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杰

尚文杰

尚文杰,居士,法名明可,別署逸禪,1966年生,大學學歷,現為:中國三峽畫院院外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省分會會員。震旦佛教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北省青年書畫家創作中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文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河北省青年書畫家創作中心副主任
簡介,藝術簡歷,社會評論,繪畫作品,社會活動,

簡介

繪畫以工筆重彩人物、佛像見長,注重傳統但不被傳統所縛,氣韻高古典雅,美而不媚,麗而不佻。作品曾獲“中國三峽耀華杯書畫大賽”金獎;“中國著名畫家三峽美術作品展”金獎;“河北省第二屆藝術聯展”二等獎,併入選精品集。2006年《藝術狀態》雜誌專版介紹佛畫作品。許多佛教題材的佳作被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友人購買、收藏。

藝術簡歷

尚文杰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師法徐燕孫、劉凌滄、王叔暉等名家,近年來遍臨歷代壁畫及釋道繪畫,遂入堂奧。創作題材由傳統仕女改為佛教人物,有志三十年磨一劍。本世紀初有緣得遇佛法並有幸皈依於淨慧老禪師門下,其後潛心修行,頗有所悟,繪畫水平又上一層樓,形成了注重傳統但不被傳統所縛,氣韻高古典雅,美而不俗,麗而不佻的藝術風格。
其作品曾獲:“中國著名畫家三峽美術作品展”金獎“河北省第二屆藝術聯展”二等獎;2005年參加“河北省宗教界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書畫藝術展”精品獎;2006年《藝術狀態》雜誌專版介紹其佛畫作品,深受好評;同年9月參加由河北省佛教協會組織的中國最大布質手繪大佛(17.5米*25.5米)工程,為主創人員之一。10月應邀參加“海峽兩岸藝術交流展”作品入選精品集。
許多佛教題材的佳作被韓國、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友人購買、收藏。

社會評論

中規中矩 即心即佛
尚文杰先生經常說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八)的記載,“若佛世尊在眾首坐時。眾便威肅。若不坐時眾無威德。若佛世尊見聽許者。欲造贍部影像置於眾首。世尊告曰。隨意當作,置於眾首”。他說,佛教與繪畫的關係,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五世紀間的釋迦牟尼時代,歷經兩千餘載,延續至今,佛教用藝術弘法,信眾靠藝術修行,相輔相成。我沒有理由不去佩服他——尚文杰,這位謙和的修行者,這位以繪製工筆佛像著稱的畫家。也正是因為他的有學有識,每次拜覽他精心繪製的佛像,我都會百感交集,肅然起敬。
工筆重彩佛像畫法的方法通常是先起粉本,不但需要畫家要有嫻熟的藝術修為,還要具備相當的佛學造詣,反覆推敲,直到把每個細節都要考慮準確,做到胸有成竹,方可動筆,尤其是面部五官及手、腳,這些最能體現佛像特點的部位。文杰兄雖然參悟佛學近二十餘年,學畫三十餘載,每當此時也是如履薄冰,中規中矩,未嘗有絲毫懈怠。來果老和尚曾經開示:“無規矩,地想蓋天;無規矩,賓將輕主;無規矩,國法懈綱;無規矩,家難就範;無規矩,寺僧無倚;無規矩,習惡難除;無規矩,身心不靜;無規矩,不能守法;無規矩,不能參禪。喜規矩人,初則稱好人,次則稱善人,再則稱賢人,進則稱聖人。” 文杰兄是善?是賢?我不敢妄議,但是謹就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他的人品和藝品。
有朋友告訴我說,在繪製正式墨稿時,擇紙最為關鍵,常見一般畫家繪製工筆佛像時會選擇皮紙,也許是因為皮紙的吸水和受墨受色性能介於生、熟宣紙之間,工寫皆宜,能隨心所欲的緣故。工則能填粉敷彩,勾金描翠,細膩精妙,刻畫入微。而寫意和潑墨,淋漓滋衍,又幾乎能達到生宣效果。但是,文杰兄熟諳藝術有時正是是困難的克服,困難越大,其品味和價值就會越高,他堅持採用熟絹作畫,以體現了自己的虔誠和恭敬,而滋潤厚重的程度,卻絲毫不遜於皮紙,令人嘆為觀止!
文杰先生繪製的佛像,線條以鐵線和遊絲描為主,一樣粗細,每根線條都一氣呵成,不見重複及接痕,用筆幾乎都是圓起方落,蠶頭虛尾,力度均勻,不緩不疾,沉潛重厚,氣貫意舒。並吸收古代壁畫的用線氣勢和力度,剛柔相濟,頗具中和之美。我不知道這樣美的線條是否得益於他的書法功底,至少每次看著、看著,總會使我想起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化度寺邕禪師塔銘》,凝重沉著,渾厚高華,法度森嚴,一派佛家的廟堂氣象,莊嚴而靜穆。記得一次,某大學美術系教授,也算得上是國內的一位知名的國畫家,駐足於文杰兄繪製的佛像前,傾倒於文杰先生的超凡的藝術功力,久久不肯離去,最後欲以自己的作品與文杰兄做交換。文杰聽說此事後,笑道:喜歡的話,拿去就是了。其修為之高可略見一斑。
禪宗以為“無心合道”、“不住為本”,中國的畫家大都信奉“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東方特有的宇宙觀影響了尚文杰,透過他繪製的工筆佛像,是不是可以影響我們一些什麼呢?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佛教藝術的理解,或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去加深對佛學的理解,乃至通過對佛學的理解去進一步去思索宗教的意義、宗教對人生、社會、文化的意義……
記得佛教禪宗講過三種階段:一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二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三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文杰兄其人其畫處於何種階段,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我的修為當然不足以評點,但是我喜歡他的中規中矩,喜歡他的精益求精,喜歡他精心繪製的每一幅畫。
《妙法蓮花經》中有云:“嚴飾作佛像,彩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信哉!
——明柔於三得草堂匆匆
無我無他觀萬象 非空非色悟丹青
和朋友們談到佛教繪畫時,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尚文杰,提到他的佛像作品。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土後,佛教繪畫也隨之大興,三國吳曹不興與晉顧愷之、衛協並稱為漢地最初三大佛畫家。北齊的曹仲達,唐代的吳道子,亦都擅長道釋人物畫,被後人稱為: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至於廟堂壁畫、石刻粉本更是不勝枚舉。文杰的佛像兼收各家之長,造型嚴謹,筆意森然。他用線細潤圓融,爽勁而具骨力,能充分地表現物象的結構與質感。佛菩薩面部線條輕柔圓潤,光滑流暢,衣紋則用介乎於“鐵線”與“遊絲”之間的線描,或輕或重,時徐時疾,不質不形,如飛如動,精準地交待出衣紋的轉折相背。重彩佛像多以硃砂石青石綠填染,古厚簡靜,靜穆華滋,勾金瀝粉,絢麗輝煌。尤其令人嘆服之處是,他在勾勒人物服飾上的紋飾團花時,不假界尺,隨手勾畫而條理清晰,分毫不差。“字需熟後生,畫需熟後熟”,文杰的佛像作品能達到“莊重肅穆,精美大氣”的效果,是與他嫻熟洗鍊的筆墨技巧分不開的。
文杰另有一種重彩與淡彩結合的作品,《普度四海》即屬這類作品。畫中祥雲環繞,海浪翻卷,觀音大士,足踏蓮花,一手持淨瓶,一手執柳枝,衣裳飄舉,凌波而來,大士面容清秀淑雅而不失莊重威儀,眉宇間包含慈悲仁愛,使人聯想起:“定光澄月相,慧海涌潮音”的句子。衣服用淡青淺赭暈染,被海水的深黛色襯托得素雅沉靜,妍麗明潔,衣帶和寶像花枝則用濃重的硃砂青墨假金填染,濃淡對比,相映成輝,或冷或暖,巧妙自然。
近年,文杰著重於淡彩觀音的創作,這類作品篇幅不大,似乎屬於閒情逸緻的小品,實則作者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作品先以淡墨“高低暈淡”,再略施淡彩,澄澈空靈,靜謐悠遠。洗盡鉛華,歸於平淡。古人論畫嘗言:“凡畫必周氣韻”作畫亦“貴有古意”文杰的淡彩佛像既達到了氣韻瀰漫,古意盎然的藝術境界。
除了佛像之外,文杰還兼作古裝仕女圖。他初學徐燕孫,王叔暉,劉凌滄,黃均等大家,後遍臨歷代名畫,尤其對宋元明清的繪畫都有較深入的研習。他所畫仕女,是典型的“秀骨清象”,朱磦赭石淡染出面頰,再用白粉與額頭,鼻樑,下頜處分染,既所謂“三白法”。環境多配以亭台樓閣,假山溪水,坡石花草,意筆點染,隨濃就淡,意趣天成,具有院體畫與文人畫的雙重趣味,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文杰數十年專注於佛像與工筆人物,其“守其神,專其一”的精神令人讚嘆,我與文杰兄相識多年,深諳其畫品人品,文杰崇尚儒教文化,喜愛古典詩詞,尤對傳統戲曲熱愛有加,“養內者外自澤”多年的文化滋養,使其具備儒雅的氣質與書卷氣。記得我曾送他一幅嵌名聯:“文比先賢,作畫題詩風雅士;傑出當世,參禪論道灑脫人。”這正是我眼中的尚文杰,一個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耕耘者。
---劉禹汐庚寅年初冬於耕硯書屋

繪畫作品

重彩作品
重彩,它有三方面含意:一是說它用色的特點,用石青、石綠、石黃、硃砂、白粉等不透明的石色著染,色重;二是說它的渲染方式,三礬九染,工重;三是論其畫面效果,濃厚豐富,量重。重彩畫鮮麗凝重,具有濃重的裝飾風格。工筆重彩形式,不僅民族基礎深厚,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吸取了各類表現手法、藝術觀念,使傳統國畫在長於平面展現的基礎上加深了縱深的效果。
淡彩作品
淡彩是工筆畫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白描和墨彩的基礎上,用較淺的色彩渲染設色。淡彩要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既能融合一體,又能見到筆墨情趣。淡彩與重彩的基本技法沒有不同之處,只是在著染顏色上以花青、藤黃、曙紅等水色為主。它的繪製過程為先勾輪廓,而後渲染。用色薄而透明,適於小幅作品的繪製。其渲染步驟簡便,顏色效果明快秀麗,薄而透明,風格淡雅,富於自然生動的情趣。

社會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