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省官議

《尚書省官議》是唐代杜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尚書省官議
  • 作者:杜佑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尚書省官議
議曰:昔堯試舜於大麓,領錄天下事,是其任也,周之司會,又其職焉。秦時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承秦置,及武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者,又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內外而已,其任猶輕。至後漢則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故李固云:“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斗為天喉舌,尚書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 令及左丞,總領紀綱,無所不統,僕射及右丞,分掌廩假錢穀。漢初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號,及靈帝以侍中梁鵠為選部尚書,於是始見曹名,總謂之尚書台,亦謂之中台。大事八座連名,而有不合,得建異議,二漢皆屬少府。魏置中書省,有監令,遂掌機衡之任,而尚書之權漸減矣。晉以後所掌,略同八座,丞郎初拜,並集都省,交禮遷職,又解交本漢制也。至於晉宋,唯八座解交,丞郎不復解交也。宋曰尚書寺,居建禮門內,亦曰尚書省,亦謂之內台,每八座以下入侍,門生隨入者各有差,不得雜以人士。凡尚書官,大罪則免,小罪遣出,百日乏代人,聽還本職,其令及二僕射出行分道之制,與中丞同,令仆各給威儀十八人。自晉以後,八座及郎中多有不奏事,梁天監元年詔曰:“自禮闈陵替,歷茲永久,郎署備員,無取職事,糠秕文案,貴尚虛閒,空有趨墀之名,了無握蘭之實,曹郎可依昔奏探。” 自是始奏事矣,又詔尚書中有疑事先於朝堂忝議,然後啟聞,舊尚書官不以為贈,唯朱異卒,特贈右僕射,武帝寵之故也。自魏晉重中書之官,居喉舌之任,則尚書之職,稍以疏遠。至梁陳,舉國機要,悉在中書,獻納之任,又歸門下,而尚書但聽命受事而已。後魏天興元年,置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各有屬官,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置,令大夫主之,四年,又復尚書三十六曹。天賜元年,復罷尚書三十六曹,別置武歸、修勤二職,分主省務,至神元年,始置僕射左右丞及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別寺。北齊尚書省亦有錄令僕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亦謂之北省。後濟北王以太子監國,立大都督府,與尚書省別理眾事,仍開府置佐。後周無尚書,隋及大唐皆有,其制略同,凡尚書省事無不總。龍朔二年,改尚書省為台,鹹亨初復舊,光宅元年,改為文昌台,垂拱元年,又改為都台,鹹通初復舊,長安三年,又改為中台,神龍初,復為尚書省。都台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東,有吏部戶部禮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統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統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天下之事盡矣。謹議。

作者簡介

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附近)人,生於世宦之家,長期為官,及至宰相,政績頗豐二杜佑歷經玄宗到憲宗的六朝,所處的時代正是唐王朝南盛轉衰的時期,他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同勢的衰頹,密切關心著唐朝的命運,對朝政的弊端懷有清醒的認識,杜佑以“富同安人之術為己任”,針對時弊.提出節省開支、裁減冗員等一系列積極的政治主張,同時在政治實踐上也很有作為,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敬重。出於“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目的和理想,杜佑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湖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以36年的功力撰成200卷的史學巨著《通典》。《通典》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專史,不僅開創了後世編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而且電是同類史書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