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魚類,以底棲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於河流和湖泊中。尖鰭鮈在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分布廣泛,在平原河谷地帶和湖泊中較小,在山澗溪流體長較大,可達15到20公分,屬於冷水性魚,夏季多在流水處分布,以葷食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鰭鮈
- 拉丁學名:CYPRINIFORMES
- 界:動物界
- 目:鯉形目
分類信息,簡介,形態特徵,
分類信息
編號: | 6109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中文目名: | 鯉形目 |
中文科名: | 鯉科 |
拉丁科名: | Cyprinidae |
中文亞科: | 鮈亞科 |
拉丁亞科: | Gobioninae |
中文屬名: | 鮈屬 |
拉丁屬名: | Gobio |
拉丁種名: | acutipnnatus |
定名人: | Men'schikov |
年代: | 1939 |
中文名: | 尖鰭鮈 |
原始文獻: | Уч. Эап. Пермск. Уни., 3(2):121. |
模式產地: | 額爾齊斯河 |
國內分布: | 額爾齊斯河水系 |
資料來源: |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499-500. 中國動物志鯉形目[中卷]:294 |
簡介
俗名: 船釘魚、小大頭
產地及產期:分布於額爾齊斯河水系。
介紹:口下位,弧形,唇厚。口角須較長。胸部裸露無鱗。背鰭無硬刺,尾鰭叉型。頭背部黑色,體背灰黑,帶有黑色縱紋,體側正中有10-12個黑色圓形斑點,體背正中 有6-7個黑色斑點。
形態特徵
背鰭條3,7;胸鰭條1,13~14;腹鰭條1,7;臀鰭條 3,6。鰓耙5~6。下咽齒2行。2.5一5.2。側線鱗41[(5~6)/(3~4~V)]43;背鰭前鱗13~15;圍尾柄鱗14~16。
標準長為體高的6.0~5.7(平均5.3)倍,為頭長的4.0~4.7(4.3)倍,為尾柄長的4.3~4.7(4.5)倍,為尾輛高的11~13(11.2)倍。頭長為吻長的2.4~2.8(2.5)倍,為眼徑的4.2~5.3(4.8)倍,為眼間距的3.0~4.4(3.9)倍,為須長的2.9~3.9倍,為尾柄長的1.0~1.3(1.1)倍,為尾柄高的2.4~3.0(2.5)倍。體長,稍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前方稍隆起,腹部圓,尾輛長而低.頭長大於體高.吻稍尖,末端圓鈍,鼻孔前方稍凹陷,吻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後頭長.眼較大,側上位;眼間較寬.口下位,弧形、唇較厚,結構簡單.口角有須工對,較長,末端向後延伸可達眼後緣下方。鰓耙少,長形.主行下咽齒末端呈鉤狀.鱗圓形;胸部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
背鰭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胸鰭末端稍尖,約伸達胸鰭基部和腹鰭起點的後1/4處.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末端稍尖,向後可超過肛門.臀鰭較短,其起點距腹鰭基部較距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叉形.肛門約位於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間的中點.脊椎骨4+36。鰾2室,後室較長,長度約為前室的2倍。腹膜白色。頭背部黑色,體背灰黑,帶有黑色縱紋,腹部白色;體側正中有10~12個黑色圓形斑點,體背正中有6~7個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上有由黑色小斑點組成的條紋,其他各鰭灰白。
垂釣尖鰭鮈魚以手竿無漂釣為主,手感釣。沉底雙鉤,為墜下鉤組合,3.6米溪流竿。溪流走釣。不用誘餌,釣餌以蚯蚓為主,螞蚱也可以,鉤用丸世7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