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湘紳請行小輪事函商湘撫陳寶箴

《就湘紳請行小輪事函商湘撫陳寶箴》是張之洞所著作品,出自於《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就湘紳請行小輪事函商湘撫陳寶箴
  • 作者:張之洞
  • 作品出處: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昨見漢報,湘省紳士有請行湘、鄂小輪之稟,尊處已批准舉辦,不審確否,亦不悉已咨譯署否。執事識力恢閎,肇開風氣,通商惠工,百廢俱舉,湖外聞之,足令俗吏陋儒,人人增氣同心,擊檝欽佩,更何待言。然茲事體大,管蠡所及,有不敢不盡者。溯自蘇杭運河準外人行輪,於是奉旨亦準民間於蘇杭行輪,為稍挽利權之計,他處固未及也。洞攝官兩江時,更議開由蘇州至鎮江,由鎮江至清江、江寧各處。復於江西鄱陽湖,亦奏準開設,事出疆吏指地奏請。若如湘紳所云各省均經欽奉上諭,飭令購置內河小輪云云,並無此說。竊思行駛小輪,於民生商務誠有裨益,故鄙人不憚一再推廣上陳。然此事行於下江一帶固屬有利而無弊,若行於湘中,則尚有不盡然者。西人覬開湘省口岸久矣,徒以風氣未開,若遠人麕至,易滋事端,故每婉謝。彼族冀緩歲月,洞為此事百計撐持,猶恐不得一當,台端之所稔知也。倘本省紳民先自行輪,難保外人不步趨而至,藉詞申促,譯署恐無以拒之。然所患猶不僅在開埠也。湘中民情視異族異教如仇,一旦見洋商聯臂而來,教堂接踵而起,斷難帖然。近日英領事照會,有長沙民間打該國賣洋書人之事,力請查拏懲辦。業經飛速咨達,並行司查拏,諒邀冰鑒。或謂近年風尚漸見轉移,然湘中士氣素堅,民習素強,其持迂論守舊說者恐仍不少。雖有通達時務之薦紳先生,恐亦不能遍行勸導阻止。設一有釁端,必致牽引大局。自去冬今春以來,局勢日變,洋情益橫,又非前三年之比。以後如有傷洋人、毀洋產之事,必將藉此啟釁,加添條約,斷非賠償數萬金、懲辦數人所能了事,且並不止湖南一省之憂。與其圖未可必得之利,而貽不可勝防之患,則莫如不開此端之為愈矣。此間稟請開辦洞庭小輪者,頗不乏人。今夏以來,疊次瀆請,內有確已備有輪船者,均未批准。即劉峴帥有咨商滬局赴湘運鐵行用小輪之文,亦以窒礙難行復之,職是之故。或謂湘民即不設輪,豈能保洋人終不來通商傳教。然如今中華時勢,創巨氣弱,內備未修,外患日亟,能緩一年則可保一年之安。能遲至數年之後,內政漸肅,備御漸周,士民拘執之見漸化,偶有齟齬發之,或不甚猛,即有枝節,其抵制之難易,較目前或略勝一籌。執事與洞同任崖疆,殆不能不權度及之矣。或更有進專利之說者,謂商例有創辦者專利十五年之條,故為此先發制人之策,以免外人來奪利權。不知專利之說,為出新意制新貨而言,非為敵國通商而言。果準各國通商,則事關交涉,又豈能以先有華輪之說阻止洋輪。蓋公司商例,只能行於本國之商,豈能行於強敵之商。即如蘇、滬木輪,何嘗不稟準專利,一旦通商,而木輪利歸烏有,成事可鑑。即如他國商輪準入長江內河通商行駛,豈地球萬國商例之所有哉。故此事能從容詳酌,最為妥善。倘湘人執意甚堅,尊意謂此中利益甚大,不欲中止,則尚有一變通辦法。目下所備小輪,令與官輪區別,專為渡湖便民起見,北不過岳州,南不過湘陰,如此則既順輿情,而彼族亦不至援請開埠。設或彼族仍有通商之請,則議章允準必需數月之久。彼時一有萌芽,即將湘中小輪北駛出大江,南駛至長沙,圖占先著,尚不至過落人後。相時而動,不為福先,則操縱在手,較為穩著。且彼時不但準湘輪出口,即敝處亦必令鄂商多備小輪,一體互駛湘、鄂,且上及荊州、宜昌,改為厚其力以敵外人之計矣。洞平日素持輪船鐵路最為利國利民之說,是以於蘇、鎮、淮、揚、江寧、江西皆創議上陳,以開風氣,豈獨不願湘中商民之富饒,豈獨不願湘、鄂兩省來往行旅之利涉。至輪船拖帶有妨民船生計之說,最為謬論,平日每極力辟之。故聞比年以來,湘中士大夫講求洋務,考究機器,專立書院,研究西法,輒為之神王眉飛,頌祝勸贊,以速其成。鄙人意指固亦可見,特以事有牽涉湘中應防之患,有在他省之外者,防害為急,則興利尚在所緩耳。總之,此事以緩辦為第一義;不可,則以專渡洞庭為第二義,惟高明裁之。再,湘輪如行入鄂境,直達漢口,其間於鄂省民情、商情、厘稅是否無礙,似亦須商明鄂省中丞,會同酌定,再行奏咨,較為周匝。事關大局利害,不厭詳求,特此奉商,並請以此書轉致湘中諸君子。務望剴切見教,以啟迂愚,不勝翹禱。並請將湘中公稟、台端批牘,迅賜抄示。如已奏咨,並望錄稿見示為幸。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於《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原載第12冊第68~70頁。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早年由科舉入仕,居京官幾二十年。1882年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總督。晚年以體仁閣大學士入值軍機處。他任湖廣總督長達18年,因其創辦近代企業和新式學堂以及編練新軍而影響當時,享譽後世。此外,他還是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當時主持規劃和興建鐵路最多的人;他主持制訂的“癸卯學制”開始了傳統教育的近代化;主稿的“江楚變法三折”成為清末新政改革的藍圖。他在《輶軒語》、《書目問答》中為士子指明向學的門徑,在《勸學篇》中,則首次對時人認知和融通中西文化的“中體西用”理念作出完整系統的理論概括。編者簡介吳劍傑,湖北漢陽人。1930年生。1965年武漢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後回母校武漢大學任教,1989年晉升教授。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編著有《中國近代八十年史》(合著)、《中國近代思想史及其演變》、《武昌首義——辛亥革命在湖北》、《孫中山及其思想》、《新編綱鑑》(主編)及《張之洞的升遷之路》、《張之洞年譜長編》、《張之洞全集》(副主編)等十餘種圖書,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