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年

 尼木年,俗稱魯薩新年。

節日起源,節日習俗,節日活動,

節日起源

傳統的魯薩新年是尼木縣藏族同胞最隆重的節日,它比拉薩藏曆年早一個月,因為尼木是以農業為主的一個縣,為了不耽誤農業,所以就提前過“農民新年”(西 藏一些地區,如日喀則及曲水的聶塘等農民,常於冬季某月初頭 利用冬閒提前過年稱為農民新年或索朗落薩),但尼木的新年與 拉薩的新年有許多相似之處。從藏曆十一月中旬,人們便開始準備供過年吃、穿、玩、用的東西。這時起家家戶戶就開始在水盆中寢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年初一那天,要將長了一至二寸的青苗,擺於佛金茶几之上,叫“魯培”,預祝新年糧食豐收。並陸續準備酥油和白面、炸果子“卡賽”,挨近新年,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個叫做“竹索切瑪”的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叫“字卓”,還要準備好一個彩色酥油花塑的羊頭,叫“魯過”,標誌過去一年的收成,預祝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農牧業獲得豐收。

節日習俗

藏曆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是每家每戶打掃庭院的日子,屋裡鋪上新卡墊,到二十九日晚飯前,還要在打掃乾淨的灶房正中牆上或在房樑上畫很多白粉點,叫“亞色”,表示人丁興旺,糧食滿倉。個人衛生方面男的在二十九日洗頭,表示家裡會吉祥、工作會如意、頭髮會長得又黑又長。

節日活動

二十九日婦女沒有洗頭的習慣,據說婦女二十九日洗頭是不吉利的,媳婦和女兒不管是誰都在三十日洗頭。二十九日的晚飯,各家要吃麵疙瘩,叫做“古突”,這是按照日期名稱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日),“突”即麵糊將羹的意思,這與漢族吃年夜飯的習慣一樣。這一頓飯,全家圍坐歡聚。突巴里必須聚備九種食品。如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品,看誰能吃到這些東西,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預示心腸軟。口乞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祝除夕之興。除夕晚上,根據各家經濟條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準備好節日的新裝。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各家必須派人到河邊背回新年的第一捅水,吉祥水。之後,全家人換上新衣,按老少輩分坐下,然後大家吃“楚瑪扎色”(是用人參果、酥油、糖做的米飯,)即吉祥飯。飯後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依次抓上幾粒,向天上撒,表示祭神,然後抓一點放進嘴裡,這時長輩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們回賀“祝你身體健康,永遠幸福”,然後喝熬好的“觀旦’’(即在青稞酒里放少許的青稞面而熬成的麵糊羹,在裡面還放一些人參果,奶渣和紅糖等)。接著相互敬酒敬茶,這一天各家基本上閉門歡聚,概不走訪。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彼此走訪,拜年祝賀,此活動持續三五天,客人們進門道一聲“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聲“扎西德勒”,有的還贈送哈達,然後賓主一起進入室內,坐在嶄新的卡墊上,主人端來“切瑪”。客人依次粘點糌粑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之後粘一點放在嘴裡。緊接著,主人提著盛滿青稞酒的壺,拿著酒碗,請客人喝酒。為了尊重主人,必須三口一杯,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則委託親戚好友唱歌勸酒,歌聲一落,客人一定要一飲而盡。新年的第三天或選一個吉利的日子,根據家裡的經濟狀況,在自家屋頂獻上神煙祭神,燒香,插上五彩招來運氣的經幡,這天家裡派一個人,去祭祀土地神和護法神。由於當地和左鄰右舍都要聚集在祭祀土地神和護法神的地方,每一家人都用最好的服飾打扮,帶上青稞酒和各類油炸食品,到了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把神香和“切瑪”糌粑粉集中在一起,獻上酒然後做好一個大的神香堆燒香。插上風旗,排好隊,聲音高高地祭祀土地神祈禱說:“吉吉索索,拉索羅!拉索羅!”祭祀完土地神後,一起喝青稞酒,跳圓舞。有些村過年期間,晚上堆柴燒,圍著火堆整晚跳圓舞。還有些村在藏曆十一月一日有過年的習慣,如尼木鄉的乃玉村和帕古鄉的彭崗村,因為乃玉村是以前潔吉寺的下屬農奴過尼木年時他們到傑結寺去砍柴不能過團圓節,所以十一月一日提前過年藏語稱“多來魯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