強力意志乃至於永恆輪迴都是他的思想武器,然而他要用這些武器乾什麼呢?他最終的目的是什/x,?其實就是重估一切價值,向傳統價值觀發起挑戰。尼采不甘於當一個書齋里的學者,或是一個山中的隱士,他自稱自己為炸藥。他要徹底顛覆西方價值觀,包括宗教、道德、哲學、科學、文化、藝術等等。尼采的這種激進主義在法國哲學家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法國知識分子一向以介入社會,啟蒙民眾為己任。他們可以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可以為民眾的疾苦而向當權者吶喊。而這些正是尼采所嚮往的。尼采認為,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念基本上決定了其精神面貌。而歐洲傳統文明的癥結在於善惡的顛倒。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的基督教觀念已經在科學和理性的衝擊下解體,在這個背景下,尼采說“上帝已死”,這正是對這一現象的呼聲。然而重要的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死去之後,人們何去何從?基督教的價值體系崩塌之後,人們需要一個新的價值觀念,需要新的信仰。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出現了價值觀的崩塌,人們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準則。
正是在這思想的空洞時期,尼采看到了自由,看到了新的價值體系得以孕育的空間。他終於可以在這片空地自由地馳騁,重新開拓新的航線了。在上帝存在的時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上帝來判斷善惡。那么上帝死去之後呢?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人是自己的評價者,一切價值都由人自己建立。而這新的道德,價值如何評定?其實就是重估,就是把善惡翻轉過來。尼采認為基督教的價值乃是顛倒的,會把人類引向頹廢。他說上帝已經死了,但是上帝的影子還在,上帝的影子其實就是指的基督教道德體系。而尼采堅持要與這種道德戰鬥,而這需要站在道德之外的一個位置上,一個超越善惡的位置。尼采具體是如何批評的呢?
他首先從道德的動機入手。他認為,錯誤的動機也可以導致一個正確的行為。就如同鍊金術以鍊金為動機,但同樣可以做出正確的化學實驗,發現一些正確的化學規律。尼采反對錯誤的道德動機,但是仍然肯定許多道德行為。而這種道德動機所存在的即是一種道德本體論。尼采否認道德本體的實在性,他認為道德並無自足的價值,沒有一種道德判斷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存在。換言之,道德是一定時間、一定民族、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而非一種固定的真理!好比在漢民族文化里,死者的遺體應該儘可能保持完整,如果對其破壞,就是一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為。而在西藏文化裡面有天葬的傳統,將死者的屍體剁碎並餵食給山鷹,這表現的是對死者極大的尊重與敬意!這兩種道德觀念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種道德的本體。 而道德的終極根源在哪裡?尼采認為是生物需要和強力意志。尼采不把這些冠以道德的虛名,而是想說明一個意思: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處於他的需要。然而在批判道德的同時,尼采又明白道德由其社會功能,是維繫一個社會安定運轉所必要的。因此他又說“在道德之外生活是不可能的。”尼采知道道德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坐標系。因此,尼采認為,在破後還要立,即在打破原來的道德體系之後,必然要建立新的道德體系,這種體系建立在人自身這裡。人首先要看穿善惡,超越善惡。然而又要從中制定一套新的善惡標準。這種新道德就是“忠實於大地”,在於現實的人生,在於自己的創造,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藝術和美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將人的自然欲望升華為激情,再升華為藝術。
尼采的思想依然閃耀
在尼采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吶喊沒有人聆聽,他對社會的深刻洞見沒有人理解,他對價值的重估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實現。然而,我們仍然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在他死後開始萌芽,西方現代思想潮流正是在尼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他對於人類的存在以及人類生活價值的思考,直接啟發了之後的存在主義哲學。他對人類非理性方面的重視,對人類基本人性的重視,在精神分析學裡面有巨大的體現。那么尼采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哲學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和其他哲學家有什麼區別呢?
尼采有過十年學者生涯,他自稱很了解“學者心理學”,他諷刺這樣的學者生活,他認為學者天性已經扭曲,他們毫無熱情,毫無創造性,只會拒絕著別人的思想。而真正的哲學家不是學者,而是富於創造性的,是真正的人,顯然尼采是嚮往後者的。尼采如此解釋這種學者生活,“學者”類型的產生歸咎於科學理性的教育制度和瑣細的社會分工。人們把自己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了知識的奴隸,本性遭到了扭曲,長成了精神上的駝背。尼采的這番言論與後來對中國影響重大的哲學家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論述異曲同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異化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個體也是異化的,他們成為了生產機器,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失去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類存在的意義。如今,社會生產發展迅速,工廠林立,高樓聳立。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完全淪為了生產機器,他們的工作毫無創新性可言,他們的思想毫無活力,他們的生活毫無激情。只是為了這副“軀體”能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斷的運作。
而尼采宣稱人要有強力意志,這強力意志不是在人自身存在,而是存在於人對外界的活動,這種活動使人們成為自己,獲得成為自己的價值。換言之,人要處處顯現自己的獨特性,去做一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創造性工作,而不是淪為生產的機器。
尼采就是一個這樣特別而獨立的哲學家,是這樣一個熱愛生命的真正的人。雖然他的思想中同樣存在不少偏頗,甚至很多謬誤,但他仍然至少是一位真誠思考,面對人生的偉大哲人。他不曾欺騙自己的感受,不曾放棄為真理而拼搏的精神。即便說他的一生是一場悲劇,那么也是一場偉大的悲劇,一場精彩的悲劇,一場讓人感動至深的悲劇。對於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現代人來說,顯然尼采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基督教的思想不再統治著人們的精神。然而沒有改變的是,人們精神依然空虛,許多人迷失在了物慾之中,變成了金錢的信徒。尼采早就預感到了這一天,預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下,金錢至上的醜陋。我們還有生活的激情嗎?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呢?人們為了金錢而忙碌一生,本想用金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結果反而被金錢所奴役,虛度一生。有人忘記了基本的善惡,泯滅了良心。為了金錢不惜玩弄他人的性命,甚至是自己的性命。如此看來,尼采的思想直至今日仍舊有活力。他教會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困境,即便人生是悲劇,也要不屈不撓地奮鬥下去。他教會人們詩意的生活,在藝術中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教會人們獨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屈服於任何既定的權威和事實。
我們不應該忘記尼采,這個時代也不應該忘記尼采。寫到這裡,作者突然憶起好萊塢災難片《後天》中的一個片段,當時正是全球氣候突變,一下子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紐約城瞬間被冰雪覆蓋。主人公一行人躲到一個圖書館裡避難,為了取暖避寒而不得不燃燒圖書館中的書籍。當主人公拿起尼采的書時,圖書館館長立馬阻止他,並說,不要燒掉尼采,這是人類思想文明的財富。是啊,當人們面臨如此災難的時候,當人類文明即將毀滅之時,尼采的思想依然閃耀。讓我們永遠感謝這位瘋狂而又充滿熱情的哲人,並在時間的長河中,實踐著我們生命的強力意志!
1844年尼采出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還未滿五歲,父親病死。此後,尼采就一直和母親與姑媽生活在一起,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865年,二十一歲的尼採在德國波恩大學攻讀半年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之後,毅然決定專修語言學。也就是在這時,對基督教的反叛精神開始萌芽。二十五歲時,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尼採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尼采走馬上任,隨即發表了《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的就職演說,頓時使得同事們嘆服。
然而,尼采就如此一帆風順地開展他的學術生涯了嗎?當然不會,一個不安的靈魂,一顆自由的心靈永遠不會安於平靜與束縛。兩年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此書遭到了激烈的抨擊,人們認為此書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表的正統語言學界們對尼采開展了激烈的批判。於是,尼采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聽他的課。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尼採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的安慰——叔本華和華格納。
早在學生時代,尼采就在一個舊書攤上得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他感到欣喜若狂,一口氣就讀完了此書。他甚至覺得叔本華就是為了自己而寫下此書,他完全成為了叔本華的信徒,甚至在困難時刻都大呼“叔本華保佑”。到巴塞爾大學上任之後,尼采結識了當時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華格納,並且與其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然而尼采沒有一直受到這兩個人的安慰,他那顆反叛心靈又開始躁動了。他要打破一切權威,打破一切崇拜與偶像。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才能茁壯生長,才能重新評估一切價值。他說:“不要再把頭埋進天堂這類東西的沙灘里,而要使頭自由,使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造意義!”這一年,華格納在拜羅伊特舉行聲勢浩大的音樂節,音樂節受到了富裕而庸俗的市民觀眾的捧場,而尼采卻失望了。兩年後,華格納給尼采寄去了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而尼采反饋給華格納《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從此,兩人決裂。孤傲動盪的靈魂注定孤獨
不久之後,尼采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位。1879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開始了他無依無靠的漂泊生涯。在小說《當尼采哭泣中》,尼采愛上了美麗而又智慧的莎樂美,他以為終於找到了一位能聽到他內心聲音的另一半靈魂,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當尼采向莎樂美求婚之時,卻遭到了拒絕。莎樂美愛尼采的才華與聰慧,卻無法接受俗世的婚姻。作為一個真正存在並活著的人,尼采精神備受打擊,從而開始反感女J陛。而那位現實中的尼采境遇也是如此,他曾經也向常人一樣嚮往愛情,追求心愛的女子,結果卻沒有獲得婚姻生活的快樂。這顆孤傲而動盪的靈魂注定孤獨,他的精神如此挑剔而饑渴,只有真理才能餵飽他的心靈。
在遊歷歐洲之時,尼采三十五歲。三十五歲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是一個成熟的年齡,而尼采的成熟不是俗人口中的市儈、圓滑,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富足。他說:“現在我敢於自己來追求智慧,自己來做哲學家;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哲學家們。”“現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尋求智慧,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和愛慕智慧的人。”這時的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精神的哲學家,一個獨立思考的反叛者。十年內,尼采完成了大量的著作。這十年,是他現實中最困苦的時代,也是他精神上最豐產的時代。他沒有朋友,沒有愛人,唯一的親人只有一個妹妹;他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靠著微薄的退休工資勉強度曰。他終日陷入孤獨當中,忍受著無人理解的痛苦。他如此孤獨,以至於完全認同了這樣的孤獨,甚至稱讚孤獨,他說:“我需要孤獨,就是說我需要恢復,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輕揚的、爽朗的空氣中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一曲孤獨之頌歌,或者更明白地說,一曲純淨之頌歌。”
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超人”,也沒有能忍受孤獨與不被理解的痛苦。1889年以後,尼采患了嚴重的精神疾病,整日神智處於麻痹的狀態,只是在母親和妹妹的護理下維持生命,1900年,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離開了人世。
面對這樣一位哲學家,或者說面對人的一生,我們能有怎樣的感慨呢?我想每個人對此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也許有人會嘲笑他瘋而傻,寧願丟掉前程似錦的職業,而去追求所謂的“真理”。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如此可憐,一生都沒有感受到友情和愛情的溫暖。然而尼采不需要人們的憐憫,更不需要人們的嘲笑,他需要的僅僅是理解。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里,還有像尼采這樣為著精神上的富足和理想而奔走一生,而毅然捨棄俗世的榮華嗎?即使我們無法像尼采一般活著,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崇敬和理解。高山仰止,雖不能及,心嚮往之。魯迅先生曾經如此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而尼采毫無疑問就屬於那捨身求法之人,屬於那“仰望星空的人”。他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尼采一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然而哲學家的人生的命運往往和他的思想交織在一起。尼采的思想到底如何?他那不安的靈魂如何激盪出激進的思想,如何推動人類思想的發展?在哲學有重大轉變的時期,往往有人提出新的觀點,從而改變哲學的研究方向。有人說哲學從來不解決問題,哲學只提出問題,從本體論到認識論,一直以來哲學都在躁動,在不安中追尋著自身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尼采也是如此,尼采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思想,也是他個人人生的意義。酒神精神使人生命力旺盛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首先就是酒神精神。19世紀的歐洲大陸雖然已經經過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資產階級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宗教傳統的勢力依然存在,它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與生活。而尼採在探索人生之路時,一開始就沒有寄希望於宗教,反而是遇到了叔本華,接受了他的悲觀主義思想。然而尼采卻沒有把叔本華的悲觀作為一個終點,反而是一個起點,以此來繼續探索。為了賦予人生意義,他開始提出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他強調生命力的興旺,而這生命力本身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在擺脫了悲觀主義的思想之後,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解釋希臘悲劇的起源和本質時加以發揮,提出酒神精神說。他甚至自稱為“酒神哲學家”。酒神精神是對人生悲劇的一個回應。在這裡,尼采並沒有全盤否認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然而在此之上,尼采也沒有接受科學主義那狹隘而膚淺的樂觀主義,更加拒絕了宗教將幸福提升到一種虛幻的層面,讓人們獲得某種形而上的安慰這一套說辭。而尼采首先承認人生的悲劇性和痛苦性,其次面對人生的悲劇又要用一種酒神精神積極對待。尼采說:“祝福每一個堅定勇敢而無畏的靈魂,能以恬靜的眼神和堅定的腳步,走完人生的旅程。面對人生中的困苦,就如同接受一場豐盛的餐宴。”也就是說,人們即便面對悲劇,也要堅強地活下去,把這悲劇演下去。尼采藉助希臘神話中酒神迪奧尼索斯的形象,來解釋這種精神。他認為雖然個體的生命是悲劇的,個體生命會瞬間毀滅,然而自然這個整體的生命力卻是旺盛的,是永恆的。我們無法因為個體的毀滅而否定整個生命的意義。
談到永恆,那么不得不說尼采的另一個思想,即“永恆輪迴”。尼采對於永恆輪迴的學說異常重視,甚至將之稱為“最深刻的思想”。然而這種“永恆輪迴”的思想在尼采的語境中往往時常帶有一些恐怖的氣氛,他認為,人們一生都在重複經歷著舊有的事物,沒有任何新的東西。而尼采自己人生中所體驗到的這種重複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那正是他早年所接受的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悲觀主義滲透到尼采心靈深處。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創傷,以至於他要盡其一生用酒神精神和強力意志來克服這種創傷。而永恆輪迴對於尼采來說就是人類生活本質痛苦而虛無的反映。當科學對世界重新審視之後,人們對生活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尼采不甘屈服於這虛無而痛苦的命運,他把永恆輪迴的思想和酒神精神結合起來,認為永恆輪迴恰好肯定了強力意志的豐盈和生命力的旺盛。
然而最終,尼采也沒有戰勝這種悲劇思想。儘管嘗試著將永恆輪迴思想與酒神精神結合,面對悲劇,面對人生無意義的本質而無奈地接受,這種悲壯精神背後也隱藏著一種絕望的沮喪。
然而對於人類,對於人類的存在,尼采又是如何肯定人存在的意義的呢?首先,尼采對於人類的現狀是不滿的,他認為人類應該繼續發展,人的本質還沒有定型。人應該繼續創造,繼續超越。對比其永恆輪迴的悲觀主義思想,承認人不斷超越,不斷創造的意義,又與其構成一對矛盾,而這種衝突不就恰好構成了人悲劇的命運?這種悲劇還體現在人們對於自己所撒下的謊言,人們不斷地對自己說謊,認為自己是超越動物的,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是靈性的,甚至對自然界扮演了一個準上帝的角色。尼采又認為,這種謊言是人性之必需。而這一點,在後現代主義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家拉康首先就以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大幻覺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而在他之前,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發現也從一個側面支持了尼采的觀點,即人對自己的謊言構成了人本身存在的價值。
拋開這個謊言,人類的存在並無價值,這就又回到人類命運永恆輪迴的悲劇性。而在這個謊言之上建立起來的又是尼采攻擊的一大目標——理性。尼采的思想一直以來被稱為非理性哲學,尼采是如何非理性的?他又是如何反對理性的?近代歐洲是知識進軍的時代,是理性大獲全勝的時代。人們依靠著邏輯建立起學界一座又一座理論的巨廈。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理性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當理性成為一種權威之後,它本身也變得非理性了。而尼采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向理性發動進攻的。
在理性主義的大旗下,人們逐漸相信世界是在邏輯下運作的,人們的心靈也是由理性驅動的,這種理性和邏輯又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到的。於是人們將注意力放到了外部世界,而忽視了內心深處非理性的無意識力量對人的影響。然而,理性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完全的幸福和意義,科學不能解釋世界存在的意義。於是歐洲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出現了,片面追求物質世界並不能使人真正幸福。而尼采首個攻擊的目標就是蘇格拉底的傳統哲學思想,他認為蘇格拉底對於人的思考純粹都是基於邏輯推理,而這不能給人們的存在帶來意義,無法指導人們生活的方向。尼采的特點是強調生命本能和精神性的統一。他始終認為人類本能是最強大且最值得崇拜的力量。同時,他也鄙視那些純粹依靠邏輯和思維工作的學者,他認為學術工作同樣需要激情和直覺。尼采的這種觀點對我們如今這個時代同樣具有啟發作用。在這個時代,科學已經成為了真理的代名詞,一件事物是否可靠,我們往往會說它是否科學。仿佛只要是科學的,就是真理的,就是可靠的。然而這只不過是人類一相情願的幻覺。科學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便利,它同樣帶來了各種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精神問題等等。這一切都不與人類的科學理性中心主義無關。然而我們該反思自己,究竟是科學為我們服務,還是變成了我們為科學服務?我們在理性中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歡樂,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科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僅僅就是一種方式,我們應該用我們自己的生命去體驗這個世界,去生活在這個真正的現實世界。
重估一切價值
尼采思想豐富,酒神精神、強力意志乃至於永恆輪迴都是他的思想武器,然而他要用這些武器乾什麼呢?他最終的目的是什/x,?其實就是重估一切價值,向傳統價值觀發起挑戰。尼采不甘於當一個書齋里的學者,或是一個山中的隱士,他自稱自己為炸藥。他要徹底顛覆西方價值觀,包括宗教、道德、哲學、科學、文化、藝術等等。尼采的這種激進主義在法國哲學家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法國知識分子一向以介入社會,啟蒙民眾為己任。他們可以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可以為民眾的疾苦而向當權者吶喊。而這些正是尼采所嚮往的。尼采認為,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念基本上決定了其精神面貌。而歐洲傳統文明的癥結在於善惡的顛倒。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的基督教觀念已經在科學和理性的衝擊下解體,在這個背景下,尼采說“上帝已死”,這正是對這一現象的呼聲。然而重要的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死去之後,人們何去何從?基督教的價值體系崩塌之後,人們需要一個新的價值觀念,需要新的信仰。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出現了價值觀的崩塌,人們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準則。
正是在這思想的空洞時期,尼采看到了自由,看到了新的價值體系得以孕育的空間。他終於可以在這片空地自由地馳騁,重新開拓新的航線了。在上帝存在的時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上帝來判斷善惡。那么上帝死去之後呢?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人是自己的評價者,一切價值都由人自己建立。而這新的道德,價值如何評定?其實就是重估,就是把善惡翻轉過來。尼采認為基督教的價值乃是顛倒的,會把人類引向頹廢。他說上帝已經死了,但是上帝的影子還在,上帝的影子其實就是指的基督教道德體系。而尼采堅持要與這種道德戰鬥,而這需要站在道德之外的一個位置上,一個超越善惡的位置。尼采具體是如何批評的呢?
他首先從道德的動機入手。他認為,錯誤的動機也可以導致一個正確的行為。就如同鍊金術以鍊金為動機,但同樣可以做出正確的化學實驗,發現一些正確的化學規律。尼采反對錯誤的道德動機,但是仍然肯定許多道德行為。而這種道德動機所存在的即是一種道德本體論。尼采否認道德本體的實在性,他認為道德並無自足的價值,沒有一種道德判斷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存在。換言之,道德是一定時間、一定民族、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而非一種固定的真理!好比在漢民族文化里,死者的遺體應該儘可能保持完整,如果對其破壞,就是一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為。而在西藏文化裡面有天葬的傳統,將死者的屍體剁碎並餵食給山鷹,這表現的是對死者極大的尊重與敬意!這兩種道德觀念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種道德的本體。 而道德的終極根源在哪裡?尼采認為是生物需要和強力意志。尼采不把這些冠以道德的虛名,而是想說明一個意思: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處於他的需要。然而在批判道德的同時,尼采又明白道德由其社會功能,是維繫一個社會安定運轉所必要的。因此他又說“在道德之外生活是不可能的。”尼采知道道德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坐標系。因此,尼采認為,在破後還要立,即在打破原來的道德體系之後,必然要建立新的道德體系,這種體系建立在人自身這裡。人首先要看穿善惡,超越善惡。然而又要從中制定一套新的善惡標準。這種新道德就是“忠實於大地”,在於現實的人生,在於自己的創造,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藝術和美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將人的自然欲望升華為激情,再升華為藝術。
尼采的思想依然閃耀
在尼采生活的那個時代,他的吶喊沒有人聆聽,他對社會的深刻洞見沒有人理解,他對價值的重估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實現。然而,我們仍然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在他死後開始萌芽,西方現代思想潮流正是在尼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他對於人類的存在以及人類生活價值的思考,直接啟發了之後的存在主義哲學。他對人類非理性方面的重視,對人類基本人性的重視,在精神分析學裡面有巨大的體現。那么尼采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哲學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和其他哲學家有什麼區別呢?
尼采有過十年學者生涯,他自稱很了解“學者心理學”,他諷刺這樣的學者生活,他認為學者天性已經扭曲,他們毫無熱情,毫無創造性,只會拒絕著別人的思想。而真正的哲學家不是學者,而是富於創造性的,是真正的人,顯然尼采是嚮往後者的。尼采如此解釋這種學者生活,“學者”類型的產生歸咎於科學理性的教育制度和瑣細的社會分工。人們把自己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了知識的奴隸,本性遭到了扭曲,長成了精神上的駝背。尼采的這番言論與後來對中國影響重大的哲學家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論述異曲同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異化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個體也是異化的,他們成為了生產機器,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失去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類存在的意義。如今,社會生產發展迅速,工廠林立,高樓聳立。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完全淪為了生產機器,他們的工作毫無創新性可言,他們的思想毫無活力,他們的生活毫無激情。只是為了這副“軀體”能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斷的運作。
而尼采宣稱人要有強力意志,這強力意志不是在人自身存在,而是存在於人對外界的活動,這種活動使人們成為自己,獲得成為自己的價值。換言之,人要處處顯現自己的獨特性,去做一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創造性工作,而不是淪為生產的機器。
尼采就是一個這樣特別而獨立的哲學家,是這樣一個熱愛生命的真正的人。雖然他的思想中同樣存在不少偏頗,甚至很多謬誤,但他仍然至少是一位真誠思考,面對人生的偉大哲人。他不曾欺騙自己的感受,不曾放棄為真理而拼搏的精神。即便說他的一生是一場悲劇,那么也是一場偉大的悲劇,一場精彩的悲劇,一場讓人感動至深的悲劇。對於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現代人來說,顯然尼采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基督教的思想不再統治著人們的精神。然而沒有改變的是,人們精神依然空虛,許多人迷失在了物慾之中,變成了金錢的信徒。尼采早就預感到了這一天,預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下,金錢至上的醜陋。我們還有生活的激情嗎?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呢?人們為了金錢而忙碌一生,本想用金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結果反而被金錢所奴役,虛度一生。有人忘記了基本的善惡,泯滅了良心。為了金錢不惜玩弄他人的性命,甚至是自己的性命。如此看來,尼采的思想直至今日仍舊有活力。他教會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的困境,即便人生是悲劇,也要不屈不撓地奮鬥下去。他教會人們詩意的生活,在藝術中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教會人們獨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屈服於任何既定的權威和事實。
我們不應該忘記尼采,這個時代也不應該忘記尼采。寫到這裡,作者突然憶起好萊塢災難片《後天》中的一個片段,當時正是全球氣候突變,一下子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紐約城瞬間被冰雪覆蓋。主人公一行人躲到一個圖書館裡避難,為了取暖避寒而不得不燃燒圖書館中的書籍。當主人公拿起尼采的書時,圖書館館長立馬阻止他,並說,不要燒掉尼采,這是人類思想文明的財富。是啊,當人們面臨如此災難的時候,當人類文明即將毀滅之時,尼采的思想依然閃耀。讓我們永遠感謝這位瘋狂而又充滿熱情的哲人,並在時間的長河中,實踐著我們生命的強力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