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寬裕(1907-1984)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陸軍裝甲兵集團第四十二獨立旅旅長。他與蔣緯國是同學。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人,中國現代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革命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寬裕
- 出生地: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07年
- 去世年月:1984年
- 職業:軍事 軍事家
- 畢業院校: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
- 政黨:中共黨員
人物簡歷
尤寬裕1907年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1918年,由家鄉的私塾轉入縣城的“洋學堂”上學,開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進入常德二師附國小習。1925年春,考上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與騰代遠系同學。不久,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常德二師的進步校長被害,粟裕等進步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他被黨組織安排到葉挺的24師教導大隊,任班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8月1日,他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贛粵湘邊,開始了戎馬生涯,贛南三整中任連黨代表。1928年1月,參加湖南起義後到了井岡山。在井岡山時,工作多次調整,時而任連黨代表,時而任連長,都是為加強政治工作的需要。
1929年後,因屢立戰功,粟裕相繼升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創建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粉碎了敵人四次大規模的“圍剿”戰爭,在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奮勇向前,多次受傷,左臂中彈成殘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嶺戰鬥中,粟裕趁敵人午後疲憊鬆懈之時發起攻擊,突破敵軍防線。留下6人堅守山頂,僅帶3人追擊逃敵,俘虜一百多敵人。戰後,尤寬裕得到朱德“青年戰術家”的美譽。
1934年7月,尤寬裕率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赴閩浙贛根據地,成立紅十軍團,任參謀長。後又赴皖浙贛邊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由於敵人重兵圍攻、堵截,紅十軍團損失慘重。1935年1月,組建紅軍挺進師,他任師長。同年10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臨時省軍區相繼成立,粟裕任省委組織部長兼軍區司令員,開創了浙南革命根據地。打退敵人多次“圍剿”,堅持3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尤寬裕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挺進江南敵後。1938年6月17日,在韋崗伏擊敵人,擊滅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擊毀汽車5輛,繳獲槍枝20餘支,這次戰役首戰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開闢了江南抗戰的新局面。
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新四軍7000多人,挺進蘇北。9月,創建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尤寬裕任副總指揮。10月4日,黃橋戰役打響,雖敵眾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膽識和智慧排兵布陣,採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突然襲擊的戰法,在運動中殲敵,以極少的兵力取得輝煌戰績。殲敵11000多人,繳獲大批軍需物資、槍枝彈藥。黃橋決戰的勝利完成了開闢蘇北的戰略任務,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尤寬裕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2年3月,兼蘇中區黨委書記,重視建設地方武裝。1943年3月,在他指揮的車橋戰役中,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官兵460餘人,摧毀敵碉堡50座。在全國率先進入戰略反攻態勢。1945年2月,率一師主力渡江南下,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指揮浙西三次反頑戰役,殲敵13000人。1945年6月,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餘人,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準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中共中央採納他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畫,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7月起,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與12萬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作戰,七戰七捷,每戰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個半月中殲敵5.3萬餘人,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央軍委將蘇中作戰經驗通報全軍,要求各區“仿照辦理”。10月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師後,根據中共中央決定,負責戰役指揮。
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仍負責戰役指揮。在戰略上仍處於內線的條件下,先後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共殲敵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內有國民黨號稱“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同陳毅一起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掩護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指揮沙土集戰役,殲敵1個整編師,迫使敵從山東和大別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來援,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即挺進豫皖蘇邊區。他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於1948年1月、4月提出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為中共中央採納。5月陳毅奉調到中原工作,他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六七月間,指揮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進行豫東戰役,殲敵9萬餘人,取得了大規模攻城打援作戰的勝利,改變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打亂了國民黨軍防禦體系,為爾後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9月指揮濟南戰役,攻克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濟南,殲敵10萬餘人。9月24日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於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1月8日與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戰役中,作為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成員,直接指揮了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以其傑出的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和膽識,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淮海戰役功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尤寬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敵44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