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常巷街和尤姓的歷史源遠流長,尤常巷村是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的一個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常巷村
- 外文名:You Changxiang
- 別名:常巷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衡水
- 地理位置: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
- 面積:3500 畝
- 電話區號:0318
- 郵政編碼:053700
- 人口數量:約 1000 人
- 著名景點:唐北大寺
- 車牌代碼:冀T
- 方言:冀魯官話
簡介,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簡介
“滏陽河寬,清涼江長,兩阜中間有常巷,十里市井千家店,車馬叮鐺晝夜忙,八方賈客纏金去,樂過大都燕山王”。
歷史沿革
這民謠說的是明朝以前,坐落在冀中平原東南部,滏陽河、清涼江兩條水路大通道中間地帶的常巷街,是大都以南物資集散的重要鎮店,居民多達三千六百餘家,這裡車水馬龍,繁華異常,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賺得大把的金銀返回家鄉,其高興的心情勝過官居大都(現北京)的燕山王。
傳說,當時的常巷街(現隸屬河北省阜城縣城關鎮),縱橫街道超過十里,店鋪林立,有住戶三千六百餘家,人口過萬,多姓雜居,尤姓是一大戶。這裡的尤姓,是宋高宗(公元1107年——1187年)時,有閩地遷徙北方尤姓的一枝,後由阜城東三十里的尤莊遷來常巷。到明朝初期的一千餘年間,尤姓人口有了較大發展,儘管大量分支外遷,常巷居住人口仍有千人之多。公元一四零零年,燕王掃北,即史稱“靖難之變”,使常巷街發生了災難性變化。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藉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之後,雙方在河北、河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明朝庭軍部都督被擒,主帥耿炳文逃入正定閉門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兵50萬攻打燕王,欲挽敗局。但因將士多屬臨時拼湊,號令不一,指揮不靈,一戰即潰。而燕王且追且戰,相繼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燕王朱棣登帝位,改號永樂,後又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民間俗稱為“燕王掃北”。在這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爭奪戰中,燕王曾對長江、淮河以北的百姓大肆屠殺。史書上說:“惠帝(即建文帝)承太祖(朱元璋)遺威餘烈,因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服,成祖(即燕王)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可見當時百姓在思想上傾向建文帝,而不傾向燕王。其實燕王在發動“靖難”戰爭之前早就看出這一問題了。當僧道衍密勸燕王發動戰爭時,燕王曾憂慮地說:“民心向彼,奈何!”(《明通鑑卷十一》)。結果, 不出燕王所料,當他發動“靖難”戰爭後,各地官民對他進行了頑強抵抗。據《南宮縣誌》記載,“燕兵所過,各州、縣義民目為叛逆,爭抗拒之”,《邢台縣志》記載,“靖難兵起,傳檄征響,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應”。由於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軍隊連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極大憤怒。於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殘無人道地屠殺百姓,即所謂“燕王憤甚,燕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南宮縣誌*兵事篇》)。另外戰爭期間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北方人口急劇減少。史書上記裁“青燐白骨,怵驚心目”,“長淮以北則鞠為草莽”。當時景狀之慘,可想而知。常巷街也未能倖免,青壯年被抓去打仗,婦孺慘遭屠戮,市井被大火焚燒變成一片焦土。幸屠街時本街商賈隋七和尤八帶夫人在百里外的小范(今武強縣城)作生意,逃過一劫。至今這裡流傳著“常巷三千六百家,只剩隋七和尤八”的說法。隋七、尤八為了團結一心,重建家園,兩人結為異姓兄弟,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後同葬一墓,該墓成了此地尤姓和隋姓後人共同祭拜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