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沿革,行政區劃,人口,主要街巷,地名由來,氣候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狀況,基礎設施,特色產業,華僑之鄉,人文歷史,歷史名人,李大,黃培松,當代名人,廖聯安,廖河山,黃科安,廖永忠,黃如淵,廖博厚,經濟發展,藤鐵工藝第一鄉,
概況
安溪縣轄鄉。位於縣境中部,北緯25°06′、東經117°57′。東與
蓬萊鎮相連,西與
藍田鄉接壤,南與
西坪鎮相鄰,東北與湖頭鎮連界,西北與長坑鄉毗鄰。面積1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468人(2010年六普)。轄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翰卿村。308省道公路過境。景點有百丈磜瀑布。
沿革
宋為金田鄉龍興里,明清分屬興一里、興二里。民國屬興善區、第二區、第一區。1945年10月為尚卿鄉。1949年後,先後屬清溪區、第三區、第五區。1952年7月為第十區,後為尚卿區。1956年6月分屬湖頭、蓬萊、西坪區,1958年10月分屬湖頭、蓬萊、西坪公社,1961年8月分屬湖頭、蓬萊、西坪區。1965年4月撤區並社,設立尚卿公社,轄原中興、科名、尚卿3個小公社的13個大隊,駐翰卿。1984年4月改為尚卿鄉。1989年8月,在鄉境內設立安溪聯發林場。
1985年5月,中興村分為後宅、後帽、園德3個村。1989年9月,後宅村、後帽村分別改名中興村、後福村。1992年,尚卿鄉面積116.42平方千米,6747戶34436人,鄉政府駐翰卿,轄翰卿、翰苑、灶美、灶坑、新樓、尤俊、福林、中山、中興、後福、園德、科名、科洋、科山、黃嶺、青洋、銀坑17個行政村和鄉辦徐州林場、雷嶺茶場、尚卿茶場;聯發林場經營面積25000畝,有翰新、科洋、科名3個工區。2000年常住人口37142人(五普)。2003年末,人口39950人。
行政區劃
尚卿鄉自然地貌形成兩個生態條件差異較大的區域,並因此有上半鄉與下半鄉之分。上半鄉為科洋村、科名村、科山村、黃嶺村、銀坑村、青洋村、中山村、中興村、後福村、園德村等10個村。
下半鄉有翰卿村、新樓村、翰苑村、灶美村、灶坑村、福林村、尤俊村、徐州村等8個村(場)。其中,人口逾3000人以上的村有5個,即科名村、科洋村、中山村、翰卿村、新樓村。
人口
2010年底,人口為28468人。
主要街巷
(一)尚卿街
位於翰卿村。以前集市設在尚卿鄉翰卿村舊圩,圩兩側是小平屋,1952年成立供銷社時就設在此。由於隔了兩條溪,交通不便,
鄉供銷社於1965年在距舊圩0.5公里處的壩頭一片曠地規劃新的街道,興建1671平方米的平屋、樓房門市、門市部等,尚卿的集市地點也隨之改在新街。1991年後,在新街又興建了6500平方米的尚卿農貿市場。
(二)科名街
位於科名村。集市形成於明末清初,原在大榕樹下集市,約於民國20年(1931年),鄉長謝其南對圩場進行規劃,興建兩條橫街和一條縱街,俗稱上工街、下工街和中街。
橫街長100米,寬6米;縱街長30米,寬6米。街的兩側興建土木結構騎樓式的商店。新中國成立後,自1997年始,村委會籌資新建科名農貿市場,形成四橫四縱的街道,占地3.33公頃,橫街長250米,縱街長100米,寬各12米,兩側店鋪達200餘家。後隨著公路的拓寬,沿公路兩側又興建店鋪1公里。
地名由來
(一)下 里
屬科名村。在祖厝垵尾山北麓。該地山丘形似鯉魚,地勢較低,故稱下鯉,簡化下里。因較偏僻,村民遷居庵洋自然村而廢。
(二)草 山
屬青洋村。在鄉政府駐地北8.6公里處。由於位於一山溝的山坡上,雜草叢生,故名。因該地偏僻,1987年村民5戶25人遷居大林埔自然村而廢。
(三)苦 坑
屬銀坑村。在石獅山北坡。該村處於深山野林之中的一山澗邊,村民生活艱難,習稱“苦坑”。1987年村民1戶10人遷居下窯自然村而廢。
(四)墓 西
屬中山村。在火斗寨山東南坡。該村位於一古墓西邊,故名。因村環境較差,1958年公社化時,村民3戶10人遷居吾獅自然村而廢。
(五)內 爐
屬尤俊村。在牛林山西北麓峽谷。該地呈半弧形,似爐狀,故名。因地曠人稀,1958年公社化時,村民5戶18人遷居墘仔尾自然村而廢。
(六)返山尾
屬灶坑村。在園頭尖山東南坡。該村位於山侖尾部,其山脊如臂伸出,作返迴環抱,故稱。因地處偏僻,原村民25戶167人陸續遷居土寨等自然村,至1982年該地已無人居住。
氣候環境
尚卿鄉屬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溫宜人。年平均氣溫19℃左右,平均年降水1700毫米,全年無霜期320天,氣候宜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是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地區。屬安溪中部低山與丘陵相間地帶,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如階梯狀。
東北部山嶺逶迤成天然屏障,境內群峰疊翠,四季常青。山中霧海流光溢彩,林木蔥翠欲滴。共有大小山峰27座,其中海拔超千米的有4座,最高峰為青洋五閬山,海拔1256.7米。屬五閬山脈的接天山(又名雞髻崎山),高聳入雲,風光可攬。
清末著名教育家、詩人戴希朱(南安人,光緒間入直中書、誥受奉政大夫)曾經登臨此山並作七絕《登接天山》,詩云:誰是山高可接天?此間霄漢宛相連。我來欲向蒼穹問,何日乾坤獲轉旋。
佛教聖地玉寶殿與風光旖旎的筆架山遙相呼應,殿貌修建一新,晨鐘暮鼓,香火鼎盛,親臨此地,目睹此景,勝似世外桃源,別有一番情趣。
尚卿鄉山青水亦秀,境內溪流密布,小溪、山澗星羅棋布,鄉區東、西兩溪宛如兩條玉帶鑲嵌其上,自藍田百丈祭下瀉的南溪貫穿中腹,流經翰苑、翰卿與灶美、徐州兩溪匯合,形成壯觀的“三水匯”,自西向東,穿雲吐綠噴香,越谷吟詩詠歌,千迴百轉瀉入藍溪。沿溪一帶地勢平坦,兩岸樹木、竹林鬱鬱蔥蔥,風光秀麗,如詩如畫。
自然資源
尚卿礦產資源豐富,冶煉歷史悠久。據《安溪縣誌》載,青洋在北宋就是冶鐵的官窯。現擁有石灰石、錳、石墨、煤、鉛、鋅、鐵、稀土等礦產。據地質部門勘探,
青洋村石灰石貯量625萬噸,鐵錳礦地質儲量100萬噸,鐵礦50萬噸。該村現有礦業公司、選礦廠、石墨廠、錳礦廠各1個,石灰礦4個,其中尚卿礦業有限公司2004年度納稅505萬元,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納稅大戶。
新加坡客商李榮鐸先生於2003年投資75萬美元,在原青洋水泥廠的基礎上重新創辦“安溪青龍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產量12萬噸。尚卿鄉優質礦泉水和高嶺土資源豐富,開發前景看好。該鄉開發生產的“甲天下”礦泉水甘甜可口,令人稱道。早在明代,尚卿鄉就有燒瓷的技術,產品遠銷東南亞。2002年3月在
尤俊村“窯內灣”發現的明代“蛋式”瓷窯,為研究安溪古代陶瓷業和泉州海絲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經濟狀況
農業是尚卿鄉的傳統經濟。全鄉耕地總面積18036.1畝,其中水田17308.1畝,旱地728畝,農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甘薯為主,馬鈴薯、雜糧次之。
尚卿青山綠水,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山地面積12.82萬畝(林地12.3萬畝),其中用材林7.662萬畝,防護林3.508萬畝,經濟林1.13萬畝。1971年建立的鄉辦徐州林場已發展成為用材林基地,經營山林面積1.54萬畝,中近熟林8000多畝,蓄積量2.5萬立方米。
1989年,該鄉與省、市、縣林業部門四級聯合投資164.85萬元,營造國外松1.5萬畝,現已開始采脂投產。全鄉現有活木總蓄積量7.5萬立方米,年採伐量可達200立方米,主要經濟林年產量253噸。
茶果是尚卿鄉的重要經濟作物,四季茶果飄香,村村綠肥紅瘦。全鄉現有茶園面積5046畝,茶樹品種以本山、鐵觀音為主,還有少量毛蟹、黃旦、奇蘭等,年茶葉產量398噸。果園4017畝,年產水果861噸。安台農業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現有台商獨資承包開發的福林農場及安溪倍菘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兩個安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已開發山地2016
畝,投資500多萬元,開墾茶果園1200畝,栽培鐵觀音和台灣名優茶果品種,形成了種、養、加工於一體的觀光旅遊農業雛型,輻射和推動當地農業品種改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004年度農業總產值增幅名列全縣第二名.
基礎設施
北高南低階梯狀的地形使尚卿鄉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據勘查,全鄉可供開發的水電達2.5萬千瓦。現有13個小型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1.52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425萬千瓦/小時。2002年7月,由原鄉辦企業尚卿三級水電站、下窯水電站、內窯水電站實行債轉股增資擴股聯營,組建尚卿發電有限公司,裝機容量5250千瓦,資產總額為2500萬元。
尚卿供電所現管轄10KV高壓線路120公里,電力供應區域為本鄉及西坪、藍田、湖上、虎邱、長坑6個鄉鎮,電力供應200多家企業,用電戶達5萬多戶。裝機8000千瓦的泉州市第二家外資獨資水電企業——安溪新泉水電有限公司翰苑電廠位於尚卿境內。
此外,全鄉現有各類水庫、山塘14座,其中下里水庫總庫容138萬M2,總庫容139萬M3的縣管小(一)型水庫、火燒橋水庫位於該鄉
科山村。
尚卿鄉啟動內力,巧借外力,投入巨資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全鄉教育、電訊、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為招商引資、壯大經濟實力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企業要發展,電力必先行。尚卿鄉大力發掘電力資源,全鄉供電網路形成一個多層保障的環網,具有可靠的電力保護,能有效地確保全鄉的電力供應。改革開放以來,該鄉制定實施了“背靠資源搞開發,面向市場闖天下,外引內聯發展外向型企業”的戰略,走出了一條“以電興企、以企養電、綜合開發、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路子。一業興,百業旺,電力開發促進了企業的迅速發展。幾年來該鄉先後興辦了鑄造廠、特鋼廠、樹脂廠、塗料廠、五金製品廠等10多家耗能型骨幹企業。全鄉現有各類企業409家,其中私營企業108家,個體企業290家,從業人員8767人,2004年全鄉工業企業總產值達12.3億元,形成了以藤鐵加工為龍頭,水電、鑄造、建材、礦產、農業五大支柱產業並駕齊驅的區域性特色經濟發展格局。
“要致富、修大路”。尚卿鄉的交通發展步入“快車道”,交通條件十分便捷。現已有四條公路直通縣城及各鄉鎮,全長23公里的元尚二級水泥路穿境而過,是省道308線元(口)長(坑)公路中游咽喉地段,上可直通湖頭、長坑,下可直達金谷、蓬萊、魁斗、縣城;23.3公里的巨科公路沿途通往湖頭、西坪、長坑、劍斗等鄉鎮;19公里的尚嶺公路直達藍田。已通車的三級等外鄉村公路12條64.4公里,全鄉100%的行政村實現路面硬化,形成便捷的水泥、柏油路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尚卿鄉的郵電通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猛。數字行動電話、泉靈通發射信號、寬頻網際網路等覆蓋全鄉,有線電視網路與縣電視台接通聯網。尚卿走向世界,世界近在咫尺。
特色產業
2002年7月,安溪縣被國家農業部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尚卿鄉則是安溪藤鐵工藝業的發源地。在尚卿,藤鐵工藝遍地開花,全鄉18個村有17個村73%的全半勞力從事竹、藤、鐵編造加工,加工廠120多家,形成遍布各村的加工網路,從業人數近萬人,是名聞遐邇的藤鐵工藝之鄉,是安溪縣藤鐵工藝品出口創匯的主要生產基地,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引領八閩藤鐵工藝業30餘年,譽滿中外,名馳五洲。
提起尚卿乃至安溪的藤鐵工藝業,人們自然想起創始人陳清河先生。1972年,畢業於廈門鷺江工藝美術學校的尚卿鄉
中山村知識青年陳清河,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回鄉創辦起全省第一家竹編工藝廠。他根據國際市場工藝品崇尚自然的消費傾向,引導民眾利用本地生產的竹子、山藤、芒心等原料,別具匠心地加工成狙獷大方,山野田園氣息濃厚,具有返樸歸真特點的手工藝品,提高了產品價值,成為不同凡響的出口創匯產品。在他的帶領下,許多農民和閒余勞動力成了工藝廠的技術工人,他們掌握了編造工藝技術,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在生產工藝上不斷創新,產品贏得外商的青睞,暢銷世界各地。陳清河設計生產的工藝品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贈送給外國元首的禮品,榮膺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由於尚卿藤鐵編歷史悠久,傳承不息,技藝精湛,名師輩出,資源豐富,品類齊全,各呈其妙,加上網路信息發達,市場廣闊,歐美各國的需求情況反饋迅速,因而使尚卿的藤鐵工藝品源源不斷暢銷各地,產品遠銷美國、英國、日本、紐西蘭、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產值在全鄉工業企業中占有52%比重。創辦於1999年的泉州市第一家藤鐵工藝集團——百鴻集團,在2002~2003年,曾出口創匯2720萬美元,被安溪縣人民政府評為“納稅大戶”和“出口創匯先進單位”。勤勞智慧的尚卿兒女,以一雙“上帝賦予的神奇之手”,把竹枝山藤鐵條編織雕琢成美妙絕倫的藝術珍品,把世界各地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姿。他們是弘揚中華民族竹藤鐵編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造者、開拓者。
尚卿鄉投資560多萬元,先後建成6.7萬M2的卿華、5.3萬M2的尤俊和規劃用地0.62平方公里的溪洲等三個藤鐵工藝園區,藤鐵工藝生產成為尚卿鄉的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帶動了千家萬戶脫貧致富。過去分散的家庭作坊式企業,通過資源合理配置,最佳化組合,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走向正規化、專業化、集約化的軌道。通過外引內聯,先後創辦了恆鑫、朗科、唐信、合興、榮諧、恆源、永金等一批藤鐵類中外合資企業和骨幹企業,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多層次加工、多層次增值的支柱體系,實現了尚卿經濟發展的“一級起跳”。尚卿鄉竹藤鐵編造工藝行業積極開拓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每年舉辦的廣州商品交易會、中國竹藤新產品交易會、法國和德國工藝品博覽會及上海、深圳的“華交會”等大型國際性商品展銷會上,尚卿鄉的企業家們都積極組織參展。在尚卿鄉竹藤鐵編工藝的引領帶動下,安溪全縣的同類企業紛紛創立,在縣城的每個工業區,藤鐵工藝廠和公司遍地開花,極大地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縣委、縣政府表彰的2004年度14家出口創匯先進單位中,藤鐵工藝類占10家,其中尚卿人創辦的工藝企業達6家,占60%。
華僑之鄉
尚卿還是安溪縣著名僑鄉。旅外僑親及港澳台胞11132戶,54530人,超過本鄉人口總數,占全縣僑胞總數的9%。居全縣旅外人口排名第四位,分布在世界11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旅居地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
尚卿鄉歷來高度重視僑務統戰工作,幾年來共接待回鄉省親謁祖、旅遊觀光的“三胞”1230多人次,其中有馬來西亞拿督、陳唱摩哆機構董事會主席陳金火先生,馬來西亞時利木材工業有限公司總裁、拿督廖木水先生,已故著名華僑李石岩、黃聯山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旅外僑親熱愛桑梓,頻興義舉。先後捐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支持公益事業,其中捐建中國小校舍16幢,12000M2;創立教育基金會4個;老年基金會5個;新開公路5條28公里,鋪設水泥路3.1公里;倡建僑聯大廈1610平方米,投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750萬元人民幣。
人文歷史
尚卿鄉是一塊紅色土地,是中共游擊基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曾為安溪的解放事業作出較大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閩粵贛邊區八支四團鋼鐵游擊隊就駐在尚卿。革命戰爭年代,尚卿人民舉起刀槍,投入如火如荼的求翻身鬧解放鬥爭,前仆後繼,英勇奮戰。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先後有葉丙、朱山狗、朱定等8位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迎來了勝利的曙光。現中山片的中興、園德、後福、中山等四個村均是革命老區基點村。
歷史名人
尚卿歷史悠久,靈山毓秀,土沃人稠,風淳俗朴,代有才人,使這方水土更顯地靈人傑。自宋迨清,有進士三人,舉人九人。宋慶元五年,龍興里青洋村余誠之,余克濟兩人中進士,分別任通判和梅州知州。清光緒六年,興二里黃培松,中進士(武科)第一名,為武狀元,任瓊州鎮總兵。中文舉人的有廖瓚弟,廖承彥,葉為重,廖廷耀,黃中必,謝淑元,廖步梯,廖化雨等八人;中武舉人的有廖英弼;任知縣的有廖成龍等。
在歷史人物中農民起義領袖李大和殿試狀元黃培松更是在尚卿的歷史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
李大
李大,尚卿鄉
新樓村虎崎頭人,又名李帶大,生於元至順間(1330~1332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流域紅巾軍起義,福建各地農民蜂起回響。李大招兵買馬,揭桿而起,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聯合南安呂光甫起義軍攻下泉州,同年八月派部屬劉廣仁進攻仙遊,捕殺達魯花赤(蒙古語,即知縣)倒赤沙,威名大震。同年,官軍聯合鎮壓農民起義軍。李大軍敗,單騎至安溪
藍田鄉朝天山下,自刎身亡,壯烈英勇,名垂史冊。
黃培松
黃培松,又名爾琴,字賢禮,號菊三,尚卿鄉科名村人,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武科鄉試得第二名,光緒六年(1880年)赴京會試(武科)獲第一名,殿試獲一甲一名,欽點狀元及第。培松掄元後,授花翎頭品侍衛,出任廣東參將,游擊,旋升任瓊州鎮總兵,記名提督,以軍功賞“卓卓勇巴圖魯”頭品頂戴。民國二年(1913年),培松任福建護軍使,駐節福州,後移駐廈門。民國5年(1916年)任福建省清鄉會辦,不久辭職隱居。國民政府贈以“培威將軍”稱號。民國11年(1922年)倡建廈門“江夏祠”,民國14年(1925年)病逝於福州。
當代名人
在現代,尚卿鄉也是人文繼起,名賢俊傑輩出。
廖聯安
廖聯安,尚卿鄉新樓村(李大故鄉)人,優秀青年科學家,理學博士。1991年,年方27歲就破格晉升為廈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他發明的“PP333”(多效唑)製備方法經國家教育部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首屆運盛(福建)青年科技獎,現受聘於美國德拉瓦大學。
廖河山
廖河山,男,1955年2月出生,尚卿鄉
翰卿村人,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廈門市抗震防災辦公室主任(正處級)、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兼職教授。長期從事建築專業和工程抗震專業研究,曾參加過上海市東方明珠電視塔、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寶鋼管線工程、秦山核電站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研究,榮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雜誌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主持和參與審查初步設計和施工圖1500多項,總建築面積1600多萬平方米,參加並負責監理住宅小區3個,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系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福建省土木建築學會工程抗震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城市抗震防災分會理事、廈門市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
黃科安
黃科安,男,1966年1月出生,尚卿鄉科名村人。現為泉州師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後,福建省文學學會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曾先後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江淮論壇》、《天津文學》等雜誌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另有選編《中國當代散文》精粹類編之三《心態編》(上海文藝出版社),改寫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名利場》(香港學林出版社)。其事跡已載入張貸年主編的《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一書。
廖永忠
廖永忠,男,1962年6月出生,尚卿鄉翰卿村人,理學博士。現定居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巴里市,任航天金屬電鍍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82年——1984年任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助理工程師;1986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博士學位;1990年——1995年為華南理工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1996年——1997年為英國拉夫堡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至今定居於加拿大,任航天金屬電鍍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黃如淵
黃如淵,男,尚卿科名村人,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教授。退休前系新疆烏魯木齊市中醫師主任醫師,曾出版《多肌腱移植治療鷹爪足》等10部論著。現系新疆自治區和烏魯木齊市兩級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常務理事、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急腹症專業委員會新疆自治區委員會委員。
廖博厚
廖博厚,男,1907年11月出生,原籍安溪縣尚卿鄉翰卿村。1927年春畢業於廈門集美師範部,1927年—1948年先後在廈門、南安、晉江等地國小擔任教員、校長;1948年—1949年6月在廈門建和行任會計;1949年6月至同年11月在泉州搞策反和支前工作;1949年11月—1951年3月任晉江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專職秘書;1951年3月—1956年6月任泉州市(鯉城區前身)衛生局局長;1956年7月—1966年6月任泉州市副市長;文革期間停職在家。1980年10月—1984年10月續任泉州市副市長;1984年10月—1994年任泉州市政協專職副主席,泉州市一至六屆、八至九屆人代會代表,福建省一至四屆人代會代表,泉州市民盟一至八屆主任委員。2002年12月病逝於泉州。
此外,尚卿籍的著名人物還有全國勞動模範、原安溪縣政協副主席、安溪藤鐵工藝業創始人陳清河,武警福建消防部隊某部政委、軍旅作家廖根固等。
經濟發展
尚卿鄉充分整合資源,以溪洲小區建設為平台,著力提升城鎮化新形象。發揮元尚公路貫通後交通便捷的優勢,充分整合和利用土地資源,對鄉區及周邊土地實行市場運作,實現土地資源收益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捆綁使用好土地開發資金,構建尚卿互通口經濟繁榮帶。已投資建設三個工業園區。一是總面積1025畝的卿華工業園區一、二期工程;二是占地5.3萬平米的尤俊工業小區;三是占地2萬多平米的科名工業小區。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企業群體和藤鐵工藝品生產走廊,吸引了數十家企業在工業區落戶投產,聚集規模行業發展,帶動鄉、村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該鄉還先後建成了占地12畝、建築面積6500M2的鄉農貿市場和3600M2的科名農貿市場,年集市貿易成交額6000多萬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500多萬元。集市商品貿易呈現出一派活躍、繁榮景象。隨著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現代山水茶鄉的戰略構想和尚卿--華安省道308線拓改前期工作的推進,尚卿的村鎮建設已作出合理的規劃並付諸實施。鄉區的居民住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樓林立,城鎮布局井然有序。2005年春節後,民眾自發的舊墟改建工程的拆遷工作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隨著車站和茶葉市場的投建,鄉區面貌將更具丰姿,爭創繁榮富庶、文明進步的安溪中部藤鐵工業衛星集鎮指日可待。
藤鐵工藝第一鄉
尚卿鄉是全省藤鐵工藝業的發源地和我縣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基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和深厚的工藝文化底蘊。該鄉黨委書記劉升鵬、鄉長汪禮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鄉將圍繞打造“中國藤鐵工藝第一鄉”的目標,大力實施“工藝強鄉,茶業富民”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工藝、茶業、礦業、旅遊”四大優勢,進一步調優經濟結構,提升發展水平,推動尚卿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跨越。
圍繞藤鐵工藝業的提升,該鄉將實行“兩手抓”:一手抓“鞏固大盤”,依託藤鐵工藝這一品牌優勢,發揮尚卿鄉傳統精湛的工藝技術,對接市場,引導工藝企業規範化發展;另一手是抓“帶動提升”,充分發揮尚卿工藝業的龍頭作用,延伸產業鏈,把膠漆生產、藤竹裁剪、木器加工,樹脂工藝、沖鍛、鐵線、紙箱、包裝等工藝業產業鏈,進一步培育發展起來,力爭實現“一業興,百業旺”發展格局。同時,強化企業自我提升能力,形成集團發展,擴大市場占有率,把整個工藝業做大做強。 按照這一思路,該鄉將重點做好完善工業區配套功能,支持鼓勵企業實施技改,開拓挖掘國內市場,強化企業管理人員培訓,推動自主創新,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等工作,抓緊申報“中國藤鐵工藝第一鄉”,推動品牌創建、品牌運營、品牌提升,致力打造尚卿“中國藤鐵工藝第一鄉”。 項目是發展的生命線。該鄉共安排11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2.9億元,年度計畫投資1.46億元。重點啟動度假山莊配套建設、“國公山”生態旅遊區規劃建設和景區新景點建設三大項目,充分利用豐富的藤鐵工藝品資源,打造農耕文化生態鄉村旅遊區和藤鐵工藝文化旅遊區,推動農耕文化旅遊與藤鐵工藝品旅遊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