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前,屬卓尼楊土司車巴旗和國民黨調治局錄竹鄉。
1949年後,屬尼巴鄉。
1958年,臨卓兩縣合併時,改錄竹公社一大隊(住地尼巴村)。
1961年,臨卓分開後改為尼巴鄉。
2018年7月10日,甘肅省民政廳批覆尼巴撤鄉建鎮,9月15日卓尼縣人民政府批覆尼巴撤鄉建鎮,12月30日尼巴鎮舉行了撤鄉建鎮揭牌儀式。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尼巴鎮轄石巴、江車、尼巴、格拉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尼巴鎮下轄4個行政村:格拉村、尼巴村、江車村、石巴村,鎮人民政府駐石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尼巴鎮地處高原冰凍層,地勢高低起伏,地形為高山丘陵。境內最高點為華爾蓋山,海拔3500米;最低點尼巴,海拔3000米。
氣候
尼巴鎮多年平均氣溫3.1℃。
無霜期年平均92天,最長達212天,最短為9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7小時,0℃以上持續期50天(一般為5月20日~7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67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40天,極端年最大雨量800毫米(1995年),極端年最少雨量400毫米(1982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8月,7月最多。
自然災害
尼巴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
冰雹、土石流、霜凍等。冰雹災害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5~8月。
人口
2011年末,尼巴鎮轄區總人口5266人。
2017年,尼巴鎮常住人口5481人。
2018年,尼巴鎮戶籍人口5681人。
根據卓尼縣第七次人口全國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尼巴鎮常住人口為4588人。
經濟
2011年,尼巴鎮有耕地面積1227畝,可利用草地面積71.4萬畝,林地面積73.6萬畝,糧食作物以青稞為主。生產糧食456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生豬為主,生豬飼養量500頭,存欄200頭;羊飼養量2.6萬隻,年末存欄1.8萬隻;牛飼養量1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畜牧業總產值7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6%。名優特農產品有曲拉、酥油、氂牛肉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823元。
2018年,尼巴鎮有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家。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尼巴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7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4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藏書2400冊。事業單位從業人員23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江車藏戲。體育場地4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8%,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為8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尼巴鎮有國小3所,在校生607人,專任教師3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尼巴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6張。專業衛生人員5人,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1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500人以上,出院病人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797人,參保率76.6%。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尼巴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2戶,人數1520人,支出147.2萬元,比上年增長18.6%,月人均242元,比上年增長0.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2人,支出10.1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32人次。
交通
2011年,尼巴鎮境內有縣鄉級公路1條,總長25千米,客運總量1.1萬人次,貨運總量32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