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鰭金梭魚
- 二名法:Sphyraena acutipinn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 科:金梭魚科
- 屬:金梭魚屬
- 種:尖鰭金梭魚
- 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尖鰭金梭魚,俗名針梭、竹梭,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金梭魚科的其中一種。信息中文名:尖鰭金梭魚學名:Sphyraenaacutipinnis英文名:Indosphyraenaafricana,Sphyraenaafrica...
尖鰭魣 原始文獻 The fishes of India;being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fishes known to inhabit the seas and fresh water of India, Burma,and Ceylon,par 模式產地 印度 俗名 尖鰭金梭魚 國內分布 台灣 國外分布 印太地區,由夏威夷,法國,玻里尼西亞到日本,菲律賓,澳洲北部及南非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441.
尖鰭魣(Sphyraena acutipinnis):又稱尖鰭金梭魚(Sharpfin barracuda)橫紋魣(Sphyraena afra, a.k.a. Guinean barracuda)銀魣(Sphyraena argentea, a.k.a. Pacific barracuda)大鱗魣(Sphyraena barracuda):又稱巴拉金梭魚(Great barracuda)北魣(Sphyraena borealis, a.k.a. Northern sennet)黃紋魣(Sphyraena ...
日本金梭魚,俗稱大眼梭子魚、竹尖、尖梭,屬於金梭魚科。分布於熱帶海域和亞熱帶的水域中,常以高速度游泳。白天,游入內灣素食,夜晚則回歸大海。不是外洋性,通常在海岸附近活動,是魚食性魚種。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前鼻孔之下方...
1.梭子魚,又譯金梭魚,俗稱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錦,是一種金梭魚科魣屬的條鰭魚。個性兇狠且具侵襲性,愛聯群出動,因其較大的體積(可長達1.8米)和兇猛的外形而廣為人知。梭子魚身體屬長圓柱形,嘴巴尖,下巴闊大,頭如梭,長有突出的犬牙狀牙齒。兩邊背鰭分開,一邊有五條刺針,另一邊則有一條刺...
1.梭魚,又譯金梭魚或梭子魚,俗稱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錦,是一種金梭魚科魣屬的條鰭魚。體延長,前端尖小,後部稍側扁。頭短小而寬,背部扁平。眼小,脂眼瞼不發達,僅分布在眼的邊緣。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橢圓形。口前下位小。上頜中央有一缺刻與下頜中央突起吻合。上頜齒細弱,下頜...
暗鰭金梭魚,Sphyraena qenie (Klunzinger, 1870),金梭魚科魣屬的一種魚類。最大長度170厘米,重量7140克。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金梭魚科 Sphyraenidae 屬: 魣yú...
暗鰭魣是金梭魚科的動物。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齶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20-130。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第二背鰭末端不延長;腹鰭起點位於背鰭...
體呈槍形,口大具利齒。魚體銀白,背部灰藍,約具20道模糊暗藍橫帶,尾鰭雙凹形。為本科體型最大者。與布氏金梭魚(S. putnamae)相似!但後者側線鱗列數較多。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上下頜及齶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
與鯉魚養殖差不多。能與青魚、草魚、鯿魚、鯉魚、隸鯽、叉尾蛔、加州鱸魚等混養。不宜與鬍子鯰、花白鰱、羅非魚等混養。可主養也可配養。在鹹淡水池塘中可以與鱸魚、鯔魚、梭魚、青蟹等混養。尖鰭鯉的抗病力較強.常規消毒、清塘過後一般小發生細菌性疾病,但要預防貓頭蚤、小瓜蟲等寄生性魚病,可用常規魚塘殺蟲...
尖頜北梭魚屬輻鰭魚類。形態特徵 下頜角,與尖頭聯合,骨頭更細長,平均寬度除以長度分別為0.28和0.34,在第二牙齒補丁齒數通常為15-30,銀色的顏色偏藍或偏綠背,纖細,圓潤的身體,吻長,呈圓錐形,針對向下懸垂下頜,向下延伸到側線的身體和淡淡的crossbands上半部分的深色條紋之間尺度四肢背鰭與尾鰭散熱片與...
尖鰭魣(Sphyraena acutipinnis):又稱尖鰭金梭魚(Sharpfin barracuda)橫紋魣(Sphyraena afra, a.k.a. Guinean barracuda)銀魣(Sphyraena argentea, a.k.a. Pacific barracuda)大鱗魣(Sphyraena barracuda):又稱巴拉金梭魚(Great barracuda)北魣(Sphyraena borealis, a.k.a. Northern sennet)黃紋魣(Sphyraena ...
日本魣,Sphyraena japonica (Bloch et Schneider,1801),金梭魚科魣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近圓筒形,背綠微凸,腹部圓形。體長為體高6.9~8倍,為頭長2.8~3.2倍。 頭尖長,背視三角形。頭長約為吻長2.1~2.2倍,為眼徑6.1~6.5倍。頭頂自吻至眼間隔處具二對縱嵴,中間一對較明顯,止於眼後...
魣,肉食性魚類 溫帶熱帶水域均有分布。體長,頭長而吻尖。口裂大,上下頜及齶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的犬狀齒。成魚喜歡在開放性的大洋活動,幼魚則棲息於淺礁區、沼澤區或河口區。通常單獨或數尾一起活動,游泳能力強,速度快。魣為肉食性魚類,對逃竄的獵物喜歡發起攻擊,以魚類等為食。簡介 魚綱,金梭魚科...
倒牙魣,Sphyraena putnamae (D. S. Jordan et Seale, 1905),又稱布氏金梭魚,俗名針梭、竹梭、巴拉庫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金梭魚科魣屬的一種魚類。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南非、東非、紅海、巴基斯坦、伊朗、印度、泰國、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新喀里多尼亞、斐濟、法屬波里尼...
中文屬名:魣屬 拉丁屬名:Sphyraena 拉丁種名:barracuda 定名人:(Walbaum)年代:1792 中文名:大魣 ogenus:Esox 原始文獻 Artedi Piscium, 3:94 模式產地 無 俗名 巴拉金梭魚,吹魚 國內分布 台灣,西沙,廣東沿海 國外分布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441-442.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105-106.
拉丁屬名:Sphyraena 拉丁種名:flavicauda 定名人:Ruppell 年代:1835 中文名:黃尾魣 原始文獻 Neue Wirbelthiere zu der Fauna von Avyssinien gehorig. Fische des Rothen Meeres. Frankurt-am-Main.:100 模式產地 紅海 俗名 黃尾金梭魚 國內分布 台灣 國外分布 印度太平洋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442.
末端不及或幾近背鰭起點;尾鰭全期為深叉形。體背部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無暗色縱帶;胸鰭基部上方具一小黑斑;腹鰭基部上方無小黑斑。尾鰭暗黃色;余鰭灰黃或淡黃色。生活習性 游泳能力強,活動範圍廣,並無固定的棲所。肉食性,以礁區的魚類及頭足類為食。種群分布 本魚主要分布在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丁字雙髻鯊鰭 七絲鱭 七鰓鰻 九斑刺� 刀鱭 刁海龍 三畫 三角藻 三叉仙菜 三線舌鰨 三疣梭子蟹 全蟹 蟹黃 大竹蟶 大海馬 大銀魚 大黃魚 大蛤蜊 大蛤蜊肉 大鱗鯔 大馬蹄螺 大石花菜 大珠母貝 大尉芋螺 大麻哈魚 大彈塗魚 大螻蛄蝦 大口乳玉螺 大頭狗母魚 大連灣牡蠣 大連紫海膽 大眼青鱗魚 大眼兔頭...
肉食性,攝食小蝦和幼魚,包括槍烏賊、脊尾搦蝦、竹蟶、梭魚、銀魚、青鱗魚、矛尾蝦虎魚、六絲矛尾銀虎魚、矛尾復蝦虎魚、白姑魚、叫姑魚、藍點馬鮫幼魚。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印度、菲律賓及非洲東部等沿海。在中國分布於渤海(秦皇島、唐山、天津)、黃海、東海、南海。(概述圖參考來源:)形態特徵 體細長,...
單鰭電鰩科 鰩目 犁頭鰩亞目 圓犁頭鰩科 尖犁頭鰩科 犁頭鰩科 團扇鰩科 鰩亞目 鰩科 無刺鰩科(無鰭鰩科)鱝目 紅亞目 六鰓紅科 深水尾紅科 魟科 燕魟科 鱝亞目 鱝科 鷂鱝科 牛鼻鱝科 鯧鱝科 鱘形目 鱘科 海鰱目 海鰱亞目 海鰱科 大海鰱科 北梭魚亞目 北梭魚科 鯡形目 鯡亞目 鯡科 鯷科 寶...
五、北梭魚目 004 7.圓頜北梭魚 Albula glossodonta (Forsskal, 1775) 004 六、鰻鱺目 004 8.花鰻鱺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 Gaimard, 1824 004 9.勻斑裸胸鱔 Gymnothorax reevesii (Richardson, 1845) 005 10.網紋裸胸鱔 Gymnothorax reticularis Bloch, 1795 005 11.波紋裸胸鱔 Gymnothorax undulatus (...
體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具許多延伸至腹部之暗色橫帶,上半部橫帶傾斜,下半部則幾垂直。尾鰭一致為黃色或暗黃色;腹鰭白色;余鰭黃褐色或灰黑色。分布 為廣東沿海習見種。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國僅產於南海。由紅海、非洲東南部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黑吻真鯊可以組成大的魚群,有的時候還會夾雜有一些醍魚和梭魚。但是,黑吻真鯊也會被更大鯊魚所捕食。分布範圍 海域:分布於美洲西海岸及其島嶼的大陸架海域,其主要分布範圍北到北卡羅來納州,南到巴西南部海域,其中包括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國家:安圭拉、巴哈馬、巴貝多、巴西、多米尼加、格瑞那達、...
大魚色較暗;背側黑色,微綠;兩側及下方常有金黃光澤,水草多處大鯽尤顯著,鰭淡黃色,背緒與尾鰭色較暗,在不同生長水域,體色深淺有差異。雄鯽生殖期在胸鰭前緣有5-21個尖錐狀角質小突起,雌鯽個別亦有而數很少。背鰭Ⅲ~Ⅳ-16~19;臀鰭Ⅱ~Ⅲ-5(罕為6);胸鰭Ⅰ-16~17;腹鰭Ⅰ-8(少數7)...