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發展,地方產業,旅遊景點,歷史傳說,歷史名人,
簡介
該地以盛產肥桃聞名於世。北依長達幾十里的白雲山,南面大小山頭幾十個,一條小河橫流,河北岸東尚里、西尚里,南岸南尚里。
歷史發展
明朝時期,李氏遷來定居東尚里,原名東尚禮,後派生到村西、小河南岸,隨改名東尚禮、西尚禮、南尚禮。因“禮”與“里”同音,後演變為“尚里”。
據《李氏族譜》記載:按李氏系太原卜居東省歷唐而宋而元,明洪武定鼎(1368年)後,有其胞兄弟諱成、諱紹者,一居東平之三旺村,一居尚里村。另據《李氏碑譜》:祖居本處地名有三:有東禮、西禮、尚禮,錦川雲秀也......尚里莊東自唐時立榮。
作為對上述文字的解釋:大明洪武年間,有李氏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桐縣遷來,見此地後靠山(白雲山)、前罩水(金線河),便停留下來。後來其兄李成在這裡正式落戶建村,其弟李紹則遷至東平縣定居。李成生二子,長者李守敬,次者李守信,又各自傳承繁衍、開枝散葉。李守信後人又分五枝,長枝、二枝、五枝仍定居尚里,其餘則分布周圍。尚里最早稱“尚禮”,乃李氏遷此後以吉祥嘉言取名,後“禮”、“里”相通而演變為“尚里”。隨著李氏家族的壯大,周圍一些李姓也漸次搬來居住,並在清同治年間修訂家譜時分枝梳理,整合成為一個更這龐大的李氏家族。隨著人口的增多,尚里村西建村名西尚里,金錢河南岸建村名南尚里,三村呈三角格局,原尚里也就改成了現在的東尚里。東尚里現有住戶555戶,人口1710餘人,耕地6500餘畝。
尚里伏居丘陵。四面山巒起伏,最出名的莫過白雲山。《李氏碑譜》中稱“錦川雲秀”,當指此地。乾隆年《重修玄帝祠碑》描述白雲山“東接泰岳(泰山)、西近聖域(曲阜)、北連陶牛(陶山、牛山)、南望鳳凰(鳳凰山),四面環拱,覽勝者往來樂不思歸......”白雲山綿延數十里,是肥城桃的發祥地。白雲
山上有白雲洞等諸多名勝古蹟如“千年石棺”,2008年在原址基礎上修建的玄帝祠。白雲山前懷還有當代著名引出工程“群力放水洞”。 “尚里自古缺水,眾人皆以為憂”。鹹豐九年(1859年)春,當地人李恩亮、李曰厚等會集合莊公議捐錢輸夫,鑿井於莊西,供莊人飲水。1960年,肥城縣委、縣政府決定打通白雲山,從山北康王河引水過山進入尚里。僅四個月完工,工程量、工程難度、速度、質量為世人驚嘆,曾有蘇聯水文物探專家奧洛芬斯基等20幾個國家友人前來工地參觀,解答有關水文方面難題。工程竣工後,今穿山流水洞南面洞口仍鑲刻著著名書法家、原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群力放水洞”五個大字。改革開放後,尚里又打出岩心井5眼,農民全部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現在肥城市又建成白雲山公園,吸引了眾多遊客,進一擴大了白雲山的影響。
尚里盛產肥桃。對於第一株桃樹生長地已無法考證(一種說法肥城桃源於肥城佛莊村),但尚里至少是最早產肥桃的地方之一。諸多關於肥桃的傳說中,“王母娘娘降仙桃”的故事就發生在尚里村。1958年,尚里與屯頭諸村合併成為桃園人民公社,尚里周圍成為最重要的肥桃主產區。2010年《金氏世界紀錄》將尚里(東尚里)定為肥城"中央桃行"所在地。
原來的肥城桃,“形狀偉大,冠絕群桃,而香氣馥郁,汁多味甜,其品質較之上海水蜜桃之果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膾炙人口,馳名中外。在昔明清時代,曾為皇室貢品,即近時亦多為上流饋贈之需,聲價之貴遠超群果。(吳耕民《肥城桃調查報告》.1934) “未熟時,果面呈淡綠色,熟則呈蜜黃色,頂端及向陽部略具紅暈,肉色淡黃、漿汁特富,至完全成熟時,可用麥桿吸其汁,鮮美逾恆。(《中國實業志》.1932)”據說用一根麥秸桿插到桃內一吸,就只剩下了皮包桃核。果真是名符其實的桃王。後來人們偏面追求個大色艷,濫用化肥和農藥,不斷進行改良,反倒將傳統的肥城桃改得不倫不類。
尚里鄉風淳厚,人傑地靈。解放前,這裡曾是窮山惡水。有歌謠:荒山禿嶺草不長,心愛桃樹被砍光;早晨糠菜晌午湯,晚上稀粥照月亮;小伙逃荒往外跑,外鄉姑娘不進莊。解放後,尚里得到較快發展。桃園人民公社成立後,設尚里大隊(1958至1984年),轄周圍7個村:黑牛山、東尚里、西尚里、南尚里、沙窩、長山窪、閆家窪。“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尚里人民處處勇挑重擔、一馬當先,興水利、造農田(當時比較著名的如:在山上做魚鱗窩,栽樹用;造梯田,環山從下到上全部開出帶狀山田),轟動全國、堪稱典範,走在當時大寨的前頭,中外學習參觀者絡繹不絕。當時縣、鄉領導(王躍庭、李恆明)專駐村里指導工作,總結經驗,據過來人講,若不是中間有些變故(如刮“五風”、一名鎮幹部違紀等原因),很可能會先於大寨村成為全國普遍學習的楷模。
隨著肥城市城區的擴展,外環路的修建,如今的尚里已納入城際規劃。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春有萬畝桃花竟艷,冬有滿山青柏傲雪,風景這邊獨好。勤勞智慧的尚里人正在走一條新的尚里復興之路!
地方產業
尚里村北有白雲山擋風卸寒,山下層層梯田,土壤濃厚,光源充足,適宜肥桃生產。產出的桃子品質優勝其他地方。封建年代,該地產桃成為皇宮貢品。今尚里有桃行3640畝,平均每人1畝多。尚里為著名旅遊勝地,每年春天,白雲山清翠碧綠,山下層層桃花,一片粉紅,像煙若霧長達幾十里,猶如彩色飄帶,彩色祥雲,在白雲山南繚繞,讓人感嘆不已。當置身於桃林中,猶如進入仙鏡。遊人們在溫暖陽光普照下,個個面如桃花。今尚里已接待中外遊客近30萬人
旅遊景點
白雲玄帝廟簡介
玄帝廟位於新城街道辦事處西尚里村北500米的白雲山前懷,建於天然巨石上,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建築有玄帝祠、靈官殿、三清殿、白雲洞、道房、鐘鼓樓、圍牆等,全部為石砌建築,現僅存白雲山洞和部分圍牆。玄帝廟始建年代無考,清乾隆以後曾多次重修和擴建。
2008年,新城街道辦事處在原址修建了玄帝祠。玄帝祠位於玄帝廟中位,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灰瓦頂,前有檐廊。面闊6米,進深5米,廊深1.07米,建築面積30平方米。玄帝祠西北側10米處有一房屋遺址。從遺址上來看,建築面闊兩間,坐南朝北,面闊5米,進深4米,以為道房。玄帝祠下側3米處為白雲洞,洞口高2.1米,寬10.6米,深12米。光緒十七年《肥城縣誌》卷一《方域志.山川》載:“白雲山,在城西南二十五公里東禮社,山腹有洞曰白雲洞,由洞口傴僂而入,石壁嶙峋,寬步余,長丈余,中有一竇,深不可測,洞外古柏參天。”
白雲洞前為一人工平台,東西長17米,寬10米,立有各代重建石碑8塊,大部分已殘缺。乾隆丁卯年(1747年)《重修玄帝祠碑》道:“如吾鄉迤北白雲山登巔遙矚,東接泰岳,西近聖域,北連陶牛,南望鳳凰,四面環拱,覽勝者往□樂不思歸。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是以玄帝祠創建於巔之陽者。”
群力放水洞簡介
群力放水洞位於山東省肥城市新城街道辦事處,東尚里村北白雲山之陽。洞口坐北朝南,洞口為拱形,由刻著各種圖案的石塊砌成,高2.2米,寬2.6米。“群力放水洞”五個大字刻於洞口正上方,石刻東西長5米,高0.8米,陰線深刻,為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舒同書寫,肥城著名石刻藝人杜春生雕刻。洞口東西兩邊的石牆上分別刻有“群力贊”、“英雄贊”石碑。在石牆上面的平台上,原建有仿古建築三間,建築面積60平方米,磚石結構,主要作接待室用,裡面原來擺滿各式錦旗、獎品。屋前欄桿兩側的石柱上刻有楹聯,一聯上“群力打開放水洞”,下聯是“放水澆灌桃花園”。為方便人們上下,石牆東西兩側各砌有20餘級台階。洞口向南用石砌成深1.5米、寬2.6米,長約30米的水渠。水渠南端連線一個邊長10米的八邊形蓄水池,容量為100多立方,東西兩邊各有一個放水出口。群力放水洞的整體工程包括尚里五級揚水站,410米的白雲山穿山隧道,山北面的五級揚水乾渠1340米和輸水乾渠560米。
群力放水洞的南洞口外,現存鹹豐九年“鑿井碑記”石碑一通,曰“尚里自古缺水,眾人皆以為憂”。因為乾旱,白雲山南大片桃園的肥桃產量受到影響。1960年1月15日,當時縣委調集八個公社的8000餘名青壯勞力。克服重重困難,歷時近四個月,用工90萬個,完成土石96萬立方米,打通了貫穿白雲山的南北隧道,實現了將康王河水穿越白雲山隧道引到白雲山前灌溉桃園的規劃。
“群力贊”道:“桃園自古缺水源,好地難成米糧川。五穀乾旱收成少,肥桃好吃澆水難。黨的領導力蓋天,公社威力大無邊。建成桃園三萬畝,打穿北山引清泉。社會主義大家庭,工農聯盟心相連。各行各業援農業,鑿山穿嶺只等閒。風鑽代替人工鑽,送來機器樣樣全。物資人員都齊備,萬眾關懷白雲山。百日打透引水洞,五四放水把禮獻。群力洞名含義深,協作佳話千古傳。”(此文為引用,來源:中國肥城網)
歷史傳說
肥城桃傳說
在肥城的西尚里村桃園,有一棵古老的桃樹,誰也說不清這棵粗壯的桃樹活了多久。聽當地的老者講,這棵桃樹與當年王母娘娘舉辦的一次蟠桃會有關係。
相傳在肥城的白雲山下,駐著一戶姓王的老漢。老漢個子瘦小,年逾花甲,家貧如洗,在山坡上用茅草搭起了三間破草房,艱難度日。王老漢雖然日子過得很難,但他特別喜歡桃樹,房前屋後,地頭坡下都種上了桃樹。每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的時候和中秋前後桃子成熟的時候,王老漢都坐在桃樹下,叼著旱菸袋,滋滋有味的吸著煙,享受著一份別人無法理解的快樂。
有一年,天大旱,地里莊稼顆粒不收,桃樹也象得了瘟疫一樣無精打采。人們無法生活下去,王老漢一家只好隨著逃荒的人四處乞討。後來王老漢終於支撐不住,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爬到廟前,祈求老天爺下點雨,救救天下老百姓,但老天爺始終沒睜眼,龍王爺也沒有抬頭。王老漢含恨死去了。
王老漢死後,王老婆婆的日子更加艱難,也一病不起。為了給老母親治病,兒子把種的桃子全部賣了,錢還是不夠,還有一味貴重的營養藥配不上。兒子想,藥不全,治不好病。便焦急地問大夫:“這味藥有什麼可以代替嗎?”大夫回答道:“有,需要你腿上的二兩肉即可。”兒子聽罷,二話沒說,回到家中,取出菜刀,從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為母親煎藥服用。王老婆婆的病真的就慢慢好了。
這件事正好給準備到泰山參加王母娘娘蟠桃會的七仙女看到了,七仙女便把此事說給了王母娘娘,並請求降福人間。王母娘娘聽後很是感動,便將一棵碩大的仙桃核投落到肥城白雲山王老漢的桃園中。
相傳在肥城的白雲山下,駐著一戶姓王的老漢。老漢個子瘦小,年逾花甲,家貧如洗,在山坡上用茅草搭起了三間破草房,艱難度日。王老漢雖然日子過得很難,但他特別喜歡桃樹,房前屋後,地頭坡下都種上了桃樹。每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的時候和中秋前後桃子成熟的時候,王老漢都坐在桃樹下,叼著旱菸袋,滋滋有味的吸著煙,享受著一份別人無法理解的快樂。
有一年,天大旱,地里莊稼顆粒不收,桃樹也象得了瘟疫一樣無精打采。人們無法生活下去,王老漢一家只好隨著逃荒的人四處乞討。後來王老漢終於支撐不住,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爬到廟前,祈求老天爺下點雨,救救天下老百姓,但老天爺始終沒睜眼,龍王爺也沒有抬頭。王老漢含恨死去了。
王老漢死後,王老婆婆的日子更加艱難,也一病不起。為了給老母親治病,兒子把種的桃子全部賣了,錢還是不夠,還有一味貴重的營養藥配不上。兒子想,藥不全,治不好病。便焦急地問大夫:“這味藥有什麼可以代替嗎?”大夫回答道:“有,需要你腿上的二兩肉即可。”兒子聽罷,二話沒說,回到家中,取出菜刀,從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為母親煎藥服用。王老婆婆的病真的就慢慢好了。
這件事正好給準備到泰山參加王母娘娘蟠桃會的七仙女看到了,七仙女便把此事說給了王母娘娘,並請求降福人間。王母娘娘聽後很是感動,便將一棵碩大的仙桃核投落到肥城白雲山王老漢的桃園中。
後來,桃核長成一株桃樹,結的桃肥大、汁甜,每個都半斤以上,人們都嘖嘖稱奇。從此,這一家,這一帶逐漸富裕起來,桃樹也繁衍開來,一片一片鋪滿山坡,成了馳名中外、群桃之冠的肥桃之鄉。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尚里李公拔
李公拔約為尚里第五代傳人,俠肝義膽、善伏鬼怪,年青時在縣裡當差。一天晚上,李公拔從縣裡當差回來,經過村外山口,遇一女子在路邊救助。公撥就近一看,見女子美艷異常,滿身妖氣,知為鬼祟,絕非善良類,當下便心存戒備。但他又藝高人膽大,見義勇為。便將那女子背在身上,一隻手扣住女子手腕,雖女子苦苦相求亦不得脫。回到家裡,李公撥將女人關入一室,準備天亮處置。哪知第二天開門一看,房頂破一窟窿,妖怪早已逃之夭夭,只好作罷。事過幾年,李公拔到南方出差,住在客店,半夜聽到有女子哭喊,仔細聽那聲音卻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尚里李公拔!”尋聲找去,正是幾年前半夜求救的女妖。那女妖再見李公撥,張惶失色,一溜煙不見了,從此再沒現身。
歷史名人
李子英
李子英,清末生人,名玉俊,字子英。據村中老人回憶,生人據今應有120餘年。李子英家族興業自祖父起。祖父李興潤,字雨亭;父親李淑榜、二叔李淑林(曾任當時肥城商會會長),三叔李淑桔。到他這代成當地豪紳,名震華北,曹琨當政時期為京議員。
李子英處事精明、家產無數。僅地產便有70餘頃(當時一頃全100畝),本地及外鄉的石橫、衡魚均有地產,在濟南、青島開辦實業,經營輻射華北。發家之初,在鄉里“買青”,即每年春天,提前現金買斷周村各農戶的收成,賠賺全由他一人,相當於現在的“賭蒜”、“賭土豆”等商業行為。後來家道日漸興隆。據說每年秋後送租車輛首尾相連,車水馬龍。濟南大明湖的亭子便是他出資修建的。家裡有喜事,喜棚搭滿全村;發喪則靈棚搭至李家林。
平時為人謙和、處事低調,深居簡出。和他同時代的許多鄉親甚至都沒有見過他。他的叔父們都是三進三出的大院落。李子英故居,占地約二畝,為石基土牆的二層房,上下16間。說起蓋房子,還有幾句話交待:蓋房子講究四方四正。李子英院子的東南角地段為近門(同宗的分枝為“近門”)所有,方不起來,便找那近門商量,打算用30畝良田,外加一處修好的宅子為條件交換近門的宅基地,但人家就是不答應。最後沒有辦法,李子英的住宅只能缺一個東南角。
李子英行善鄉里,為當地所認同。民國年間,在白雲山白雲洞下修校舍100餘間,全部石材建築,開辦高小,供周邊村莊孩子們讀書,成為當地教育史上的盛事。方圓幾十里內年齡稍長的老人很多在那裡上過學堂。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被拆毀,石料拉到城裡建肥城一中,現遺蹟無存。
李子英對外處事深明大義。抗日戰爭前期,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找他借糧,他一次助糧十萬擔,算得上一位開明人士。對內舉止合乎禮儀。他叔父因為生意問題與他打官司,公堂之上李子英據理力爭,事後對叔父仍一如既往,噓寒問暖,極近孝道。卻又博學多才、精通醫術、能寫善畫,為當時的書畫名人,尤善水墨竹子。對佃戶長工也不苛刻。民國31至32年,肥城大旱,顆粒無收,李子英在當地帶頭減租免租。家裡長工四季都能吃上小米煎餅。村東南的黑牛山村有個長工姓顧(成洋),在後來的憶苦思甜批鬥會上,竟然找不出李子英的不是來。
日本兵占山東後,李子英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往西南四川重慶一帶,他的親屬兒女也四處奔散。李子英家財散盡,在西南一帶以行醫為生。後來再未返回故里,不知所終。80年代有人曾見過他在上海舉辦過個人畫展。有村里老人講,他應該活到一百餘歲才在四川一帶去世。李子英一生娶妻四人,最後的妻子後來定居台灣。他的兒女能大約知道去處的有兩人,一個女兒在山東濟南,一個兒子在台灣,但均未與尚里村建立正常聯繫。
李志文
原西尚里村黨支部書記、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53年他代表互助組的17戶桃農,精選13個大肥桃,寄給國務院轉交毛主席。周恩來親自回信並寄50元錢,以後他曾三次進京給主席送桃、參加表彰大會,受到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1年,他又聯合11戶桃農向亞運會獻禮。
王桂英
下鄉知青。紮根尚里,用嫻熟的嫁接技術,擴大了桃樹種植規模,成為名震一時的“鐵姑娘”、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周恩來曾親自獎勵其一把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