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尼奧·巴爾巴

尤金尼奧·巴爾巴

尤金尼奧·巴爾巴

· 歐洲戲劇大師、戲劇導演、演員訓練者、作家

· 1961年與耶日·格洛托夫斯基 (Jerzy Grotowski)從事戲劇創作

· 1964年在挪威奧斯陸創立歐丁劇團(Odin Teatret)

· 1966年遷到丹麥的霍爾斯特布羅(Holstebro)

· 北歐戲劇實驗室(Nordisk Teaterlaboratorium)創始人

· 1979年創立了戲劇人類學國際學院· ISTA

· 在過去50年裡,執導過76部戲劇作品

· 世界各大表演院校榮譽教授

· 影響世界表導演領域學術著作包括:

-《戲劇人類學詞典——表演者的秘藝》

-《灰燼與鑽石之地——我在波蘭的學徒生涯》

-《論導演與戲劇構作——燃燒的房子》

-《紙舟——戲劇人類學指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金尼奧·巴爾巴
  • 外文名:Eugenio Barba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義大利
  • 出生日期:1936
  • 職業:戲劇大師、戲劇導演、演員訓練者、作家
  • 主要成就:歐丁劇團(丹麥)創始人 
    戲劇人類學國際學院·ISTA 創始人
    《戲劇人類學詞典——表演者的秘藝》 作者
  • 代表作品:《戲劇人類學詞典》 
  • 燃燒的房子:《論導演與戲劇構作》 
  • 紙舟:《戲劇人類學指南》
人物生平,作品,榮譽,評價,

人物生平

尤金尼奧·巴爾巴1936年出生於義大利加利波利。當他身為軍官的父親在二戰中成為受害者之後,他的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1954年,巴爾巴在那不勒斯軍事學院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他放棄了自己先前和父親一樣成為軍官的想法。在同一年,他移居挪威,從事焊工和水手的工作。在工作的同時,他在奧斯陸大學獲得了法語、挪威文學和宗教歷史專業的學位。
1961年他來到波蘭,在國立華沙戲劇專科學校進修導演課程。一年之後,他離開學校,師從擔任奧波萊十三排劇院的導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尤金尼奧·巴爾巴在格洛托夫斯基身邊作為助手工作了三年。1963年,他前往印度研究當時在西方不為人所知的舞台藝術形式——卡塔卡利。巴爾巴撰寫了一篇關於卡塔卡利的論文並立即在義大利、法國、美國和丹麥發表。他的第一部有關格洛托夫斯基的著作——《尋找消失的劇場》,於1965年發行於義大利和匈牙利。
1964年,巴爾巴重返奧斯陸,立志成為一名專業的戲劇導演,但作為一個外國人他無法找到工作。他召集了一批被高等戲劇學府拒之門外的年輕演員,於1964年10月創立了歐丁劇團。作為歐洲第一個戲劇小組,他們研究出在戲劇學徒期里的新的訓練方法。他們在一個防空洞裡排練了第一個作品《愛之鳥人》,由挪威作家耶姆斯·比奧尼布撰寫腳本,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上演。隨後,位於丹麥西北部位於日德蘭半島的霍爾斯特布羅市市長邀請,贈與歐丁劇團一個廢舊的農場和少量的費用此後巴爾巴帶領他的團隊以霍爾斯特布羅作為表演實踐活動基地。

作品

在過去的50年裡,尤金尼奧·巴爾巴在歐丁劇團和跨文化機構“天下劇場”共執導76部作品,其中一些作品需要長達兩年多的準備。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是《費萊》(1969)、《我父親的房子》(1972)、《布萊希特的灰燼》(1980)、《尖吻鯖鯊福音書》(1985)、《塔拉博特》(1988)、《宇宙》(1993)、《神話》(1998)、《安徒生之夢》(2004)、《慢性人生》(2012)、《最初的哈姆雷特》(2006)、《唐喬凡尼》(2006)和《美狄亞的婚禮》(2008)。
自1974年以來,巴爾巴在歐丁劇團已摸索出與眾不同的訓練方法——以物易物,即與一些特定群體實踐文化承載形式的交換,構建成一種整合性的跨文化表演。

榮譽

在1979年,尤金尼奧·巴爾巴創立了戲劇人類學國際學院ISTA。這開創了一個研究的新領域:劇場人類學。尤金尼奧·巴爾巴在《戲劇評論》、《表演研究》、《新劇場季》等學術期刊擔任名譽顧問。他近期發表的各種文章,許多都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尤金尼奧·巴爾巴被奧胡斯大學、阿亞庫喬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哈瓦那大學、華沙大學、普利茅斯大學、香港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並獲得蒙特婁大學的"科學性復興的嘉獎"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索寧獎。他還被授予丹麥學院獎、墨西哥戲劇批評家獎和皮蘭德婁國際文學獎。

評價

歐丁劇團迄今創造了76場演出,並相繼在63個國家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上演。在諸多經驗累積的過程中,形成了歐丁劇團特有的文化,建立了以跨文化實踐為載體的“以物易物”:歐丁劇團的演員們將他們的訓練技巧和演出帶到一個特定的地方,作為交換,向當地人學習歌曲、演奏以及舞蹈等當代特有的文化藝術形式。這是一種打破種族偏見、語言障礙、價值觀差異的社會互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