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第牌坊位於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三溪村,為旌表明末忠臣郭維經而立。牌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坐東向西,紅粉石質,3樓6柱。兩端邊柱與中柱成正三角形,柱中間相距1.2米,中間兩柱相距3米。上額正石陰刻:“尚書第”三個楷書大字,下飾長方形浮雕圖案。下額陰刻:“明天啟甲子舉人,已醜進土,官吏兵二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吏,總理湖廣、廣東、江西、浙江、福建軍務郭維經坊。清乾隆丙戊六月立”小楷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書第牌坊
- 地理位置:位於江西省遂川縣五斗江鄉三溪村
- 始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歷史:二百餘年
- 郭維經:1588-1646
建築信息,尚書生平,
建築信息
尚書第牌坊坐東向西,紅粉石質,3樓6柱。兩端邊柱與中柱成正三角形,柱中間相距1.2米,中間兩柱相距3米。上額正石陰刻:“尚書第”三個楷書大字,下飾長方形浮雕圖案。
下額陰刻:“明天啟甲子舉人,已醜進土,官吏兵二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吏,總理湖廣、廣東、江西、浙江、福建軍務郭維經坊。清乾隆丙戊六月立”小楷字。額坊兩旁各鑲一塊鏤空花板,樓部通體以浮雕棱形、方格形圖案為底紋,飾有龍鳳麒麟。背面陰刻“宇宙正氣”大楷字,其餘與正面相同。現存牌坊通高5.7米、寬5.2米,牌坊左右有石獅和旗石。此牌坊,經歷245年的風霜雪雨,除正樓和左右次樓的頂部損毀外,其餘保存尚好。
從外面看,“尚書第”牌坊院內有點像蘇州的園林,給人以古樸純美的感覺。這座牌坊並不因歲月的滄桑而失去應有的莊嚴與神聖。特別是院內還有兩尊一雄一雌和牌坊同樣材質的石獅子,它倆不同別處一些蹲伏顯得特別威嚴的石獅子,這對石獅子富有情趣和“浪漫”,正在顧盼回首、四目相對,顯得格外憨態可掬,給古老的遺址注入了幾許生氣。
尚書生平
郭維經(1588-1646)字六修,號雲機。明末江西龍泉(今江西省遂川縣)人,天啟五年(1624年)中進士、授行人。崇禎三年(1630年),遷南京監察御史。明亡,力主立福王。晉應天府(今南京市)丞兼御史,後擢大理寺少卿、左僉都御史。以上疏切諫,被權臣張拱劾罷回籍。唐王時召為吏部右侍郎。清兵圍贛州,他以吏、兵兩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總理湖廣、江西、廣東、浙江、福建軍務,督師往援,與清軍大戰於贛州——南安一線,率部八千,血戰贛州城下。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自焚於贛州嵯峨寺,終年59歲。清乾隆四十三年,被追謚為“忠烈”。著有《求忠堂奏疏》等。
當年飽經“十年寒窗”之苦的郭維經幾經坎坷終於中了舉人,然後出仕入相,但郭維經生不逢時,他生活在明朝的沒落時代,那時朝政混亂,以致國難當頭,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先是天災人禍,然後農民起義,後是清兵入關,明朝如飄搖在江面上的一艘破船,經不了幾下波浪的衝擊,就連最賞識他的明朝皇帝崇禎都被逼著上吊自殺了……而在正統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郭維經為了維護社稷安危,為了民族大義,為了臣子節氣,在京城早已失守、天子也早已駕崩,明朝大好河山大多落入清兵之手,仍輔助福州稱制的唐王(朱聿鍵)總督華南數省之眾,堅守最後一寸土地。他的子侄郭應詮、郭應衡、郭應煜都在抗清鬥爭中不屈犧牲,可謂一門忠烈。
“城破之日,必是殉國之時”,郭維經及其子侄用寶貴的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也用自己極為悲壯的驚天動地之舉繼承了“文天祥式”的廬陵忠勇遺風而成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