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尹建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鄭州
- 出生日期:1957年3月
- 職業:書法篆刻家 金石學家 書法家
- 主要成就:全國篆刻藝術展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石緣齋篆刻選
藝術成就,與石有緣,印績(1982—2012),印語,
藝術成就
書法篆刻作品入選全國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一屆、第二屆篆刻藝術展覽、『國際書法展覽』、『當代篆刻邀請展』、中日篆刻交流展。獲中國鐵路首屆書法篆刻展覽一等獎、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二等獎、河南第二屆書法『龍門獎』銀獎。其藝術簡歷被收入:《中國現代書法名家大辭典》、《當代書法藝術大成》、《當代書法篆刻家辭典》、《當代印人轉》、《中國當代篆刻縱觀大典》、《當代名人書法名作》等辭典。其書法作品被少林寺、白馬寺、永泰寺、十方禪寺等收藏。
與石有緣
上世紀80年代,建英的印風是古典、規矩、技術的,他下過苦功,臨了很多古印,看了很多印譜,參加了國內很多展覽。在他對篆刻史進行了深刻反思後,認為歷代篆刻家總在以文字為本的『自律性』中打圈圈,入印的素材不外甲骨、鐘鼎、秦磚、漢瓦、明清流派印和現當代名家模式,使得大家跳不出『程式』,篆刻界老祖宗編的框使他感到束縛,於是開始大放視野,印外求印,從巖書、納西東巴文字、先秦楚地文字等廣泛的藝術形式中尋求適合自己氣質的藝術資源,進行對接、融合,終於從無路處走出了一條新路。他不能容忍藝術上的平庸,很多朋友都知道,他的靈魂是屬於藝術的,在他看來:“一切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創造的刺激”,藝術創造更是如此,要想玉成自我風格,就要不斷捨棄,正如禪宗所言:『放下便是』,他說:“方寸之間——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它容納歷史、文學、書法、繪畫、美學、建築、音樂乃至人格精神,在方寸之間縱橫取法,上下求索,乃崇高之行為”。
印績(1982—2012)
82.7 安陽 《河南省篆刻研究會》結業匯報展
82.7 鄭州 《河南省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覽》
83.5 鄭州 《河南省書法篆刻展覽》
83.10 北京 《全國衛生美術、攝影展覽》
85.9 鄭州 《國際書法展覽》
86.1 北京 《鐵道部書法、美術展覽》
86.3 西安 《當代篆刻邀請展》
86.6 鄭州 《河南省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
87.1 自貢 《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書法篆刻展覽》
87.5 開封 《國際臨書大展》
87.10 鄭州 《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
87.9 山西 《杏花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榮獲『優秀作品獎』
87.12 鄭州 榮獲鄭州鐵路局首屆『風笛』一等獎授予金獎
1986—1987 榮獲鄭州市優秀文藝作品
88.5 南京 《全國『五一杯』書法篆刻大獎賽》榮獲二等獎
88.8 鄭州 《第二屆中原鐵道書法比賽》榮獲一等獎
88.9 南京 《全國首屆篆刻藝術展》
88.10 鄭州 《第二屆中原書法大賽》榮獲二等獎
1988—1989 榮獲鄭州市年度優秀作品獎
89.5 桂林 《全國首屆現代篆刻藝術大展賽》榮獲二等獎
89.5 鄭州 《河南省古今璽印篆刻藝術大展》
89.12 杭州 《全國印社聯展》
89.10 北京 《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
90.12 鄭州 《中國現代書法界名人辭典》河南人民美術出版社
90.3 河南 《豫陝港台四印社聯展》
90.9 北京 《河南省書法十年回顧展》
91.10 煙臺 《全國第二屆篆刻藝術展》
91.11 北京 《中國鐵路書法、篆刻展覽》榮獲一等獎
91.11 杭州 《全國第二屆西冷印社篆刻作品評展》
91.12 鄭州 《1990-1991年度榮獲鄭州鐵路局『風笛獎』金獎
92.6 瀋陽 《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覽》
92.10 河北 《中國遷安首屆國際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91.4 北京 《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成》哈爾濱出版社
90.11 漳州 《中國漳州國際『水仙花』書法邀請展》
1990—1991年度榮獲鄭州市優秀作品獎
93.5 廣東 篆刻作品被暨南大學中國文化藝術中心收藏
93.6 杭州 被收錄(1988—1992)中國印學年鑑
93.6 河南 榮獲『第二屆河南書法龍門獎』銀獎
93.6 洛陽 書法作品被洛陽白馬寺列為藏品
93.5 鄭州 書法作品被嵩山永泰寺列為藏品
96.8 鄭州 《海內外河南籍著名書畫家作品邀請展》
96.10 日本 《中日篆刻交流展》
2004《十方書道》專題介紹
2006《中國書畫家》雜誌專題介紹2007《中國書法》雜誌專題介紹
2008《鑒石》雜誌專題介紹
2012《城市周刊》專題介紹
2012.1書法作品被十方寺院收藏
印語
Δ減損欲望和倒空心中垃圾才能做到“心跡雙清”
Δ 眼瞎了不可怕,“心”如失明是最可惡的!
Δ失去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更是獲得自我的完善。
Δ境界是精神性的,因為精神境界的差異決定了人生境界的檔位。
Δ創造性的刺激、高尚的孤獨與崇高精神的亢奮,是藝術創造的重要源泉。
Δ“聖賢之道,以養氣為本”。印亦如此。
大印氣貴雄厚,氣之薄厚乃見作者胸襟之大小。今之人不如古者,氣使之然也。“養氣之法,易澄心靜慮”。“萬物過眼,即為我有”。存於胸中,使之溶化為吾心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