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山抗日紀念碑
- 位於:十八盤山
- 上寬:0.40米
- 下寬:0.55米
正文,《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碑文,
正文
正面鐫刻著當時魯南參議長彭畏三同志書寫的“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10個大字,金光閃閃,遒勁有力。碑陰(北面)鐫刻的碑文記述了魯南尼山地區黨政軍民抗日鬥爭的光輝歷史,共7行計407字,文末署“尼山區全體黨政軍民公立,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上浣”。紀念碑兩側刻有166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貫。
鄒東尼山地區是魯南人民抗日根據地之一。當時,魯南一地委、尼山行政公署、魯南一軍分區和中共鄒縣縣委、鄒縣抗日民主政府都設在這裡,領導當地軍民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英勇抗擊日軍的侵略。在小山、十八盤山、孫徐、泗水縣城等數十次戰鬥中,不少幹部戰士英勇殺敵,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為紀念以身殉國的革命烈士,發揚其愛國主義精神,並激勵後人,尼山區抗日黨政軍民公立此碑。這高聳雲端的英雄紀念碑,巍然屹立在浸染著烈士鮮血的山崗上,將同巍峨的十八盤山一樣,永世長存。1985年,該紀念碑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碑文
“尼山區為魯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之屏藩,自敵人控制津浦線後,即向其頻繁進攻。復有國民黨反動派秦啟榮之流,與之配合。遂使堅持是區之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民主政權及人民陷於兩面作戰之困境。民國廿八年端陽節,八路軍四支隊一部與日寇激戰小山,以寡敵眾,衝殺竟日,高呼‘與小山共存亡’及‘中華民族解放萬歲’!聲振山谷,令人淚下。迄今信女猶於是日焚香獻茶以慰忠魂,其壯烈感人,有如此者。廿九年敵偽頑匪配合進攻,形勢極惡,當時黨政軍民僅餘十八盤山可作抗拒依託。後經蘇魯支隊馳援驅敵,終獲堅持陣地之勝利。去秋敵人加緊蠶食,我魯南軍區主力配合尼山獨立營又一鼓而下孫徐,生擒漢奸慣匪張顯榮,為尼山奠定鞏固之基礎。至若羅頭伏擊、長座突圍、奇襲深溝之敵、打進泗水南關、收復標村、趙家村、奔襲山曼山、將軍堂,均以烈士之鮮血頭顱換得擴大與鞏固尼山區之輝煌戰果。眾信無先烈之犧牲便無今日之尼山區。故後死者應照顧其家屬,繼承其遺志。在民族革命鬥爭中發揮友愛無我之精神。尼山區故具盛世之規模矣!然反攻勝利建國成功尚待最後之努力。爰勒斯石以頌堅貞而勵來茲。尼山區全體黨政軍民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