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尹自重(1903—1985),乳名B仔,原籍東莞,祖輩落籍順德龍江,自幼隨父在香港生活。父親尹琴卿是業餘廣東音樂“玩家”,環境的薰陶使尹自重從小愛上音樂,父親見他對音樂情有獨鐘,就請粵樂前輩梁麗生教他。9歲時,梁麗生把他介紹到香港琳琅幻境社音樂部學掌板(司鼓),得丘鶴儔、何柳堂、宋三、沈允升等名家指導。民國3年(1914年),該社因上演進步話劇被港英當局停牌,由錢大叔等粵樂家另組鐘聲慈善社音樂部。尹自重又得到何大傻、蔡子銳、錢大叔等眾多名家指點。後參加香港“鐘聲慈善社”的演出活動,11歲便登台演出。
民國7年,14歲的尹自重赴上海,先後由中華音樂會、精武體育會音樂部聘為教員,工余與呂文成向留美歸國的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小提琴演奏家司徒夢岩學習樂理、記譜和小提琴演奏,再跟旅滬菲律賓籍小提琴家李嘉士頓學習,逐漸形成了個人的粵樂小提琴演奏風格。
他感到當時廣東音樂所使用的樂器音域不夠廣,影響表演效果,因此他引進西洋的小提琴。為使小提琴適應廣東音樂的演奏效果,他獨創了一套“廣東小提琴”演奏法,將小提琴的定弦GDAE改為廣東弦樂的定弦FCGD;在演奏方法上吸收了廣東古老二弦的走指、揉弦以及弓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尹自重把小提琴定弦全部降低一度,融進粵胡的滑音、走指、換把等技法,演奏起來活潑瀟灑,粵調音腔惟妙惟肖,加上柔和的音色與其他樂器融和無間,達至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成為早期將小提琴演奏粵樂的重要人物之一。
民國9年,他應邀赴紐西蘭演出,民國13年,應香港華商總會之聘赴英國倫敦博覽會演奏,爾後,又先後應邀往美國、加拿大獻藝,均受中外人士好評,使粵樂很快就傳播到歐美。他在20年代便以演奏《柳青娘》、《柳搖金》、《
小桃紅》以及與
呂文成拍和的《瀟湘琴怨》、《燕子樓》等轟動一時。十幾家唱片公司爭相聘請他灌制唱片而一舉成名,前後達120張以上。在勝利唱片公司灌制的唱片最多,並曾擔任該公司的製片主任。通過唱片的傳播,粵樂在海內外家喻戶曉,曾一度被稱為“國樂”。
20世紀20年代末,尹自重加入新景象班,與有“萬能泰斗”之稱的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當過武打演員。後擔任覺先聲班的“頭架”(首席)師傅。30年代至40年代初,尹自重與呂文成、何大傻、何浪萍等以中華音樂會名義,在廣州溫拿、大東亞等音樂茶市演奏粵樂,時稱“精神音樂”,他們也被譽為“粵樂四大天王”。民國35年,尹自重在香港先後擔任馬師曾、芳艷芬、馮君麗的“頭架”。他是把色士風、吉他、班祖琴等西洋樂器,引進粵劇、粵樂的倡導者。1952年退出粵劇舞台,赴美國舊金山定居。同時,創辦僑聲音樂社,繼續收徒傳藝。
尹創作有粵樂《夜合明珠》、《華胄英雄》、《勝利》、《朝天子》、《鳳舞》、《凰舞》、《丹鳳》、《花鼓舞》等,內容多屬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鼓舞民眾積極向上,為廣東音樂代表曲目,不少作品灌制了唱片,廣為傳播。他曾任香港曲藝協進會主席,是香港八和音樂組和香港曲藝社創辦人。1985年5月8日在美國病逝。
個人經歷
1930年,參加“覺先聲劇團”任首席音樂員,並與
薛覺先結拜兄弟。尹自重領導的樂隊,引進小提琴、薩克斯管、吉他等西洋樂器伴奏粵曲,使粵劇音樂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尹自重經常與薛覺先切磋、研究粵劇唱腔與音樂的配合,薛覺先唱尹自重伴奏,一兜一搭配合默契。對於“薛腔”的形成,尹自重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1935年,他在香港創辦“尹自重音樂社”,收徒傳藝,不少徒弟後來都成名成家,其中有駱臻、
馮華、盧斌、
廖森、芳艷芬、馮君麗。
1942年在廣州的“大東亞”、“溫拿”等茶座與呂文成、何大傻、程岳威合作,演奏廣東音樂,被美譽為音樂曲藝界的“四大天王”。演奏的代表作有《
小桃紅》、《凱旋》、《歸時》、《餓馬搖鈴》、《
雨打芭蕉》、《昭君怨》等。
1949年他重返粵劇舞台,先後為名伶新馬師曾、芳艷芬、馮君麗等擔任首席音樂員。他不但是一個卓越的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同時還熱心於廣東音樂的創作,代表作有《夜合明珠》、《華胄英雄》、《朝天子》等。
1952年,他退出粵劇舞台,1957年由香港移民美國舊金山,開設音樂社,教授音樂8年之久;後應
波士頓華僑邀請,任教於僑聲音樂社,經常參加各地慈善義演,深得同行與觀眾敬重。
1985年5月8日在美國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