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第七屆烏鎮戲劇節於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在烏鎮舉辦,本屆戲劇節以“涌”為主題——百川赴海,以滔滔之勢涌流。

本屆戲劇節在10天內上演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28部總計141場戲劇演出,其中不乏在本屆烏鎮戲劇節開啟世界首演的劇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 舉辦時間:2019年10月25日-11月3日 
  • 本屆主題:“涌” 
  • 藝術委員周迅胡歌、奚美娟、濮存昕 等 
  • 評審委員:賴聲川、黃磊、何炅、史航 等 
活動內容,主要作品,

活動內容

第七屆烏鎮戲劇節特邀劇目由五大板塊構成,分別為:“大師浪潮”“名著漩渦”“先鋒海嘯”“奇思漂流”和“學院漣漪”。開幕大戲是俄羅斯導演尤里·布圖索夫攜蘇維埃榜樣劇院帶來的契訶夫經典《三姊妹》。
第七屆烏鎮戲劇節
彼得·布魯克、尤金尼奧·巴爾巴、康斯坦丁·勃格莫洛夫、菲利普·讓緹、提奧多羅斯·特佐普洛斯等都齊聚烏鎮,帶來各自的戲劇作品。
本屆戲劇節由劉恆、克里斯蒂安·比埃、周迅、胡歌、姚仁喜、奚美娟、濮存昕擔任藝術委員,賴聲川、黃磊、何炅、史航、周黎明、丁乃箏、楊婷、吳彼、李博任評審委員。

主要作品

《三姊妹》
開幕大戲:俄羅斯著名導演尤里·布圖索夫的契訶夫經典《三姊妹》
今年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是俄羅斯著名導演尤里·布圖索夫攜蘇維埃榜樣劇院帶來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這是尤里·布圖索夫第一次來到中國。作為俄羅斯當代最著名導演之一,布圖索夫曾是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劇院首席導演。是所謂詩意化聯想式導演手法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以旋律和節奏的發展而非真實性來推動戲劇節奏。
在蘇維埃榜樣劇院20年的工作生涯中,布圖索夫排演了眾多經典劇作。這部全新演繹的《三姊妹》將經典文本和大眾文化相互交織,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舞台效果看起來大膽而“野蠻”,釋放出契訶夫之於當代的不朽力量。在《三姊妹》中,詩歌和戲劇、希望和夢想、幻想、野心、愛和厭惡、怨恨和寬恕、未吐露的情感和說出口的苦澀話語如此種種相互交織,讓舞台行動充滿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為什麼?》
大師浪潮:6位國內外戲劇大家齊聚烏鎮
當今時代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彼得·布魯克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到烏鎮戲劇節。今年,他與瑪麗-海倫娜·伊斯坦尼聯合導演新作的《為什麼?》是一出關於戲劇的戲劇。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向觀眾發出了一連串的詰問:為什麼是戲劇?它有什麼用?是關於什麼的?這是一部富有詩意、具有堅定政治表達的作品。
尤金尼奧·巴爾巴開創的歐丁劇團也是再次來到烏鎮戲劇節,此次劇團帶來的話劇《樹》是繼《慢性人生》和《月下的偉大城市》之後,“無辜者三部曲”的第三章。導演尤金尼奧·巴爾巴曾任第二屆烏鎮戲劇節榮譽主席,他的解讀下,人類歷史是由痛苦的殘片組成的,戰爭和死亡在人類的皮膚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然而在殘酷與破碎之間,暗藏著希望、溫柔和天真。本作品通過兩位講述者之口,吟誦出一首關於死亡和純真的詩歌。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本人精神的強烈投射,被認為 “前所未有的曠世之作”。話劇《卡拉馬佐夫兄弟》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由俄羅斯著名導演康斯坦丁·勃格莫洛夫攜手莫斯科藝術劇院共同呈現。
莫斯科藝術劇院由世界第一大戲劇體系奠基人、戲劇巨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立於1898年,契訶夫、高爾基、布爾加科夫等20世紀最著名劇作家均誕生於莫斯科藝術劇院,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搖籃。康斯坦丁·勃格莫洛夫曾擔任劇院藝術總監並獲金面具獎。
法國國寶級木偶戲藝術家菲利普·讓緹是木偶戲和視覺藝術革命的標誌性人物,致力於探索新的視覺語言。他於1968年創立劇團,將偶戲和傳統戲劇、舞蹈、啞劇、魔術、皮影戲、燈光音響手段相結合。此次帶來的《西格蒙德的瘋狂》寫於1983年,是菲利普·讓緹劇團成立後的第一部作品,並於2000年完成第二版,講述了導演接近並克服心理崩潰的過程,頗具自傳色彩。
希臘傳奇戲劇導演、戲劇奧林匹克國際委員會主席提奧多羅斯·特佐普洛斯將帶來古希臘悲劇《特洛伊女人》。特佐普洛斯將一如既往貫徹他獨特的戲劇美學,探討身體與神話、時間和記憶的關係。此次該劇在水劇場演出,伸展形的舞台、坡形環繞式的觀眾席和舞台背後的明清老建築群的設計結構頗具儀式性,觀眾在水劇場觀戲時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希臘精神共生共振。
導演賴聲川和他所創立的“表演戲劇坊”深刻地影響了當代華語劇場。《麼麼洞捌》是賴聲川的第39部原創編導劇作,也是他第四部在烏鎮戲劇節演出的作品。在《麼麼洞捌》中,青年演員倪妮和著名中國台灣劇場實力派演員樊光耀同台飆戲,接受一人分飾兩角的挑戰,共同演繹這一場古今諜戰劇場拼貼密碼。
《高加索灰闌記》
名著漩渦:7部世界經典的當代呈現
本板塊的7部作品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契訶夫、布萊希特、貝克特和加繆的經典名作。其中俄羅斯導演尤里·布圖索夫的契訶夫經典《三姊妹》是開幕大戲。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布萊希特劇院的當代改編版本《高加索灰闌記》是,由德國著名導演導演麥可·塔爾海默呈現。這也是柏林布萊希特劇院建院70年以來第一次來到中國。柏林布萊希特劇院是德國最著名,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之一,由德國著名戲劇家、詩人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與夫人海倫娜·魏格爾於1949年共同創立,主要用來上演布萊希特的作品,實踐布萊希特的“史詩劇”理念。
在這部作品中,塔爾海默將現場音樂作為劇情展開的基礎,重新安排戲劇情節,凸顯寓言的力量。在布萊希特的所有作品中,《高加索灰闌記》占有特殊的位置,它由布萊希特根據中國元朝戲劇家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改編而成,凝結了布萊希特的“史詩劇”戲劇體系,也成為能夠一窺東西方戲劇發展的代表劇作。
孟京輝戲劇工作室《太陽和太陽穴》同樣改編自布萊希特,原作是《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這是一出瘋狂喜劇,現場樂隊伴隨著粗糙的吶喊和叫嚷,觀眾能夠從中看到一些未來戲劇的可能。
作為荒誕派戲劇重要代表人物,愛爾蘭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次版本的導演易立明是北京新蟬戲劇中心藝術總監,為將近200部舞台藝術作品擔任舞美或燈光設計,設計和導演的作品曾於愛丁堡藝術節、薩爾茨堡音樂節等世界各大著名藝術節上演,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撒丁島話劇院《麥克白脫》將莎士比亞的原著與撒丁島狂歡節的儀式產生了多層面的交融。導演亞歷桑德羅·塞拉的靈感來源於撒丁島巴布吉尼亞地區的狂歡節。在創作下本劇以全男班陣容演出,以撒丁語為表演語言。作為一種古老的語種,撒丁語不講究發音和吐詞,更接近於“唱誦”,從而傳達出節日和儀式的神秘氛圍,輔之演員的肢體動作,讓觀眾體味初生的力量。
波蘭明日劇團《精靈女王》以《仲夏夜之夢》為靈感,導演米赫·扎涅茨基將波蘭的視覺藝術、詩歌和音樂融入莎士比亞的原文本之中。原版《精靈女王》於2016年首演,而此次來到烏鎮的作品為米赫·扎涅茨基特別為本次烏鎮戲劇節製作的新版本,演出將在水劇場上演,因地制宜地製造水幕和投影。
楊婷導演的《局外人》改編自法國文學家加繆的同名小說,這部作品通過主人公默爾索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關於荒誕而深刻的故事。導演楊婷是集表導演於一身的戲劇新星導演,這部作品與這個階段她最想探討的話題不謀而合:面對當前時代帶來的困境,人應當如何選擇?
《點/線/體/還有世界/還有光》
先鋒海嘯:新銳導演帶來先鋒體驗
2019年烏鎮戲劇節的“先鋒”力推新人,由三位中國本土新銳導演陳明昊、王翀、丁一滕和來自日本的藤田貴大帶來四部作品。
中國青年戲劇導演陳明昊專門為烏鎮戲劇節設計了一個《從午夜至清晨》總體戲劇演出,挑戰觀演極限。觀眾將有機會和戲劇一起從午夜開始共迎烏鎮朝陽。
王翀和薪傳實驗劇團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2.0》受保羅·高更的畫作啟發,從全球化遷徙的角度思索人類的生存問題。這部作品不設現場演員 ,只有聲音演出,表演藝術家王學兵將為本劇進行配音。烏鎮戲劇節之後,本作品將在韓國、俄羅斯和德國展開巡演,這些國家的觀眾將陸續看到量身定製的本土化版本。
中國新⼀代青年戲劇導演丁一滕將為本次烏鎮戲劇節帶來《傷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傷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改編自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在這部作品中,丁一滕將中國傳統戲劇表演方式和西方表演手段相結合,實踐了“新程式”的表演方法。
日本導演藤田貴大於2007年成立“mum&gypsy嬤姆和吉普賽”劇團。今年帶來烏鎮的作品是《點/線/體/還有世界/還有光》,該劇講述世紀初的一個日本小鎮,一件兇殺案轟動了當地的年輕一代。導演以點、線、面時空交錯的方式,精確複製了過往的事件,喚起人物的記憶。
《唇語》
奇思漂流:關注獨立戲劇帶來的新奇體驗
這一板塊的作品也大多帶來不同以往的戲劇體驗。其中好幾部都是當代中國獨立劇場作品,值得關注。
導演李建軍每年都會在烏鎮帶來一部新作。作為中國當代劇場藝術的重要實踐者,他將視覺藝術的歷史性經驗和對劇場媒介的研究結合起來,一系列劇場作品體現出對普通人生存情境的關切。今年新青年劇團將帶來全新作品《人類簡史》。這是一個由“進步”的觀念組成的人類簡史,一場在劇場裡表演的“人類進化論”。
正點劇團由藝術家布希·穆卡澤爾和本·基德於201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創立,創作風格大膽前衛,在許多作品中都展現了其對當代生活獨到的審視視角。《唇語》採用戲中戲模式,充滿現實主義和荒誕劇風格,以簡單的色彩,不斷重複的生活細節和碎片化的敘述一步步鋪展線索,帶領觀眾一起探索真相。。
茉伊拉·菲努肯,將為本屆烏鎮戲劇節帶來她的史詩藝術作品《狂喜》。這部作品由菲努肯和史密斯劇團創作,曾獲2017年克里馬卡茨傑出獎,並代表澳大利亞參加2019年布拉格四年展。作品靈感來自於芬努肯作為一名環境科學家和人道主義發展工作者的生活。
青年戲劇導演張紫淇和廖書藝熱衷於對身體的相關探索,將劇場與舞蹈、歌唱、作曲等藝術手法相結合,把接觸即興的經驗套用於表演、肢體動作、創作、社群溝通等領域。此次演出的《有天使飛過》吸收並容納了諸多文學創作,期望通過身體釋放出能量,闡釋當代社會有關人的愛和存在。
獨立戲劇導演蘇小剛的《求仙學道》取材於《聊齋志異》中的《嶗山道士》,作品試圖通過“求仙學道”的隱喻來探討關於“夢想”的本質的問題。
中國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符宏征於2006年創立動見體劇團並任藝術總監。格洛托夫斯基方法的系統訓練經歷奠定了他的身體行動的劇場美學觀。《病號》以一名自殺未遂者為核心,透過階段性集體創作並融合大量肢體編排,描摹網路社群時代、重度網路成癮的日常生活下人們扭曲的面貌,展現“人”與網路不可剝離的集體病徵。
由王夢凡、陳丹路和譚碩欣組成的團隊始終關注著人的身體及其行動,探尋身體、文本與音樂三條線索平行展開的方式。在《該我上場的時候,叫我,我會回答》中,兩位中央芭蕾舞團的退役舞者在舞台上分享自己關於舞蹈的思考。在講述中,他們各自找到了另一種舞蹈的可能性。
荷蘭導演艾琳·汀·阿通和戈西亞·卡茨馬雷克創立的荷蘭妙手生花劇團擅長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具象的物體,在《紙把戲》中,“紙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書寫材料,而它的脆弱性正如人類的心靈。這場戲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觀眾可以隨時進入現場,觀察作為辦公室職員和作家的卡夫卡的生活。
《寬恕》
學院漣漪:三部院校作品首次參與烏鎮戲劇節
本屆烏鎮戲劇節特邀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分別帶來《寬恕》《馴悍記》和《紅色的天空》三部作品。
澳大利亞製作人、導演佩內洛普·巴特勞有戲劇表演和木偶表演背景,擅長以“視覺劇場”為媒介詮釋和創作故事,在劇場之外,她也致力於與博物館、畫廊、社區和學校展開合作。巴特勞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三年級學生共同創作的全新劇目《寬恕》是一部沉浸式的作品,演出尖銳、大膽、才華橫溢又充滿激情。在每場演出中,演員會徵集觀眾對“寬恕”這一主題的回饋並作出調整。
由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演出的《馴悍記》是對莎士比亞經典喜劇《馴悍記》的當代闡釋。作品將莎士比亞原作和同時代中國版《馴悍記》的戲劇情境並置,互為歷史鏡像,為當代的觀眾映照出兩性關係的喜劇形象。
《紅色的天空》是1994年賴聲川“表演工作坊”成立十周年紀念作品,今年由南京藝術學院2015級電影電視學院重新演繹。這部作品由貫穿全劇的八位主要演員扮演老年角色以及其他年輕角色,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以年輕的身體,詮釋人類老年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種種情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